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照坪
【摘要】我們確立以古詩文誦讀為突破口,進行農(nóng)村初中語文古詩文誦讀教學實驗研究,以達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想象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的目標,讓那些沉淀已久的精華、蘊含著圖畫美、充滿著豐富情感的古詩文感染學生的心靈,從而讓他們認識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提升他們的品性靈氣。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古詩文是歷史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包含著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團結(jié)一心、聰明才智、努力奮斗等。一個長久挺立于世界之林的國家,肯定會有它的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優(yōu)秀的民族人文精神,這就要求新一代青年必須具備這種人文素養(yǎng),而這些古詩是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精神來源。
【關(guān)鍵詞】古詩文;誦讀教學
《關(guān)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理念和規(guī)范,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體現(xiàn)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學習古詩是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簡單、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表現(xiàn)了屈原在不斷追求真理,前進的道路很漫長,但是我不會放棄,將百折不撓,不留余力地去探索;“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則表現(xiàn)出愛國詩人——文天祥的民族氣節(jié)和舍身取義的生死觀等等,在這古詩當中都體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教師,我們更加有義務去傳承好和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筆者認為,古詩教學當中應該以讀為主線,歌好聽是靠唱出來的,詩好聽是靠讀出來的。那么,我們在教學當中如何教學生讀古詩呢?下面將分步進行探討。
第一步:字正腔圓、讀準讀通
有的人可能會認為:讀準讀通還不簡單嗎?其實很多古詩想要讀準還真沒有那么簡單。例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最后一句“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敝械摹爸亍弊?,有的人都會讀“ch?ng”,還說如果讀zh?ng的話,花重就會垂下來,就不好看,而讀ch?ng就是一重一重說明花多,更加漂亮。其實,在古詩當中平仄是不能被打破的,“仄仄仄平平”第一個字可以放寬,這里“錦”是仄聲,“官”和“城”都是平聲,所以“重”也必須是仄聲,所以應該讀“zh?ng”?;ㄒ驗橛辛怂?,重一點是事實,但也不至于垂下來,不會影響花的觀賞。所以,我們要讀準讀通,而不是不懂裝懂,不懂詩卻以訛傳訛,最可怕的是還不知道自己不懂。
第二步:有板有眼,讀出節(jié)奏
1.五言詩有兩種句式“二二一”(如,“春眠/不覺/曉”)和“二一二”(如:處處/聞/啼鳥)。七言詩也有兩種句式“二二二一”(如,水面/初平/云腳/低)和“二二一二”(如,春蠶/到死/絲/方盡)。我們要了解詩的規(guī)律才可以讀準它的節(jié)奏。
2.要讀出節(jié)奏來我們還遵守一下原則“平長仄短”。讀平聲的字的時候可以把這個字稍微拖長一點,而讀仄聲的字的時候就要求我們不能拖,要干脆利落。說起來簡單,還是有很多學生很難把握這個字長短,這時老師可以利用手勢來指揮學生,來把握讀音的長短。
第三步:有滋有味,讀出詩意
1.“讀出詩意”就是讀懂詩歌的含義,對詩的賞析和品味,就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對詩歌進行品評賞析。這時候有的老師可能展示一幅幅圖片來說明古詩的含義,例如,說到“月”就會展現(xiàn)一幅美美的月夜圖,說到“草原”就是展示一幅美麗大草原的圖片,其實大不必這樣,因為古詩里的每一個字本來就是一幅畫,從字里行間讀出作者的作詩造詣與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讀出古詩中美妙的地方,品出古詩的意蘊來。一幅幅圖畫的展現(xiàn)反而把一首完整的古詩拆成支離破碎,在古詩教學當中應少用多媒體,語文不要拿外面的東西來理解課文,讀一首詩時抓住每個漢字來欣賞這首古詩。例如,讀李白的《望天門山》,我們從“天門”“楚江”“碧水”“青山”“孤帆”和“日”的景物來理解,也可以從“碧”和“青”色彩的詞語來分析,也可以從“中斷”“開”“回”“出”和“來”這些動詞來理解。
2.我們可以借助書本給出的注釋來理解,2019年部編版教材中小學比原來的教材增加了不少古詩,但同時詩歌的注釋也更加完善和豐富了。例如,蘇軾《贈劉景文》的第一句“荷盡已無擎雨蓋”中,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初級中學實驗教材語文第二冊》對“擎”的注釋是“舉”。2018部編本三年級上冊中對“擎”的注釋是“舉,向上托”,說明現(xiàn)在解釋是多了一個向上托的過程,更加貼切和生動。
第四步:有聲有色,讀出詩境
教學生學古詩最終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感受詩人的感受,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因此,在古詩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了解詩人的資料和寫作背景,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懂得詩人、了解詩人,讓學生穿越時間的界限與詩人對話。其次,我們常說詩與歌是相通的,學生讀古詩時播放背景音樂,學生在音樂的渲染下更容易進入角色,讓學生從誦讀中感受到詩歌的音樂美。
總之,詩好聽要讀出來,在古詩教學當中應該以讀為主線,通過古詩教學“四步曲”讓學生一步一步深入,不要急于求成。“不學詩,無以言”在古詩教學當中讓學生知道學古詩的探究古詩誦讀教學重要性,在學習中領(lǐng)會詩歌的魅力,從而愛上古詩,同時這也是對我們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