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星
【摘 要】 隨著現(xiàn)代企業(yè)改革不斷推進,對審計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審計人員及時提示并識別重大風險,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出方法或措施。規(guī)避審計風險,高質量完成審計任務,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提示風險,成為審計工作的中心任務。加強審計標準化建設,能夠有效的提高審計質量,減低審計風險,提高審計效率,完成審計任務和領導要求的審計工作,促進公司高效安全發(fā)展。
【關鍵詞】 審計 標準化建設 提高質量
一、審計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一)內部審計人員綜合素質參差不齊。
內部審計所涉及的范圍非常廣,不但要求內部審計人員具備審計、財務、經營、管理、法律、計算機技術等多方面的內容,與此同時還要求內部審計人員具有非常豐富的經驗。但目前多數國有企業(yè)內審人員的專業(yè)素質不高,專業(yè)知識比較單一,缺乏具有一定綜合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影響到內審工作深度和廣度。
(二)審計技術較為落后。
目前大多數國有企業(yè)審計工作,基本上都依賴于審計人員基于個人經驗作出的職業(yè)判斷為主,審計方法大多為抽樣審計方法,還不具備運用計算機技術進行信息化審計的能力,這導致審計方式隨意性較大,缺乏合理的科學性。三是審計項目質量不高。在內審實踐中,由于審計人員對一些錯綜復雜的審計事項難以做出恰當的職業(yè)判斷,導致審計質量不高,內部審計的威信力大大降低。
二、審計標準化建設的必要性
加強審計標準化建設不僅能夠促使新進員工在最短的時間內開展審計工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證審計質量。新員工參照標準化的審計工作程序,能夠大大降低上手的時間和難度;在現(xiàn)場審計過程中,標準化的工作底稿模式和操作,能夠減少審計重復性,并且為后續(xù)審計人員提供便利。建立標準化的審計體系,建立標準審計工作程序,明確審計流程,能夠更好的組織審計工作,使審計質量可控、在空、能控,減低審計風險。
審計標準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審計效率,建立標準化的審計模式,簡化審計程序,規(guī)范審計流程,優(yōu)化審計數據和資料,使審計人員更加方便、高效。審計標準化不僅是審計準則的制定或修訂,而且是對審計程序、審計制度、審計過程等的規(guī)定。審計準則的制定只是審計工作的一個基本要求,按照既定的審計準則進行的審計工作可以稱為審計標準化。審計標準化管理的實施是嚴格按照標準開展審計工作,本標準應適應時代的變化,防止標準與現(xiàn)實嚴重脫節(jié)?,F(xiàn)行審計準則大多是從以往審計的角度制定的。它們可能有過于復雜、過于嚴格、過于僵硬和缺乏靈活性的缺點。此外,審計人員的工作標準很難根據不同的審計項目進行動態(tài)調整,執(zhí)行情況也會影響審計工作。有效性。審計人員并沒有真正實現(xiàn)審計工作與審計準則的協(xié)調和共同改進,容易導致準則制定與現(xiàn)場審計內容不一致等問題。因此,審計部門應積極探索審計標準化管理,在當前互聯(lián)網時代不斷創(chuàng)新審計標準化管理思路和方法。
三、加強審計標準化的方法
(一)審計工作程序標準化
一是明確審計工作流程。制定科學合理的審計流程,編列時間表,嚴格按照時間表執(zhí)行,如需變更時間表需提前上報審計組組長審批,并及時與被審計單位溝通。例如按年度審計計劃,根據審計任務,確定主審和審計組成員、進行審前調查、編制審計方案、進行審前培訓、下發(fā)審計通知書、公告、出具底稿、審計報告初稿等審計項目工作流程。
二是確定各工作流程所涉及的內容,需要達到的目標。例如制定審前調查模板,明確審前調查的目標、重點、評估審計重要性水平。明確審計主要風險在哪些環(huán)節(jié),控制點是什么,審計時需要注意的地方等方面。突出審計目標,減低審計風險,完滿完成審計任務?,F(xiàn)場審計中需每隔一段時間進行審計溝通交流,溝通審計進度,匯報審計工作發(fā)現(xiàn)的線索和問題,修正審計方向。審計工作是抽查審計,無法窮舉所有風險問題,應按照審計目標規(guī)定審計方向,重點審計目標范圍內的審計風險,對審計中所發(fā)現(xiàn)的審計風險和問題,上報審計組組長批示,提示風險或者延伸審計。
(二)審計方法標準化
制定內部審計實施手冊,針對各項審計內容逐項編制實施手冊,明確審計目的、審計方法、審計風險。制定審計中需要履行的審計流程,運用何種方法進行審計,審計中需要注意什么風險,出具審計操作手冊,形成即便是審計新手也能憑借審計實施手冊快速上手,不至于造成大的審計風險。
(三)審計質量控制體系
建立審前、審中和審后相結合的審計質量控制體系。對審前工作內容、審計方案等進行評估,突出審計重點、詳細審計內容、明確審計方向,確定所涉及的內容符合審計目標,能夠圓滿完成審計任務。實行審中審計跟進,對現(xiàn)場審計工作進行反復驗證,及時修正審計方向,對發(fā)現(xiàn)的問題和線索進行及時的跟蹤落實,解決審計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督促審計人員關注審計目標的實現(xiàn),提高審計質量。制定嚴格的審計項目事后評價體系,對審計報告的內容完整性、事實描述準確性、審計結論的正確性、引用法律法規(guī)制度的恰當性、相關問題整改落實程度等制定嚴格的質量控制標準體系,促進審計質量提高。
實現(xiàn)審計標準化管理,不斷提高審計質量,就是調動所有審計人員的經驗和智力,不斷優(yōu)化審計工作流程,創(chuàng)新審計方法,圓滿審計質量體系,使每個審計人員都能各司其職,即使是一個初級審計人員也能完滿高效的完成審計任務,實現(xiàn)審計目標,發(fā)現(xiàn)審計問題,規(guī)避審計風險。
【參考文獻】
[1] 崔秉菊. 加強審計作業(yè)標準化提升商業(yè)銀行內審質量與效能[J]. 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 2011(4).
[2] 張嵐. 加強企業(yè)內部審計質量管理的途徑[J]. 納稅, 2018(7):13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