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易,魏 杰,龔泰芳
(湖北省十堰市太和醫(yī)院骨科,湖北 十堰 442000)
隨著社會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老年性疾病也隨之增加,其中骨質疏松是一種易被忽視的常見疾病,對老年人健康危害較大。骨質疏松癥患者由于骨代謝異常而導致骨量下降、骨質脆弱,發(fā)生骨折的幾率明顯增高,其中椎體壓性骨折較為多見[1]。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OVCFs)是一種以腰背疼痛、脊柱后凸畸形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多發(fā)于老年人,多采取手術治療緩解疼痛、恢復脊柱功能。隨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和高粘度骨水泥材料的應用,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PKP)作為一種微創(chuàng)、高效的術式,逐漸成為治療OVCFs的重要方法[2]。該術式可通過單側或雙側椎弓根穿刺進行球囊擴張和高粘度骨水泥灌注,促進壓縮性骨折復位,矯正畸形,迅速緩解疼痛,預防脊柱進一步坍塌[3]。本研究旨在探討單側與雙側PKP聯合高粘度骨水泥治療高齡OVCFs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行PKP聯合高粘度骨水泥治療的76例高齡OVCFs患者。納入標準:①男女不限,年齡>65歲;②經CT掃描和骨密度檢查確診為骨質疏松;③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單個椎體壓縮骨折,病程<2周;④腰背疼痛明顯,不伴有神經損傷;⑤術前詳細檢查,綜合評定手術風險,確定能耐受手術者;⑥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陳舊性或病理性骨折,或非骨質疏松性壓縮骨折;②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影響PVP者;③合并椎管狹窄、脊髓壓迫或神經損傷者;④合并內科疾病不能耐受手術者;⑤合并精神性疾病或意識不清晰,不能配合完成問卷者;⑥不配合術后康復鍛煉和隨訪者。將采取單側入路的42例分為A組,采取雙側入路的34例分為B組。A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71.28±4.63)歲,病程(7.89±3.05)d,胸椎骨折18例,腰椎骨折24例;B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72.19±4.13)歲,病程(8.27±3.19)d,胸椎骨折15例,腰椎骨折17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手術方法 兩組均取俯臥位,腹部懸空,常規(guī)心電監(jiān)測,在C型臂X射線機透視下定位受傷椎體,用記號筆標記椎弓根在體表的位置;常規(guī)消毒鋪巾,采用2%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C臂透視下穿刺。A組采取單側入路:①選擇病變棘突為中心,正位椎弓根的外上方約1 cm處作為穿刺點,將穿刺針經由椎弓根緩慢推入椎體,C臂顯示穿刺針頂端到達椎體后緣3 mm處時停止進針,拔出穿刺針、插入導針。②沿導針置入擴張?zhí)坠芎颓蚰覕U張系統(tǒng),向球囊注入造影劑,壓力在100~200 Pa,確認損傷椎體高度恢復至滿意后停止加壓,拔出球囊。③調制高粘度骨水泥,在C壁透視下注入拉絲狀的骨水泥,若發(fā)現滲出則立即停止注射操作。④注射完畢后將骨水泥推入器旋轉,待骨水泥硬化后拔出套管和推管。B組采取雙側入路,穿刺方法同A組,先于病變椎體一側椎弓根穿刺,行球囊擴張,再于對側行椎弓根穿刺和球囊擴張,在C臂透視下雙側同時注入骨水泥,其余操作同A組。
1.2.2術后處理 術后臥床休息24 h,減少腰部活動,常規(guī)監(jiān)測基礎生命體征;定期換藥,保持手術切口清潔干燥;常規(guī)使用抗生素3 d;術后復查X射線,觀察骨水泥分布情況及損傷椎體高度恢復情況;術后72 h適當下床活動,逐漸開始進行腰背肌功能恢復鍛煉。兩組均隨訪1年。
1.3 觀察指標①手術指標: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骨水泥注入劑量、X射線照射時間等指標。②椎體前緣高度:用Photoshop工具測量術前、術后3d、術后1年X射線片上損傷椎體前緣高度,測量3次取平均值。③椎體后凸角度(Cobb角):在壓縮骨折椎體的上椎下緣和下椎上緣分別畫一橫線,作兩橫線的垂線,兩線相交的角度即為Cobb角,角度越大則壓縮程度越嚴重。④視覺模擬評分法(VAS)[4]:劃10 cm長的線段表示0~10分的疼痛程度,患者根據自我感覺在橫線上劃一記號,得分越高則疼痛越劇烈。⑤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表(ODI)[5]:包括疼痛強度、生活自理、社會生活等10個評分項,每項得分0~5分,總分=(各項得分和∕5×回答的問題數)×100%,得分越高則功能障礙越嚴重。⑥骨水泥滲漏情況:記錄兩組患者骨水泥滲漏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數據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數據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A組手術時間、X射線照射時間均短于B組,骨水泥注入劑量小于B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2.2 兩組椎體前緣高度、Cobb角比較術后3天、1年,兩組椎體前緣高度均較術前增高,Cobb角均較術前縮小(P<0.05),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椎體前緣高度、Cobb角比較
*與術前比較,P<0.05
2.3 兩組VAS評分、ODI評分比較術后3天、1年,兩組VAS評分、ODI評分均較術前降低(P<0.05),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VAS評分、ODI評分比較
*與術前比較,P<0.05
2.4 兩組骨水泥滲漏發(fā)生率比較A組患者骨水泥滲漏發(fā)生率為7.14%(3/42),B組患者骨水泥滲漏發(fā)生率為5.88%(2/34),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49,P>0.05)。
OVCFs是老年人常見的骨科疾病,源于退行性病變導致椎體骨性和軟組織穩(wěn)定性下降,以至于微小暴力沖擊即可引發(fā)椎體壓縮性骨折,對患者生活質量和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對于該類型骨折,一方面應采取外科治療手段恢復損傷椎體高度,改善后凸畸形,另一方面應積極的進行抗骨質疏松治療[6]。
PKP是在經皮椎體成形術(PVP)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微創(chuàng)技術,在C臂透視下將高粘度骨水泥等生物材料注入椎體,促進損傷椎體高度和強度恢復,從而達到治療OVCFs的效果[7]。該術式通過球囊擴張的方式使椎體復位并在椎體內形成空腔,便于注入骨水泥和降低注入壓力,同時最大限度的避免骨水泥滲漏[8]。相關研究表明,椎體骨折時脊柱的力學性能減弱,穩(wěn)定性和機械程度也變差,同時骨小梁間隙增寬,椎體發(fā)生塌陷,高粘度骨水泥注入后均勻分布,凝固硬化后將微小骨折固定并支撐壓縮的椎體,重建了傷椎的力學平衡[9]。臨床上常采取單側或雙側入路的方式進行手術,雙側PKP可同時均衡的增加傷椎兩側的剛度,但手術時間比單側入路增加一倍,使用的骨水泥更多,對椎體損傷更大,增加了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可能,且X射線照射時間更長,對老年人而言風險較大[10]。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患者手術時間、X射線照射時間均短于B組,骨水泥注入劑量小于B組,證實了上述觀點的正確性。本研究還對患者骨折復位情況進行了探討,發(fā)現術后3天、1年,兩組患者椎體前緣高度均較術前增高,Cobb角均較術前縮小,表明PKP對恢復椎體高度有顯著效果,而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則說明PKP對高齡OVCFs患者的骨折復位效果與單側或雙側的入路方式無關,與既往研究結果基本一致[11]。
鑒于腰背疼痛是OVCFs患者主要臨床癥狀之一,術后疼痛緩解情況也成為療效評估的重要指標之一。相關文獻報道稱[12],PKP采取骨水泥注入的方式可促進脊柱穩(wěn)定性和生物力學特點恢復正常,減少脊柱微動對神經末梢的刺激,進而緩解疼痛;高粘度骨水泥具有細胞毒性作用,可明顯降低神經末梢敏感性,減輕疼痛;骨水泥具有產熱功能,60~70 ℃的溫度可對傷椎周圍神經纖維造成破壞,并減輕骨折周圍出現的炎性反應,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13]。本研究發(fā)現,術后3天、1年,兩組患者VAS評分、ODI評分均較術前降低,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PKP可有效緩解高齡OVCFs患者疼痛,促進脊椎功能恢復,且單側與雙側入路所達到的效果一致。武志剛等[14]研究認為,患者脊柱功能的恢復與術后康復鍛煉有較大關聯,本研究入組患者在手術矯正畸形后均采取科學的術后康復訓練,因而脊柱功能恢復情況均較好。骨水泥滲漏是PKP治療中較為嚴重的并發(fā)癥,手術操作應規(guī)范,盡量避免滲漏的發(fā)生,本研究中,兩組患者骨水泥滲漏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且均處于較低水平,說明單側和雙側PKP的并發(fā)癥均較少,是安全的術式,究其原因可能與球囊擴張的保護作用有關[15]。
綜上所述,單側與雙側PKP聯合高粘度骨水泥治療高齡OVCFs均能達到較高的療效,兩種入路方式在恢復椎體高度、脊椎功能、緩解疼痛等方面有同等效果,且骨水泥滲漏發(fā)生均較少,但單側入路在縮短手術時間、X射線照射時間及減少骨水泥用量方面有一定優(yōu)勢,臨床上應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入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