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永
摘 ? 要?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堂結構中,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是其有機組成部分,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閱讀與探究性閱讀能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當下的語文閱讀教學受“跨界教學思想”的影響,在拓展延伸時隨意無度,脫離了文本內容,跨越了語文學科的范疇。閱讀教學實施拓展延伸時跨越邊界的錯誤行為有:超越學生既有語文知識水平邊界、跨越學生實際生活體驗的邊界、背離學生真實心理狀態(tài)的邊界。應實施有針對性的適時、適度、適切、適學的拓展延伸教學方法。
關鍵詞?閱讀教學 ?拓展延伸 ?學科邊界 ?適切 ?適學
拓展延伸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深度解讀文本的有效方式。《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提出: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與閱讀批判等環(huán)節(jié),跳出課堂閱讀的園囿,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適當的跨越是有其合理性的,從素養(yǎng)發(fā)展的角度看,多視角的拓展解讀,更能挖掘出文本的價值。
受“無邊界課程”開發(fā)潮流的影響,當前的閱讀教學,文本被過度解讀、被越界解讀已然成為慣?,F象。不少語文教師在拓展延伸部分常常脫離文本內容,憑空拔高文本意旨,隨意附會與文本沒有關聯(lián)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指向,天馬行空地引領學生越過語文學科特有的廣闊邊界,在非語文空間區(qū)域中進行語文學習。這一現象在拓展性課程的研究中也屢有體現。筆者認為,閱讀教學的拓展延伸應立足文本事實基礎,關注學科本質內涵,以本為本,從文本界面上適度生發(fā)開來,在語文的邊界范圍內開展語文學習實踐活動,為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打底奠基,為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找到一個有效的切入口。
閱讀是一項復雜的心智活動,是一步步累積、發(fā)展與提高的過程。閱讀效果的顯現需要較長的學習周期,學生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閱讀感悟能力的提升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有的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眼中沒有學生,只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生硬推趕學生,完全按照自己的預設組織教學,以順利推進自己的既定教學進度為要務,追求短平快,希望快速出成績,短期內見顯著效果。在閱讀教學的拓展延伸設計上一味求高、求深,沒有進行學情預設。閱讀教學教什么、怎么教,都應依據學生的學習需求而定,不能脫離學生的已有語文知識基礎與水平。皮亞杰認為:一切真理都要由學生自己獲得,或由他們重新發(fā)現,至少要由他們重建。不負責任地做讓學生“跳起來、夠不到”的拓展延伸,其教學行為以教師的一己教學思路為中心,這樣的閱讀只是老師個人主觀性閱讀,沒有尊重學生的主體閱讀地位,不是為學而教,拔苗助長式閱讀教學最終不僅使學生疑惑迷惘,一無所獲,完全跟不上老師的教學節(jié)奏,還會導致學生語文學習的自信心被嚴重動搖。
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蘇軾《水調歌頭》一課時,設計了如下的拓展延伸:請結合你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體會,充分調動你的閱讀感受,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詩歌鑒賞。應該說拓展延伸的出發(fā)點是對的,讀寫結合是傳承經典文化最好的方式之一,詩詞鑒賞寫作對培養(yǎng)學生文化底蘊和審美能力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但寫的拓展是建立在學生讀透文本、形成獨特的閱讀體驗的基礎上,需待學生讀出文字背后內涵的情感,形成深刻的感悟后,再升階到寫作表達。學以致用是深化閱讀成果的正確路徑,但問題是讓初二的孩子寫不少于600字的詩詞鑒賞,教師高估了學生的能力,這項拓展遠遠超越了學生已有的語文水平。詩詞鑒賞類寫作平時訓練偏少,學生對詩詞鑒賞的體例、技法、思路、特征等要素相對陌生,學生與古詩文文本間本來就存在時間的隔閡以及理解上的藩籬,他們需要吸收、消化的時間。當堂的詩詞鑒賞寫作對經典文化底蘊要求極高,對審美能力尚處于發(fā)育成長期的初二學生來說,他們的語文思維容量不足以應對這個問題,很難深入地理解蘇軾復雜的內心情愫。這項拓展正如王榮生教授所說的那樣,具有鮮明的“作業(yè)者”取向,不符合學生當前的學習經驗。教師的拔高設計與學生整體認知水平異步,學生調動已有知識亦無法完成。在最后的成果展示環(huán)節(jié),因拓展活動超出學生的既有語文能力,學生浮于文本表層,不能深入沉潛下去,自然也不能從“無形的精神層面”浮上來。寫出的詩詞鑒賞作文大都類似課文翻譯。我們閱讀教學一定要依據初中生閱讀認知的規(guī)律,圍繞初中生的學習水平和文化積累作適切的延展。
筆者前不久觀摩了一節(jié)省級公開課,開課名師執(zhí)教的是魯迅經典名篇《孔乙己》,他在課堂教學的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向學生拋出了一個問題:請結合課本的內容,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想一想你的身邊有沒有像孔乙己這樣的人,與孔乙己的命運作比較,說一說他的命運如何,與孔乙己又有哪些不同,并認真思考其中的深層原因。學生思索探究良久,不能給出答案。老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生仍然啟而不能發(fā)。老師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群策群力地解決這一疑難問題,學生在老師指向明確的反復誘導下,說身邊有孔乙己類型的人,但命運好過孔乙己很多。老師繼續(xù)追問:這個人你認識嗎?他從事何種工作?課堂鴉雀無聲,他們沒辦法繼續(xù)編下去。
學生長久的沉默和尷尬的編造等課堂表現,足以證明教師在文本解讀的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跨越了學生實際生活體驗的邊界,構建虛假的課堂交流情境,學生置身其中,沒有相關的感受與體驗可調動。教師的設計超出了文章特有的時代背景,忘記了孔乙己這一特型人物是只屬于封建社會的產物,孔乙己是備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受害者,是人吃人的封建社會的犧牲品??滓壹旱木衩婷才c性格特征無不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他的不幸遭遇與悲慘命運有其深層的社會根源。而我們當下的時代,無論社會制度還是社會環(huán)境與孔乙己所處的時代都有天壤之別,根本不可能產生孔乙己這一特型人物。文本所反映的社會現實與當前學生的社會認知相去甚遠,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放在今天已經沒有社會意義。罔顧時代的特點與文本特有情境,強要通過延展遷移,建立文本人物符號表征與學生實際生活間的關聯(lián),恰恰忽略了學生最真實的生活經驗與人生閱歷。語文學習是為了生活、指向運用的,其源頭活水是生活的實踐層面。無視學生生活這一語文學習的基本起點,牽引他們去生硬調動根本不存在的虛假感受,造成閱讀與生活的剝離,這真的是引導學生認認真真地走在假讀文本、誤讀文本的路上,且越走越遠,勢必影響學生對真正學習內容的關注程度,這與新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滲透生活體驗的要求也是背道而馳。據此可知,越過學生實際生活邊界的拓展延伸,無限度地擴大學生閱讀視野的教學行為,是負效且缺乏生命力的。
初中生心理狀態(tài)呈現早期成人化的特點,自我意識向獨立成熟方面發(fā)展。他們對人事的態(tài)度,情緒、情感的表達以及行為的內容與行為方向都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這個時期的初中生在心理上是成人感與孩童性并存的。語文學習活動會受到學生年齡、心理和知識經驗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但不少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初中學生語文學習的心理基礎,閱讀教學的拓展延伸活動背離了學生真實的心理狀態(tài),按照成人的理解視角與分析方向導引學生解讀文本的內容,教學與學生的心理預期產生矛盾與沖突,很難達成教與學的和諧一體。
比如一位名師在執(zhí)教《世說新語》兩則中的《陳太丘與友期》一文時,在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他跳出文本,引導初一年級的學生結合文章內容,想一想元方在父親的友人對他示好時的舉動,說一說他有沒有不對的地方,元方的不懂禮貌具體體現在文中的哪些方面。這位教師意在抓住元方“入門不顧”這一舉動大做文章。應該說,他的拓展延伸在文本與生活的鏈接上還是比較緊密的,但由于課前預設不足,教學方向與閱讀方法彼此沖突。初一的學生還都是小孩子,與元方相仿的年齡基礎與相近的經歷體驗,使他們在把握元方的人物形象上不費力氣。他們更知道一個孩子在那樣的情境下會作何真實反應。文章中的元方是一個率真聰慧、落落大方、剛直正義、有孝心的孩童,他對父親友人的評價禮貌克制,且有理有據。他“入門不顧”,反而更能體現出一個“時年七歲”的孩子天真可愛的特點,真實的孩子氣的一面。在當時的情境下,這完全是一個彬彬有禮的好孩子才有的反應。作者和編者也意在樹立一個值得學生學習的榜樣,給予學生以正面的形象引領。這位老師以苛刻的成年人視角作閱讀拓展延伸,用完人的標尺去丈量一個兒童,引導學生對元方求全責備,去批評他,實屬吹毛求疵,這不叫文本細讀,這是對元方形象的過度偏讀,這與學生對元方的認知相違背,學生不愿意配合老師偏離文本軌道的所謂探究,他們以孩子的真實心態(tài)去打量、審視、總結元方的人物形象,他們會用最符合孩子心理情感的評價準則評價元方,結果自然會與教師的成人心理關照下的人物形象相沖突,教與學兩條線就此岔開。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基于兒童視角,對初一學段的學生的認知心理和結構作充分的了解,在真正把握文本要旨的基礎上,尋找成人心理與兒童心理兩者之間的契合點,進行“生本化”教學設計,充分尊重學生真實的心理情感,符合學理地去作拓展延伸,從學科中來,到育人中去,方可充分發(fā)揮出文本所蘊涵的豐富育人意義與價值,不斷深化學生對文本情感與目的等心理內部世界的理解。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語文學科邊界亟待恪守。解讀文本不能不顧學情根基任性而為,隨意跨越文本內容、語文學科特點、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學生的語文學習心理狀態(tài)的邊界,不可背離實際生活這一廣闊的語文實踐活動區(qū)域,要遵循語文閱讀教學的特定規(guī)律,依從學習者——初中學生實際的學習需求,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經歷,適當、適度、適學地進行與文本有緊密關聯(lián)的拓展與延伸,助推學生把目光由課內轉向課外,引導學生跳出文本閱讀文本,從更加豐富的角度感受文本,立足文本運用文本。在擴大學生閱讀視野的同時,葆有語文學科內在的特質,深化學生的閱讀體驗,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閱讀的能力,鍛造學生深入閱讀文本的思維品質,建立已有語文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緊密聯(lián)結,促進語文與生活的真正交互融同。
參考文獻
[1] 托尼·巴贊.思維導學[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01.
[3] 李林慧.閱讀教學的新思路[J].上海教育科研,2017(08).
[4] 崔雪梅,段巖霞.淺談小說閱讀教學的“另類”視角[J].中學語文教學,2014(03).
【責任編輯 ?關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