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夢姚 朱宏
摘 要:雙語教學是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是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應有之義。在涵蓋學生提升、教師成長、課程發(fā)展等三大類共計11個評價指標的雙語教學效果評價體系中,專業(yè)知識、專業(yè)英語技能、教學過程、思維及視野、教學能力、課程理念為雙語教學效果評價的關鍵指標,學習興趣、專業(yè)認知、課程內容、專業(yè)能力、課程推廣性等指標的權重相比略低但必不可少,促進評價的全面性及發(fā)展性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高校;雙語教學;教學效果;評價指標;AHP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9)07-0134-05
從2001年教育部頒布《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本科教育要創(chuàng)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yè)課教學以來,各高校積極開設雙語課程,推動雙語教學的開展,雖取得一定成效,但問題依然存在。新興本科院校在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合格評估之后,將面臨教學審核評估,而雙語教學作為審核評估指標之一,將直接影響評估結果,新建本科高校應充分認識到雙語教學的重要性,積極改革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1]。
教學評價是促進教學效果提升的重要途徑,也是教學改革的重要參照。雙語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在本質上有所差別,原有的教學評價體系無法適用。地方本科院校積極構建雙語教學評價體系,但在理念上和實際操作上都存在不足。教學效果作為教學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雙語教學活動的歸宿點[2]?,F(xiàn)有的雙語課程考核普遍存在不合理和缺乏有效性等問題,為避免雙語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有必要制定科學有效的教學效果評價體系,對雙語教學進行診斷,切實反映并提升教學效果,促進教學改革。
一、雙語教學內涵及目標
(一)雙語教學內涵
正確把握雙語教學內涵是明確雙語教學目標的前提?!独事鼞谜Z言學詞典》認為,雙語教學是指在學校里使用第二語言或外語進行各門學科的教學[3]。圍繞這一基本點,學界對其做出了多樣化的解讀,其中主要分歧在于是同時使用兩種語言教學還是僅使用外語進行教學[4]。對此問題,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雙語教學應堅持“雙語”,運用一種外國語與漢語兩種語言相結合進行課程教學[5],但在雙語教學中,應以母語為主,外語為輔,外語主要起到提高輔助的作用[6]。另外,學界較為一致的意見表明雙語屬于教學語言,而非語言教學,雙語可以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和知識傳播途徑,而不能替代專業(yè)知識,成為語言學習課程。筆者認為,無論是“單語”教學還是“雙語”教學,無論是外語為先還是母語為先,都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調整,適應整體教學需要。
(二)雙語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效果評價的依據(jù),科學合理的目標是提升評價有效性的保證。關于雙語教學目標,大多學者認為雙語教學目標具有多重性和多元性,概括起來共有3點:一是通過雙語教學,將專業(yè)知識傳遞給學生,特別是國際前沿知識;二是提高學生專業(yè)外語水平;三是提升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及價值觀方面的轉變,培養(yǎng)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對于各目標之間的關系,有學者認為專業(yè)知識教學應成為雙語教學的主要目標,還有學者認為無論是專業(yè)知識還是專業(yè)英語,都是為培養(yǎng)國際性人才服務的,雙語教學應落位于培養(yǎng)“專業(yè)+外語”的優(yōu)秀的復合型國際人才[7]。筆者認為,提升專業(yè)能力應是課程教學的基本目標,這不僅體現(xiàn)在專業(yè)知識的積累,還包括專業(yè)發(fā)展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雙語教學目標應在堅持基本目標的基礎上,分別設定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及情感目標,通過具體教學活動層層推進,動態(tài)實現(xiàn)。具體而言,雙語課程的知識目標包括專業(yè)知識及專業(yè)英語,能力目標突出專業(yè)知識的應用及專業(yè)英語在專業(yè)技能提升中的應用,情感目標是立足國際視野,利用雙語進行思維,并在不同工作環(huán)境和工作需要中自由切換。
二、雙語教學效果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
(一)多元性
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主體為學校、教師及學生為主,一般以教學管理單位負責,采取督導及同行聽課、學生評課及學生考核的方式對課程進行綜合性評價,以此獲取反饋意見,調整具體教學活動。對于雙語教學,大多院校組織專項考核,但主體構成未有太大變化。
教育活動是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重要途徑,2018年陳寶生部長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到,我國目前人才供給的結構性問題尚未解決,還不足以完全滿足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要求??梢?,教育的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為保證高校輸出人才的有效性,需要強化企業(yè)對人才培養(yǎng)的反饋機制,將企業(yè)納入學校人才培養(yǎng)評價體系中。確立學校、教師、學生、企業(yè)的多元評價主體,有利于對雙語教學效果進行客觀的、立體化、全方位的考核及評價。
(二)實踐性
我國處于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升級的攻堅期,對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需求增加。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促進創(chuàng)新能力和競爭力提升的重要推動力,地方院校本以服務地方經濟為主,轉型培養(yǎng)技術型人才既是社會經濟的需要,同時也是進行特色化發(fā)展的戰(zhàn)略選擇。
應用型本科高校以應用型為辦學定位,以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為使命。這就要求在教育教學中改變理念,更加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應用能力。通過教學改革,提升實踐教學比重。雙語教學目標本身強調提升專業(yè)英語使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利用英語獲取專業(yè)前沿知識的能力。因此,改變僅以試卷的單一考核方式,突出教學效果評價的實踐性,從微觀上達成應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
(三)全面性
學習不僅是知識的轉移,而是對知識的意義建構、改造以及重組。教師的教學不僅是向學生傳授既有知識理論,更多的是通過課程設計及教學引導,幫助學生將知識內化于心。雙語教學目標也強調在專業(yè)知識及專業(yè)英語能力提升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發(fā)展能力,這就要求在評價體系構建要堅持全面性,綜合反映雙語教學效果。
為保證評價指標的全面性,需要把握以下幾個重點:一是注重過程評價,對課程傳授中的教學效果進行跟蹤測試,避免終端評價,從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過程改革教學;二是注重發(fā)展性評價,教學效果應包括近期和長遠影響,應關注在后期學習中所學知識技能的作用力,或者在實踐工作中的應用情況;三是注重課程作用力評價,特別是雙語課程對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及學生專業(yè)認知度、滿意度的影響和效用進行客觀評價。
(四)真實性
教學效果評價的真實有效往往易被忽略。評價體系的構建是為了更加直觀地反映教學效果,以客觀的量化指標為依據(jù)提出解決方案,這就要求作為參照的量化性指標能夠真實反映問題。
這一方面要求指標確立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要求指標權重設定的科學性。其中為確保指標體系的真實性,在堅持上述原則的基礎上,應從具體人才培養(yǎng)目標及課程建設目標出發(fā),以科學方法確立指標項及指標權重,對指標進行必要的修正。具有“真實性”的評價指標體系效用的發(fā)揮,需要有一定的客觀保障。因此,在體系構建之后,需要具備相應的保障制度,保證各主體的評價效用。
三、雙語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的設計
(一)雙語教學效果評價指標項的確立
根據(jù)上述基本原則,在遵循“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建設項目評審指標體系”構建理念的基礎上,本文充分研究文獻資料,廣泛聽取師生意見,就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雙語教學效果評價建立一套指標體系,以為之參考??傮w上,該指標體系設立學生提升、教師成長及課程發(fā)展3個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圍繞教學目標、教師能力素養(yǎng)及課程發(fā)展要求進行設定(具體內容和相關建議參數(shù)見附表)。
教學效果主要指的是對學生實施教學后所取得的成效,因此對學生提升的評價是衡量教學效果必不可少的部分。課程教學特別是雙語課程教學目標不僅體現(xiàn)在知識技能的提升,還強調學生學習能力的增強以及對學生內在認知及思維的解構與重構。在學生提升一級指標下設專業(yè)知識能力、專業(yè)英語技能、思維及視野、專業(yè)認知、學習興趣五5個二級指標,全方位深層次地測量學生受教后的改變及成效。在評價主體方面,以學生自評為主,輔以專家評價提升評價專業(yè)性,再利用企業(yè)評價增強評價的實踐性和發(fā)展性,作業(yè)及考核采用教師評價,保證評價的過程性和真實性。
教學活動以教、學為兩大活動中心,因此教學效果評價不僅要關注“學”,還應強調“教”。教師作為“教”的主體,在授課后的成長或提升也需要加以測量和評價。在教師成長一級指標下設教學過程、專業(yè)能力及教學能力3個二級指標,“教學過程”這一指標是對教師進行雙語教學的課堂效果的評價,采用學生、教師、專家3方評價,保證評價的客觀、專業(yè)及全面;后兩個指標旨在對教師通過雙語課程教學是否獲得內在提升進行評價,“專業(yè)能力”依靠教師自評,“教學能力”通過學生和專家評價獲取。
雙語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式,較好地開展和實施應達到促進課程發(fā)展的效果。首先雙語教學一般引用外文教材,在知識體系和課程理念方面與我國教材存在一定差異,先進理念和思想的注入能夠提升課程價值和導向作用。其次,雙語教學為課程帶來更多更前沿的知識內容,推動課程內容結構的優(yōu)化。最后,有效的雙語教學的實施能夠為其他雙語課程提供借鑒。因此,在課程發(fā)展一級指標下設課程理念、課程內容及課程推廣性3個二級指標,評價主體采用教師自評和專家評價結合的方式。
(二)雙語教學效果評價指標權重分析
雙語教學效果評價指標的權重分析,依托于yaahp軟件采用層次分析法對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展開分析。層次分析法(AHP)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將所要分析的問題層次化,根據(jù)問題的性質和要達到的總目標,將問題分解成不同組成因素,按照因素間的相互關系及隸屬關系,將因素按不同層次聚類組合,形成一個多層分析結構模型,最終歸結為最低層相對于最高層對重要程度的權值或相對優(yōu)劣次序的問題[8]。
1.建立層次結構模型
2.雙語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權重分析
由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在一級指標當中,學生提升指標權重占比最大,課程發(fā)展指標占比最小,教師成長指標位于中間。但總體上,對雙語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主要依據(jù)對學生提升這一指標的測評。教師成長及課程發(fā)展雖占比較小,卻是全面性評價雙語教學所不可或缺的指標。
3.雙語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二級指標權重分析
由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專業(yè)知識及專業(yè)英語技能指標是學生提升中的關鍵,其中知識為先。有效的雙語教學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專業(yè)知識技能,還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轉變及視野的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是教學效果的重要保障,反過來,學習興趣的提升也可表明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的關鍵不僅在于知識的傳遞,還要求在思維和視野上給學生以改變。雙語教學一般應用于專業(yè)課程教授,通過課程學習,學生應該對專業(yè)具有更新更深的認知。上述指標的權重排序較符合雙語教學目標的設定。
由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在教師成長中,最為重要的是教學過程效果的實現(xiàn)和提升,這也是注重過程評價的重要體現(xiàn)。教學能力是保證在采用雙語教學的情況下,不影響知識的有效傳遞,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更高要求。教學相長,有效的教學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發(fā)展,還能夠帶動教師自身專業(yè)能力的增長。
由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在課程發(fā)展中,課程理念最具決定作用,其次是課程內容及課程推廣性。理念決定行動,高效的雙語教學需要有全新的理念支撐。課程內容結構的優(yōu)化是學生獲取更多更新知識的保證,也是推動課程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雙語示范課程的建成是對教學效果的最大肯定,也是課程發(fā)展的重要目標。
(三)雙語教學效果評價指標權重的綜合排序
綜上所述,11個主要因素對目標層的影響程度權重排序可知:專業(yè)知識、專業(yè)英語技能、教學過程、思維及視野、教學能力、課程理念為雙語教學效果評價的關鍵指標,學習興趣、專業(yè)認知、課程內容、專業(yè)能力、課程推廣性等指標的權重相比略低但必不可少,促進評價的全面性及發(fā)展性。
雙語教學是高等院校進行的一項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改革,也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雙語教學效果的相關研究一方面旨在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另一方面更是為了促進地方應用型高校育人目標的實現(xiàn)。在使用上述指標體系進行雙語教學效果評價時應把握以下幾點:
第一,指標體系的評價主體較多,對于共同評價的指標在賦值時應注意衡量評價主體的重要性。
第二,雙語教學評價應堅持動態(tài)性,針對不同階段或不同教學模式進行測評,能夠更好地對雙語教學進行診斷。
第三,采取措施確保評價的真實性,特別是學生測評及企業(yè)測評,避免形式化和目的化,保證各評價主體擁有良好的評價環(huán)境。
第四,堅持以評促發(fā)展的理念,弱化評價的獎懲觀念,著重強調通過教學效果評價促進教師發(fā)展及課程建設。
雙語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的構建是推動教學改進的重要步驟,但僅是測評無法達成最終目標的,需更深入地對影響教學效果的相關因素進行客觀分析,這也將是后續(xù)研究的重點內容。
參考文獻:
〔1〕周梅.新建本科院校雙語教學改革路徑探索[J].江蘇高教,2017,(08):67-70.
〔2〕龍龍,吳慶華,劉瓊瑤,王超海.淺議地方本科院校法學雙語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04):234-237.
〔3〕孫麗琴.目標與途徑:地方普通高校雙語教學的理性思考[J].科技視界,2017,(11):80,83.
〔4〕鄭紅蘋.論雙語教學的內涵、特征與價值[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42(03):174-178.
〔5〕侯保龍.《比較政治制度》雙語課課程教學改革的系統(tǒng)建構[J].經濟研究導刊,2011,(04):274-276.
〔6〕褚曉琳.高校雙語教學的現(xiàn)狀與改革——以“海洋法”雙語課程為例[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7,19(06):10-13+18.
〔7〕張青峰,高義民,劉京.開展GIS課程雙語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07):83-84).
〔8〕許樹柏.實用決策方法:層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大學出版社,1988.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
Abstract: Bilingual teach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links in the reform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nd it is also the proper meaning of high-quality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expert interview, a bilingual teaching effective evaluation system covering three categories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namely, student improvement, teacher growth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s constructed.On this basis,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the key indicators of bilingual teaching effect evaluation are obtained, which are specialized knowledge, specialized English skills, teaching process, thinking and vision, teaching ability and curriculum concept.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Bilingual Teaching Effect; Evaluation Index; A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