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洋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幫助學生了解什么是藝術美及掌握形式美的語言元素、語言手段、語言規(guī)則(主要包括變化與統(tǒng)一、對比與和諧、比例與尺度、對稱與均衡及節(jié)奏與韻律)等概念的掌握。
2.技能目標:通過對相關美術作品進行賞析,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藝術美與形式美規(guī)則的相關知識,并結合自己的經驗,在今后能夠描述、分析自己身邊的美與藝術的美。
3.情感目標:通過本課學習,幫助學生體驗與感受美術作品的藝術美與形式美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欲望,提升學生的審美觀。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對藝術美與形式美的相關知識的掌握,重點在于形式美中語言規(guī)則的部分,包括變化與統(tǒng)一、對比與和諧、比例與尺度、對稱與均衡及節(jié)奏與韻律的掌握。
難點:觀察、對比后,能夠運用藝術美與形式美的相關知識,主要是五個語言規(guī)則(變化與統(tǒng)一、對比與和諧、比例與尺度、對稱與均衡及節(jié)奏與韻律),并能結合自身經驗,對美術作品進行描述與分析。
突破重難點的方法
通過講授、互動、演示等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相關資料的查閱及多媒體課件準備。
學生:利用網絡等收集相關資料,做課前預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向同學們展示羅丹的《歐米艾爾》與另一地中海女像作為對比,請同學們思考并表達感受,哪一個更能被吸引。通過思考討論各抒己見,得出雕塑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好看、漂亮,但有著一種殘缺美,是屬于藝術美的一種,從而引出藝術美有典型的形象。(圖1、圖2)
二、新授
(一)環(huán)節(jié)一:解決藝術美的概念
展示不同時期的名家畫作,感受不同的典型藝術形象、不同藝術家的個人審美及時代精神。借助貢布里?!端囆g的故事》中所寫,展示席里柯的《艾普瑟姆的賽馬》(圖3),請同學們發(fā)表感受,從畫面中看到了什么,是否覺得有怪異之處,隨即與馬真實奔跑的連續(xù)攝影(圖4)做比較,發(fā)現問題,從而得出結論:藝術家從現實中集中、概括,并融合自己的主觀想法、個人審美等創(chuàng)造出主觀形象,又根據它與生活的關系而稱為“第二自然”,也就是藝術美。通過以上思考與比較,幫助學生理解藝術美的概念。
(二)環(huán)節(jié)二:解決形式美的概念與組成
形式美是借助形式傳達出的美。它借助語言元素、語言手段以及語言規(guī)則呈現。在以前的課上已經學習過語言元素及語言手段了,這節(jié)課具體看看語言規(guī)則都有哪些。回憶語言元素:點、線、面、色。舉例:吳冠中作品(圖5)及阿爾博斯的《向正方形致敬》(圖6)。語言手段:光影、明暗、材質、肌理等。舉例:達維特《荷拉斯兄弟宣誓》(圖7)及羅丹的《思想者》(圖8),以此幫助同學們鞏固學習過的知識。
(三)環(huán)節(jié)三:重點解決形式美中的語言規(guī)則有哪些
1.變化與統(tǒng)一
以《斷臂維納斯》(圖9)為例,請同學們觀察并討論這個雕塑統(tǒng)一的地方在哪兒,變化的地方在哪兒。思考討論后發(fā)現其雖站立,但姿勢呈現輕微的“S”形,體現出靜中有動的曲線美,并且比較出頭發(fā)與下半身裹著的布的上下呼應的煩瑣細節(jié)刻畫,與其露出的上半身光滑簡潔的表現之間的對比,無不體現出變化與統(tǒng)一的規(guī)則。緊接著又將秦始皇兵馬俑(圖10)與《斷臂維納斯》作對比,以直挺硬朗的站姿強調曲線動態(tài);最后以兵馬俑與兵馬俑之間作對比,乍眼看去仿佛都一樣,但仔細觀察后發(fā)現每個士兵的面容、表情、發(fā)型及著裝均無雷同,再次幫助同學們感受變化與統(tǒng)一這一規(guī)則。
提問:請同學們思考討論并回答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圖11)中統(tǒng)一的地方在哪兒?變化的地方在哪兒?
2.對比與和諧
通過兩張水墨畫感受,分別是林風眠的《花果油燈圖》(圖12)及潘天壽的《荷花》(圖13)。同學們通過觀察與思考,找出畫面雖然色彩對比強烈,但是卻仍然給人和諧感受的原因:色彩、形狀、筆觸等在畫面中相互呼應。
3.比例與尺度
此處聯系數學知識:黃金分割率。請同學們回憶黃金分割比的公式與比值,并且介紹人體頭身比的比例,隨即展示上述比例分別在雕塑(圖14)、建筑(圖15)、繪畫(圖16)以及LOGO設計(圖17、圖18)中的運用,幫助同學們感受比例與尺度這一規(guī)則的使用。
4.對稱與均衡
展示《薩平婦女》與《最后的晚餐》,感受畫面對稱的效果。隨后展示宋徽宗趙佶的《芙蓉錦雞圖》(圖19),請同學們思考為什么畫面雖不對稱,但在視覺上仍舊給我們平衡感,得出結論:錦雞于畫面呈斜45度角并且扭頭向后上方,再加上右上角的兩只蝴蝶,這些巧妙的構圖與布局促使畫面達到均衡效果。
5.節(jié)奏與韻律
可以與音樂中的元素作為類比,交響樂中不同樂器音色、不同的音調、不同長短的音節(jié),形成節(jié)奏感。這些與建筑或繪畫中的元素同理。展示巴黎圣母院正面的照片(圖20)以及米勒的《牧羊女》,請同學們感受其節(jié)奏感的表現:巴黎圣母院表面相同柱狀元素平均分布并不斷重復排列,顯得整齊劃一,而不同層次的柱子在高度與粗細上有所不同形成錯落的效果,高大寬厚的大門與門上細致煩瑣的浮雕形成對比。《牧羊女》中寬闊的草原天空和大片羊群的對比,即塊面與點狀大大小小散落,牧羊女與細長拐杖,即長條塊面與線條的對比,這些皆為視覺上的節(jié)奏感。
綜上,幫助學生大致掌握五種語言規(guī)則是什么,并且感受它們在各藝術作品中的運用。
三、課堂反饋
學以致用。請同學通過剛才學到的知識,具體結合語言規(guī)則,對雕塑《薩摩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圖21)進行簡單的分析,300字以內。
四、結課
(一)歸納本節(jié)課學習知識點
藝術美的概念。形式美的概念:語言元素、語言手段。語言規(guī)則:變化與統(tǒng)一、對比與和諧、比例與尺度、對稱與均衡及節(jié)奏與韻律。
(二)總結本課學生學習情況
對學生態(tài)度、行為進行表揚,同時指出需改進的地方。
(三)課外學習
鼓勵學生通過參觀藝術館、博物館及瀏覽藝術網站等擴大視野,能夠靜下心去觀看和體會,避免走馬觀花,養(yǎng)成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和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