王文婷
摘要:美育既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在人的品格塑造和全面發(fā)展過程中,美育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堅持以美育人是時代的呼喚。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任課教師,要積極捕捉教材中的美育活性因子,通過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感悟、體驗、踐行,從而推動品德與美育共成長。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美育;活性因子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小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和審美觀的形成期,是培養(yǎng)健康人格的黃金時期。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作為德育課程,自然要承擔起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他們道德素養(yǎng)的重要使命。
一、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的美育
美育是指通過審美活動,培養(yǎng)學生認識美、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因其具有形象性、愉悅性和親和性的特點,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yǎng),還能使外在的道德條文和行為規(guī)范成為學生樂于自覺踐行的內在要求。
中國社會科學院滕守堯教授認為,美育直接指向人的情感和無意識的層面,在潛移默化中,凈化人的心靈,提高人的品味,改造人的氣質,塑造人的性格,開闊人的胸襟,使人的情感具有文明的內容,使人的理性與人的感性生命溝通,從而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得到協(xié)調發(fā)展。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的美育對于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健全人格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以小學低年級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yǎng)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筆者認為,德育是培養(yǎng)學生道德觀點的教育,主要是提高學生的理性認識,教人向善;而美育是情感教育,通過造就美好環(huán)境與氛圍,使學生接受美的熏陶,體驗高尚,發(fā)掘美好,實現(xiàn)道德自律,促進思想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因此,美育與德育不是截然對立的,二者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通過學科教學活動,有利于推動受教育者的德性與美育共成長。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的美育包括:傳播美,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熏陶美,促進個體全面發(fā)展;鑒賞美,判斷是非美丑;體驗美,啟蒙智慧,凈化情感;創(chuàng)造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實現(xiàn)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
二、捕捉美育活性因子
所謂“活性因子”,簡而言之,是指教科書中那些能夠“活”起來、“動”起來、能夠與作為生命體的學生發(fā)生相互作用的因素。對于教科書中的美育活性因子,我們應該去把握和捕捉。
(一)把握案例中的審美價值
在道德與法治教科書中,每一課都有案例,凸顯美育主題的案例不乏其中,如部編版一年級上冊的“我最喜歡的地方”“美麗的冬天”“升國旗了”;一年級下冊的“我們愛整潔”“我們有精神”“花兒草兒真美麗”;二年級上冊的“我愛家鄉(xiāng)山和水”“大家排好隊”“歡歡喜喜過國慶”“裝扮我們的教室”等,具有典型性、啟迪性、反思性、開拓性和教育性,是引發(fā)兒童活動的工具,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是彌足珍貴的顯性美育資源。
例如“花兒草兒真美麗”中,本案例旨在引導學生欣賞大自然的美,親近大自然,對自然界有共在感、好奇心,樂于探索。很顯然,花兒草兒作為自然界美麗的生命形態(tài),是對學生進行愛自然、愛生命教育的好素材。又如“我們愛整潔”中,主要針對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習慣而設計,側重從外在基本文明形象的塑造到內在精神氣質的培養(yǎng),通過教學讓學生知道整潔是文明生活方式的外在體現(xiàn),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整潔習慣,是培養(yǎng)學生心靈美的好素材。
(二)借助留白提供美育資源
崔巒教授說:“教科書不是餐巾紙,好的教科書在好的教師手中是一口井,一道泉?!钡拇_,教科書作為一種介質,不僅將教與學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更因其為適應兒童認知規(guī)律而具有的內在邏輯關系,也影響著教學活動的效果。在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中,教師不只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努力為兒童創(chuàng)設適宜的活動環(huán)境與條件的支持者,與兒童共同活動的合作者;在參與兒童活動的過程中,引導活動向正確方向發(fā)展,帶領兒童向著課程目標前進的指導者。道德與法治教科書中設計了一些留白,這些留白為教師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展示智慧和才華提供了空間。
在執(zhí)教“我愛家鄉(xiāng)山和水”一課前,教師精心制作精美的多媒體課件,伴隨著舒緩的閩南語歌曲《廈門親像一首歌》,多姿多彩的廈門美景展現(xiàn)在眼前,課堂不時響起嘖嘖的贊嘆聲。“剛才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想到什么?”教師笑著問道。一石激起千尺浪,學生爭先恐后地舉起手來。“我看到雙子塔就像兩個巨大的帆船,太陽照射在它的玻璃上金光閃閃,可美啦”“我看到福建第一高樓——廈門國際中心,有81層樓”“我看到了全國首條、世界最長的空中自行車道”“我看到大批大批白鷺在五緣濕地公園筑巢繁殖”“我聽到小鳥在枝頭的歡叫聲”“我聽到海浪拍擊礁石的聲音”“我想到國際中心的屋頂停機坪能讓飛機停留,太棒了”……誠然,調動學生已有的體驗,運用視覺、聽覺、想象等審美因素,綜合作用于學生情感,達到以情動人、以美育人的審美境界。
中華文化綿延千年,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精神中蘊含著深厚的美育精神。執(zhí)教“團團圓圓過中秋”一課的“中秋節(jié),團圓夜”內容時,教科書副本以留白為結尾,教師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看到月光如流水,明月高空掛,你能想起與明月有關的詩句嗎?能為大家朗誦嗎?”學生躍躍欲試。于是,“舉杯望明月,對影成三人”“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小兒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等詠月詩句從學生的口中脫口而出。學生從詩句中不僅發(fā)現(xiàn)月亮的美,還體會到古人豐富的情感,領悟到團聚與思念都是中秋節(jié)的味道。
三、推動品德與美育共成長
“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lián)系兒童實際的主題活動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是新課程所體現(xiàn)的最大特點之一,我們要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為塑造學生美麗心靈提供機會、創(chuàng)造條件。
(一)巧設情境,喚醒審美意識
美育教育要真正成為一種抵達心靈、發(fā)育精神的教育,便要訴諸情感。如果不訴諸情感、改善情感,美育教育就不會變成精神發(fā)育的活動、生命內在的精神活動。
“湖邊的柳梢把信寄,春天歸來了;魚兒搖尾劃破湖面,云兒在浪里搖;密林深處書聲朗朗,鳥兒都醉了。淘氣的畫眉躍上枝頭,眨著眼睛偷偷地瞧。校園多美好,處處有芳草,待到明朝百花吐艷風光更妖嬈?!卑殡S著《校園多美好》這首輕快的歌曲,教師播放了美麗的校園全景,綠樹成蔭的校園、窗明幾凈的教室、整潔寬闊的操場……這是執(zhí)教“我們的校園”一課時的導入,引人入勝的導入,將學生的眼球牢牢吸引住,同時激發(fā)學生熱愛校園的情感。
同樣,在執(zhí)教“干點家務活”一課時,教師先出示了一組干凈整潔的家庭環(huán)境圖片,并配上富有激情的解說:“看,干凈整潔的客廳,擺放整齊的櫥柜,連廚房都一塵不染,還有小朋友們舒適可愛的房間。這就是爸爸媽媽用他們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溫馨環(huán)境。每個角落都包含著爸爸媽媽的愛。那么,作為家里的一分子,我們能用自己的小手幫忙爸爸媽媽做些什么家務呢?”這樣別開生面的課堂導入,不僅喚醒學生審美意識,還為后續(xù)創(chuàng)造美麗環(huán)境做好了鋪墊。
又如,在執(zhí)教“裝扮我們的教室”一課時,教師出示學生通過走訪觀察到的其他班級的漂亮圖片,然后引導學生討論:“這些教室是怎么設計的?好在哪里?”學生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說:“X年X班的教室不僅干凈整潔,而且美觀。”有的說:“X年X班的教室的植物角擺放著多肉植物和藤蔓植物,可以凈化空氣。下課時觀賞它們,對我們的眼睛有好處?!庇械恼f:“X年X班教室的圖書角圖書擺放整齊,還進行分類擺放,特別是圖書角還擺放著舒適的長條椅子,方便大家看書,這個做法值得我們班借鑒?!边€有的說:“X年X班的教室的宣傳板設計精美,建議我們班也要好好布置?!憋@然,教師引導學生仔細地從全局到局部觀察教室,讓學生感知美,在他們心中播下美的種子。
(二)感悟體驗,提高審美能力
人人都愛美,外表的美讓人養(yǎng)眼;但心靈的美更讓人回味無窮。心靈美是人的品德、情操等內在素質的具體體現(xiàn)。學生只有懂得心靈美的重要性,才會用心去發(fā)現(xiàn)美,甄別生活的真善美。辨別是非,知道對錯,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辨別道德行為,同時自覺踐行良好的道德行為,是道德理性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有人說:“孩子的心就是一塊空地,播撒什么樣的種子就長什么樣的莊稼?!痹趫?zhí)教“養(yǎng)成整理的好習慣”一課時,在學生已經明白了有序整理物品的重要性后,教師播放了一個微視頻:小紅同學放學回家,腳上的鞋子被丟得東一只西一只;玩完洋娃娃后不整理,忙著去看少兒電視節(jié)目;做完作業(yè)后不整理書包,以太累了為借口讓媽媽幫著整理;早晨起床后不疊被子,脫下的睡衣隨手丟在床上,房間一派凌亂。看完這個微視頻,學生們議論紛紛。教師順勢引導:“請你們幫幫小紅,讓小紅家變得干凈整潔,好嗎?”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好!”他們熱情高漲,利用移動端的拖動功能,將鞋子拖拽到鞋柜里,將洋娃娃裝進紙盒里、作業(yè)本及文具放進書包、睡衣掛在衣架上??吹叫〖t的家煥然一新,學生露出會心的微笑??梢姡寣W生成為教科書所述生活事件的參與者和反思者,容易引發(fā)其內心的感悟和體驗,鑒別美丑的能力得以提高,從而實現(xiàn)美育與德育的雙贏。
執(zhí)教“我和公物的故事”一課時,教師以擬人化的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組織學生觀看小品表演“桌椅的訴說”,之后開展“比一比誰的桌面最整潔”活動。有的學生迫不及待地拿出紙巾擦拭桌面,有的學生拿出橡皮擦把桌面上的圖畫擦掉。顯然,這樣的做法改變了學生對日常之事熟視無睹的態(tài)度,使學生能在自己的生活中關注物品的命運,用自己的行動詮釋美的行為。
(三)課后延伸,塑造審美品格
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動手動腦、有創(chuàng)意地生活是兒童個性發(fā)展的內在需要,也是時代提出的要求。利用自己的知識和聰明才智去探究和解決問題,讓生活更豐富更美好。教育具有延續(xù)性,道德與法治課堂不能拘泥于課內,還需要前延和后展。課堂中只能教給學生方法和技能,真正掌握這些技能,則需要在生活中不斷地實踐,努力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活動中,除了引導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學習外,更重要的是給予學生體驗踐行的機會,將課堂上的激情延伸到生活中去。
執(zhí)教“學做家務活”一課時,教師請出班上“疊衣服小達人”來展示,“小達人”邊念歌訣邊展示:“小衣服先放平,點點頭,對對門,彎彎腰,小衣服疊好了?!鄙鷦拥母柙E和直觀的展示,喚起了學生學疊衣服的熱情。學生在組內互幫互學,每個人都動手練習疊衣服,看到疊得整整齊齊的衣服,他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與滿足。最后,教師鼓勵學生回家后和父母再多學幾招家務活,當好爸爸媽媽的好助手。這樣,課內課外相結合,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獲得親身參與活動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另一方面能給學生帶來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激情和愉悅。
羅丹說:“美到處都有,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辫b于此,在執(zhí)教“發(fā)現(xiàn)家鄉(xiāng)的美”一課,教師有意識地利用歌謠、圖片、自己的故事作為范例,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家鄉(xiāng)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再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體驗活動,走進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真切體驗家鄉(xiāng)之美,進而激發(fā)學生對這片土地的無限熱愛。但愛家鄉(xiāng)不是抽象的,更不是一句口號,道德與法治課需要將道德認知、情感轉化為行動。近年來,市區(qū)正在開展“垃圾分類活動”,我們號召學生積極響應,開展“垃圾分類我先行,實小少年我先行”的假日小隊活動,學生學習垃圾分類知識,帶上小紅帽上街分發(fā)宣傳單,在家里帶頭實踐,在學校認真進行垃圾分類,為創(chuàng)建美麗的家鄉(xiāng)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總之,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任課教師,我們要積極探尋美育在學科教學中的實施途徑,堅持以德感人,以美育人。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巧妙搭建讓學生感受美、鑒賞美的平臺;拓寬創(chuàng)造美的渠道,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營養(yǎng),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付出自己的一份心力。
參考文獻:
[1]陳光全.活用教科書:注重發(fā)揮教科書中“活性因子”的作用——關于“用教科書教”的思考之二[J].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10(06):53-55.
[2]魯潔.回歸生活——“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與教材探尋[J].課程·教材·教法,2003(09):2-9.
[3]王鵬.增強小學美育實效應提升“六性”[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16(7):7-8.
[4]夏紅梅.淺談美育在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滲透[J].小學教學參考,2018(10):77-78.
[5]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