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淑婕
摘 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的關系極為密切,它們是互相聯(lián)系、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學校教育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對學生起主導作用,但家庭和社會對學生的成長影響也是很大的,對學生的教育起著直接的作用,家庭和社會對學生的教育同學校要求一致,可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因而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必須加強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的聯(lián)系,互通情況,以求一致,這是達到相互密切配合的前提條件,實行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三結合,就是要調動、協(xié)調、連貫統(tǒng)一學校、家庭和社會各方力量,使學生的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與學校的教育要求相一致。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協(xié)調統(tǒng)一,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三結合教育網(wǎng),以更好地發(fā)揮教育的巨大作用。
關鍵詞: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
在我看來,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中,學校教育是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從接受小學教育到走出大學校門,我們所花的時間實在是太多了,當然,我們就是需要終身學習,才能開辟未來大門。學生時代,既是學生接受科學文化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fā)育、發(fā)展、成熟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是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念形成的至關重要的過程,是影響人的一生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學校是學生們的伊甸園,是每個人人生當中最幸福安逸的一段人生旅程。學??梢詫ξ闯赡耆耸┮杂心康?、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排除和抵制來自社會或家庭的某些不利因素。由此可見,學校教育具有可控制性,不僅體現(xiàn)為對學校內部教育活動的控制,而且可以對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實行一定的調控,充分利用和發(fā)揮它們對個體成長的積極影響,盡量排除和克服消極因素的影響。因此學校對個體發(fā)展的影響是不可替代的。
而,家庭教育,應該是基礎。父母是我們人生當中的第一位老師,家庭是我們的第一所學校。父母的文化程度、個人愛好、社會地位和家庭氛圍、夫妻關系及父母的親友團等,對學生的成長均會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家庭教育始終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主要參照群體,家庭是人生最初的教育場所,因而家庭教育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可以起某種先入為主的定勢作用。任何一個教育對象,在走進學校和面臨社會之前已經(jīng)在家庭打下了教育基礎,家庭教育給了個體最重要、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技能和知識,養(yǎng)成了他們最基本的生活習慣、語言和言語溝通本領,培養(yǎng)了他們對生活、對他人的情感以及人格等最基本品質。而且,家庭教育具有親和性、即時性、恒常性特點,這決定了它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
另外,社會教育,則是一個平臺和依托?,F(xiàn)代的社會教育是對學校教育的重點補充。社會教育是對社會大眾的教育,教育對象廣泛,實施機構眾多,實施形式靈活多樣。社會教育對學生發(fā)展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技、人文精神、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學生能夠直接感受到并能理解了的是電影、電視、廣播、報刊、書籍、網(wǎng)絡的內容以及周邊人的行為習慣,這些潛移默化的影響因素,對一個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形成時期的學生來說,具有重要的影響,因而社會教育對學生的發(fā)展成才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社會教育通過營造有利于個體健康成長的社會氛圍,構建社會實踐平臺,引領未成年人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同時也配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并為之提供良好的服務。在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中,社會教育所扮演的是“平臺”和“依托”角色。
不過,當下的中國,在促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會教育相互融合方面,仍存在不少不足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沒能把家長和社會人士視為重要教育資源加以開發(fā)和利用
在我國,家長和社會人士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參與學校教育教學活動還處于探索與嘗試的階段,在具體的實踐中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思想觀念方面,學校和教師在潛意識中不少認為學校教育是正統(tǒng),家長只有服從和配合的份,沒有認識到家長對于學校來說是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學校經(jīng)營管理方面,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校的教育教學與管理必將更多地征求來自家長和社會的意見,家長和社會參與學校的管理必將是一種趨勢。然而我國的家長和社會人士參與學校的管理的職能主要體現(xiàn)在知情權上,而對學校的管理和決策沒有發(fā)言權,他們只是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機械地執(zhí)行學校的指示等,可以說家長和社會人士只是學校管理中的“局外人”。對于在吸納家長和社會人才參與學校的教學及經(jīng)營管理方面,也沒有真正形成一種制度。
2、家校合作組織不完善
家長委員會是我國目前比較正式的家校合作組織。然而,我國的家長委員會基本上是各自為政、自行設立,力量因此而比較分散,也沒有在全國形成體系。
3、社會教育設施不足,難以滿足需要
社會教育設施屬于社會公共事業(yè)設施,其目的在于為青少年學生提供校外培養(yǎng)興趣、擴充知識、鍛煉身體等的有益場所,是青少年學生開展校外教育活動的重要物質條件。然而,我國社會教育設施的發(fā)展存在諸多的問題。如政府對社會教育發(fā)展和社會教育設施的重視程度不夠,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法律保證和財政投入。
4、對校外體驗活動的重視與協(xié)作不夠
近幾年,我國開始強調對青少年加強素質教育、增加校外體驗活動,雖然己引起各方面不同程度的重視,但成效甚微,總體上還沒有根本改觀。因學校和社會的重視與協(xié)作不夠,所以對本來不多的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文化館、美術館、少年宮等社會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的利用率低,現(xiàn)有條件下可開展的體驗活動比較缺乏。如現(xiàn)代教育報上曾刊登過這樣一篇文章《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遭遇尷尬》,記者走訪了北京市一些圖書館、少年宮、體育場館,并在西城、東城、宣武、朝陽、海淀、豐臺、大興等地隨機采訪了一百多名學生及家長,就北京市學生校外活動場所問題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在隨機采訪中小學生138人,人能說出哪里有圖書館,只有16名學生去過圖書館,占總人數(shù)的11.5%。
參考文獻:
[1]家庭是教育的主陣地[M]. 河南大學出版社 , 胡玉敏, 2013
[2]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互動[J]. 甘仁華. ?教育評論. 19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