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新時代 大學生 法治素養(yǎng) 培養(yǎng)路徑
作者簡介:萬冠羽,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法政學院2018級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098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決定提出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依法治國、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yǎng),這一系列重大理論成果充分表明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進一步豐富和深化。高等教育是培養(yǎng)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的高素質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我們新時代的大學生作為新一代青年,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神圣使命,應當認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社會正義感,勇于捍衛(wèi)社會正義,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具有健全法治思維和高超法治素養(yǎng)的時代新人。
一、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現狀及成因
作為我們新時代的大學生,要適應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需要,明確法律規(guī)定、通曉法律常識,具備法律意識、規(guī)范法律行為,遵守法律規(guī)定、維護法律尊嚴,做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時代新人。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fā)展,大學生校園犯罪問題日顯嚴峻,違法犯罪案件的性質也日趨惡化。在全國各地的大學校園里,校園貸詐騙、網絡傳銷、盜竊、人身傷害等案件時有發(fā)生,更有甚者如北京大學學生吳協宇殺害母親案、東北大學學生李文星誤入傳銷組織死亡案等等,這一系列令人扼腕的犯罪行為觸目驚心。
由此表明,當前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普遍不高,存在一系列亟待改善和提高的問題。
一是法治知識缺乏。一些大學生不知道我國的憲法日、法制宣傳日,不主動收看法治節(jié)目、閱讀法律書籍,不關注熱點案件,學習掌握法律知識興趣不濃、主動性不高。
二是法治意識淡薄。一些大學生不關心國家立法活動或相關法律報告,認為法律與學習生活聯系程度不密切,對法律缺乏基本的認知、評價和理解,沒有自覺地把法律當作自身的行為準則。
三是法治信仰缺失。一些大學生只看重自己應該享有的權利,而不去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普遍具有義務性法律意識,但缺乏權利本位理念;遵守法律不是出于對法律的信仰,而是出于對法律具有制裁性的敬畏。
四是法治行為能力偏低。缺乏守法的自覺性和用法的主動性,一些大學生不會主動參加學校或社會上舉辦的法治教育活動;當自身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不是首選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
二、培養(yǎng)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的必要性
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是指大學生通過教育和自我教育方式,學習法律知識、理解法律本質、運用法治思維、依法維護權利與依法履行義務的素質、修養(yǎng)和能力。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主要包含法治知識、法治意識、法治信仰、法治思維和法治行為能力等五個構成要素。當代大學生作為知識層次較高的青年群體,是社會主義國家建設和發(fā)展的主力軍,肩負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時代重任,決定著法治國家的建設進程。加強大學生的法治宣傳教育,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是推進依法治國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
(一)有利于明確法律規(guī)定、健全法治意識
對于新時代大學生而言,要了解和掌握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的憲法、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增強尊崇憲法、尊崇法律的法治意識,樹立憲法至上的法治觀念。通過學習法律知識,增強規(guī)則意識,明確守法、守規(guī)是每一個法治國家公民的基本意識,堅持依法辦事,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當代大學生應當做到懂規(guī)矩、守規(guī)則、依規(guī)范,堅守規(guī)則紅線、明確法律底線;增強程序意識,明確“程序是法律的生命”,學會依靠程序辦事,遵循程序要求,形成程序觀念;增強平等意識,自覺維護和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上沒有特權”,堅持公平正義;增強權利意識,依法維權、護權,尊重和保障他人的權利,自覺維護自身的權利,以法律為武器自覺與任何侵權和不法行為做斗爭。
(二)有利于弘揚法治精神、樹立法治信仰
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引領者,具備較高層次的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yǎng)。加強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可以讓大學生學法、信法、守法、護法,引導大學生弘揚法治精神,堅定法治信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要義之一就是法治,而社會主義法治的精神要義之一,就是要在樹立法律權威的基礎上,形成人們對法治的內在需求和內心擁護,使法治成為人們的精神認同與行動遵循,這也是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大學生要做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和堅定法治信仰的表率,帶頭樹立崇高的法治信仰、堅定的法治信念、飽滿的法治信心、良好的法治風范,成為在未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程中良好的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事、依法辦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wèi)者。
(三)有利于培養(yǎng)法治思維、提升法治素養(yǎng)
大學生是新時代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學會和運用法治思維是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思維能力。法治思維側重于對法律規(guī)則和法律手段的運用和重視,強調法律的權威、依法行動和依法辦事。大學生樹立法治思維,就是要樹立權力服從于法律的權力思維、理性平等的權利思維、依法辦事的程序思維、自覺主動的法律責任思維,提高法治的踐行能力和運用能力。大學生應當依法行使權利和依法履行義務,明確濫用法律權利和違反法律義務需要承擔法律責任,能夠運用法律手段妥善處理學習、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矛盾糾紛等法律問題。大學生通過掌握和遵守社會法律規(guī)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增強法治思維,形成良好的法治行為習慣,提高法治素養(yǎng),促進自身健康全面發(fā)展、成長成人成才。
三、培養(yǎng)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的路徑
法治素養(yǎng)是新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學習、工作和生活的現實需要,更是新時代大學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必需的基本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高校應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法治教育,不斷更新法治教育的理念,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遵循大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充分利用高校法治教育教學資源,通過課堂教學、校園活動和社會實踐等方式,傳授必備的法律知識,營造濃厚的法治校園氛圍,增強大學生的法治實踐能力,推進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依法治人,努力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
(一)充分發(fā)揮思政課堂主陣地作用
培養(yǎng)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必須充分發(fā)揮思政課堂主陣地作用。思政課堂是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鍛煉法治思維、提升法治素養(yǎng)的主渠道。調查研究結果顯示,高校所有專業(yè)都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等法律基礎課程,這對于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大有裨益,為拓展大學生的法律知識面,高校有必要增加法律公共選修課程。在加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必修課程教學的同時,增設若干門公共法律選修課程,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改革傳統教學,圍繞法治領域的典型案例和熱點事件,舉案說法說理,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高校應該開設一些與大學生所學專業(yè)和未來職業(yè)相關的法律選修課程,并定期舉辦相關法律知識系列講座,使大學生有機會彌補對基礎法律知識了解的不足,強化自身的法治意識。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主題鮮明的演講、辯論、討論會等活動,使大學生在自主參與、身臨其境中得到法治教育。通過課堂教學為大學生傳授法律知識,強化法治理念,培養(yǎng)法治思維,踐行法治行為,讓大學生學法、知法、信法、守法、用法、護法,提高大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和法治實踐能力。
(二)營造校園良好的法治育人環(huán)境
高校要著力加強法治校園建設,營造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實現學校管理與運行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規(guī)范化,確保辦學行為的合法性、正當性與規(guī)范性,在學校管理和服務中體現法治精神,依法依規(guī)開展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各方面工作,使大學生在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規(guī)范管理中切實感受到權益得到保障。高??梢越柚?·15”消費者權益日、“6·26”國際禁毒日、“11·9”消防安全日、“12·4”國家憲法日暨全國法制宣傳日等時間節(jié)點,開展形式多樣的法治宣傳教育活動。還可以引導大學生關注《法律講堂》《今日說法》等法制節(jié)目,開設法治大講堂,邀請高校的專家學者和公檢法機關的業(yè)務專家,圍繞當前的法治熱點問題舉辦專題講座。
另外,通過法治問題辯論賽、法制情景劇、專題論壇等校園法治實踐活動,讓大學生設身處地地以法律工作者的視角思考問題,為社會生活中的實際案例提供解決方案,提高大學生的法治思辨意識,促進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的提升。同時,通過QQ、微信、微博、校園網平臺等新媒體資源,推進“互聯網+法治宣傳”行動,構建法治宣傳教育的新媒體陣地。
(三)大力開展法治教育社會實踐活動
高校法治教育的目標是懂法、信法、用法、護法,大學生法治教育的根本目標就是讓大學生樹立法治信仰,在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能夠拿起法律武器,通過正當途徑合理合法維權。高校可以組織大學生參加法治教育社會實踐,通過去法院旁聽、參觀陪審團討論、了解案件審判過程,組建大學生法律社團、模擬法庭,組織合議庭模擬法庭審理案件,培養(yǎng)大學生訴訟法律文書的寫作能力,提高大學生依法處理法律問題的法治行為能力。通過開展實踐性教學,組織大學生到社區(qū)進行法律知識宣講、到公檢法機關調查訪問、到監(jiān)獄或勞教場所參觀等,讓大學生切實感受到法律的尊嚴與權威,加深對法治的理解和信任。
同時,建立學校法律援助中心等大學生社團,借助專業(yè)法律咨詢援助機構,為大學生提供法律援助,幫助解決與大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問題。通過開展法治教育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所學法治知識與法治實踐緊密結合,在主動參與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教育,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養(yǎng)成法治思維習慣,形成法治行為能力,將法治信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陳贊宇,尹奎杰.培養(yǎng)新時代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N].光明日報,2018年9月20日第14版.
[2]向長勝.“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培育研究[J].安徽文學,2018(9):121-124.
[3]張琴鳳.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提升路徑探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12):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