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蓮 田飛虎
[摘? ?要]學困生轉(zhuǎn)化成效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整體教學質(zhì)量的好壞。以切實有效的轉(zhuǎn)化措施,幫助學困生共同進步,是初三語文教學的當務(wù)之急。根據(jù)“精致課堂”教學要求,依托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采用“精準扶貧”策略,是大面積提高學困生語文成績的有效方法。學困生“精準扶貧”有六個“精準”:幫扶對象要精準、幫扶派人要精準、幫扶措施要精準、幫扶內(nèi)容要精準、幫扶效果要精準、幫扶獎勵要精準。
[關(guān)鍵詞]學困生;小組合作學習;“精準扶貧”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15-0001-03
大面積提高教學質(zhì)量是每所學校、每位教師所期待的事情,而學困生轉(zhuǎn)化成效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整體教學質(zhì)量的好壞。以切實有效的轉(zhuǎn)化措施,幫助學困生共同進步,是初三語文教學的當務(wù)之急。
事實上,教師都很重視學困生的轉(zhuǎn)化,而且花了相當大的精力?!拔一ㄔ谶@些學生身上的精力遠比那些‘好學生多得多”——這是不少教師的感受,但結(jié)果往往是“兩敗俱傷”——教師身心俱疲,學生收獲甚微。加之語文學習“見效”比較慢,尤其是到了初三,很多學生因為急功近利的思想,往往對其不夠重視,最終導致這些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形成幾近放棄的“望天收”心態(tài)。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shù)就在于,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fā)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樂趣。如果教師善于把學生引進一種力所能及的、向他們預示著并且使他們得到成功的腦力勞動中去,就連那些調(diào)皮搗蛋的學生也能勤奮、專心致志地學習。
那么,如何在最短時間內(nèi),大面積提高學困生的語文成績?實踐證明,根據(jù)“精致課堂”教學要求,依托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采用“精準扶貧”策略,是大面積提高學困生語文成績的有效方法。
“精準扶貧”是習總書記脫貧致富政策中的一個概念,其要義就是六個“精準”:“對象要精準、項目安排要精準、資金使用要精準、措施到位要精準、因村派人要精準、脫貧成效要精準?!薄熬珳史鲐殹迸c學困生的轉(zhuǎn)化多有相似之處,受此啟發(fā),筆者將其遷移到語文教學過程之中,并據(jù)此總結(jié)出學困生“精準扶貧”的六個“精準”:幫扶對象要精準、幫扶派人要精準、幫扶措施要精準、幫扶內(nèi)容要精準、幫扶效果要精準、幫扶獎勵要精準。
學困生的“精準扶貧”,必須要在班級組建了合理的學習小組的前提下進行。精致教學理論認為,高效課堂教學離不開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模式應按照“組內(nèi)異質(zhì)、組間同質(zhì)、組內(nèi)分對”原則建立,讓每一個學生做到“有困難找組織”。一個小組一般由好、中、困三類學生組成;小組內(nèi)部又按照個體的學習情況劃分為AA、BB、CC三個層次;小組(一般6~8人)和小組之間是相對獨立的關(guān)系,每個組根據(jù)學習任務(wù)按照本組情況組織學習,組與組之間相互借鑒又相互競爭;組內(nèi)對子之間既是合作者,又是競爭者和監(jiān)督者,對子之間要相互反饋和測評。有了這樣的“組織”,“精準扶貧”才有可能做到“對癥下藥,藥到病除”。
其實,中考語文卷中涉及基礎(chǔ)知識的題目較多,這些題目的分數(shù)占到試卷分數(shù)的近四分之一,而且考綱劃出了必考范圍。因此,“得基礎(chǔ)者必得語文”,只要做到“立足基礎(chǔ)(課文內(nèi)容)求發(fā)展(閱讀、寫作等能力)”,學生的語文成績必定有大幅度的提高。故本文以落實語文的基礎(chǔ)知識教學為例說說如何依靠“組織”,實施“精準扶貧”。
一、幫扶對象要精準
找準“扶貧”對象是先決條件。找準了對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初三“有限的資源”(時間和精力)。
很多學校會在初二學年結(jié)束前重新調(diào)整每個班的任課教師,這也意味著,對于初三的學生來說,很多教師都是新教師,而作為新教師,則需盡快了解學生的情況,往往是憑學生的成績或前任教師或班主任的介紹。但語文考試的分數(shù)起伏較大,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也呈現(xiàn)多面性和復雜性,因此,語文學困生容易被教師忽視。
根據(jù)“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的要求,可以運用“相愛相殺”的方式來精準識別扶貧對象。首先要激發(fā)小組之間的學習競爭。既然是競爭,那就要找對方的薄弱點或短處進行“攻擊”。比如,在解釋《曹劌論戰(zhàn)》中的重點詞語的含義時,已知甲組林同學是學困生,教師在抽他回答完問題之后,可以讓他從其他組選擇一名他覺得有可能回答不出問題的同學接著回答,于是學困生乙同學就出現(xiàn)了。以此類推,在短短的兩三節(jié)課時間里,新教師就能基本找到班級中的語文學困生。
二、幫扶派人要精準
找準幫扶對象之后,就要派人幫扶。確定學困生的幫扶對象,結(jié)成“師徒”關(guān)系,要講究方式方法,盡量做到“兩廂情愿”,避免“亂點鴛鴦”。先讓學困生自己在自己的學習小組中找,找一個語文學習能力比自己強的“師傅”,這種方法的好處是因為是自己挑選的,學生不容易有抵觸心理,會心甘情愿地接受別人的幫助甚至是批評。筆者的做法是,在課堂上,故意將有難度的題讓學困生回答,在他答不出來的情況下,告訴他可以在自己的學習小組中尋求能夠幫助他的人。這樣,他的“師傅”在短短幾節(jié)課內(nèi)就可以被找到。如果學困生自己找不好,教師可以幫他選擇一個了解他并愿意幫助他的優(yōu)秀組員。如果第一次“師徒”結(jié)對效果不理想(看上課回答問題或分析組內(nèi)得分情況便可知),教師要及時了解原因,并適時調(diào)整。學習小組內(nèi)總會有一個“師傅”適合這個被幫扶對象。
確定幫扶關(guān)系后,要在班上舉行隆重的幫扶儀式,要像真正地開展“扶貧工程”一樣,“掛牌”幫扶,不僅要拍照留證,還要簽責任書,這樣一來,“師徒”兩人會從心里重視這項幫扶活動。在執(zhí)行幫扶之前,教師要分別對“師傅”和“徒弟”進行培訓或談話,不僅要指導“師傅”們?nèi)绾瓮瓿擅刻斓娜蝿?wù),告知“師傅”們要注意幫扶的方式、方法、態(tài)度等,還要做好學困生的思想工作,讓他們心懷感恩地接受“師傅”的幫助,并按“師傅”的要求嚴格落實學習計劃。
三、幫扶內(nèi)容要精準
小組內(nèi)幫扶對象和幫扶人都配備精準之后,就可以開展“一幫一結(jié)對子”的幫扶工程,力爭在小組內(nèi)實現(xiàn)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這里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確幫扶的內(nèi)容,讓幫扶的學生知道幫什么。
1.思想動力幫扶。給各組成員帶上精神“緊箍咒”,即“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一人犯錯,全組受罰;一人表揚,全組光榮。讓他們明白,“一桶水”的容量大小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要想取得整體進步,“一個都不能少”。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每一個學生都要對集體的智力生活做出自己的貢獻”,“感到自己的知識、思想、技能是一種榮譽和尊嚴”。所以組員間務(wù)必要分工細致,齊心協(xié)力,共同進步。學困生應主動參與到小組活動當中,組內(nèi)其他成員也應想盡辦法去主動幫助學困生,讓全組成員形成一個共同的信念:我要進步,我要幫大家一起進步。
2.學習習慣幫扶。如課前三分鐘,讓“師傅”抽查學困生背書,養(yǎng)成課前提前進入學習狀態(tài)的習慣;完成作業(yè),交給“師傅”檢查,不懂的問題請“師傅”幫助講解,養(yǎng)成認真完成作業(yè)的習慣。還可以利用小組之間的競爭,培養(yǎng)學生課后自覺復習的習慣。比如,在復習《曹劌論戰(zhàn)》時,筆者會提前對學困生說:明天早上會讓你作為小組代表上黑板檢測,今晚回去好好復習,明天為你們小組加分爭光!學困生提前有針對性地復習,可以提高他們回答問題的正確率。學困生回答對了,給小組帶來了榮譽,就會激發(fā)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感,激勵他們繼續(xù)努力學習,由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
3.復習內(nèi)容幫扶。每次月考結(jié)束,筆者會第一時間就將下一次月考的基礎(chǔ)知識考試范圍告訴學生,讓他們及早準備。根據(jù)每次月考范圍,筆者專門設(shè)計了一個考點知識檢查表(見表1)??键c知識絕大部分都來自課文,只需要下功夫記住即可。由“師傅”每天監(jiān)督抽查記錄“徒弟”的落實情況,并及時向筆者匯報。筆者會再對這些學生隨機抽查,按回答情況評分。為了激勵學生自覺學習,筆者會給主動來找筆者抽查并回答正確的學生所在的小組雙倍加分。
四、幫扶措施要精準
在教學實踐中,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利于提升“精準扶貧”的效益。下面列舉其要:
1.建立學困生檔案。要指導每個“師傅”建立好學困生轉(zhuǎn)化工作檔案,對“徒弟”的性格特點、愛好特長、家庭情況、近期思想、學習狀況等做詳細記錄,每周定期檢查、了解。
2.“師傅”要和“徒弟”一起制定學習計劃,確定每次月考的成績目標和具體的幫扶措施。目標一定要切合“徒弟”自身情況,不可盲目求高,要循序漸進,否則容易挫傷學困生學習的積極性。
3.要盡量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困生嘗到甜頭,不斷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真正做到“讓每一個孩子抬起頭來”。比如在分配小組任務(wù)時,筆者會將一些比較簡單的文言文詞語的解釋、句子的翻譯,比較容易解答的題目交給學困生來回答,甚至課前還私下“透露”要檢測的內(nèi)容,讓學困生先做準備,以便課堂上回答得胸有成竹,并及時給予他們肯定和表揚,增強他們的自信,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樂趣?!敖逃睦硐刖驮谟谑顾械膬和寄艹蔀樾腋5娜?,使他們的心靈由于勞動(學習)的幸福而充滿快樂。”
4.強調(diào)“抓反復,反復抓”。學困生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今天記過的內(nèi)容可能明天就忘了,所以一定要讓他們多次練習,反復鞏固。比如聽寫字詞,每次學困生在“師傅”那里聽寫完,將錯誤訂正在錯題本上以后,還要把這個星期所錯的詞語再聽寫一遍。還可以采取組內(nèi)自查(戲稱“工兵排雷”)、小組互查(戲稱“相愛相殺”)、教師抽查(戲稱“扔炸彈”)的方式來不斷強化學困生對知識的掌握。
5.讓學困生批改或檢查作業(yè)。不要以為學困生就是被動的幫扶對象,平時可以讓他們幫助批改本組的默寫、聽寫等小測作業(yè),再由“師傅”或組長把關(guān)。這樣,一方面他們可以向完成得好的同學學習,另一方面他們可以弄清易錯的知識點,在批改中強化對知識的記憶,不再輕易犯同樣的錯誤。
6.教師要隨時掌握學困生“師徒”幫扶情況。“師傅”要定期向教師匯報“徒弟”的學習、思想狀態(tài),教師也要經(jīng)常了解學困生的思想動態(tài),并及時進行溝通。為激發(fā)“師徒”幫扶熱情,可以多開展“贊贊我的好師傅”“夸夸我的好徒弟”“給徒弟/師傅的一封信”等活動,以此增進“師徒”之間的友誼,激發(fā)學困生積極向上的學習熱情。
五、幫扶效果要精準
陶行知說:“‘差不多三字是我國人的大毛病”,“如果要改良中國的教育,非從數(shù)目入手不可”。因此,對于小組和“師徒”間的幫扶效果評估宜采用量化考核的辦法(分數(shù)制),這樣才有可能做到精準衡量。筆者會對學困生的每次日清、周測、月結(jié)(考)完成情況或名次進退賦予不同的分值,然后累計總分評出優(yōu)劣。比如,根據(jù)學困生的日清完成情況按優(yōu)、良、中、差分別計3分、2分、1分和0分;周測得分在日清得分的基礎(chǔ)上翻一番,即6分、4分和2分;月結(jié)(考)根據(jù)排名的進退計分;小組計分則主要根據(jù)周測和月結(jié)(考)分數(shù)的進退。除此之外,筆者還會量化學困生的表現(xiàn),比如:按時完成作業(yè),可以加1~3分;及時更正作業(yè)的錯誤并記在錯題本上,可以加1~3分;上課主動回答問題可以加1~3分;等等。這樣,每人、每組的每周、每月的學習情況就一目了然,能具體看出學生間的差距(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有一個總表),改變了“差不多”的印象。
六、幫扶獎勵要精準
獎勵方案要具體、細致、合理,注重過程激勵。李鎮(zhèn)西說得好:“欲轉(zhuǎn)變‘差生,除了加強深入細致的思想教育和科學嚴格的行為規(guī)范外,還應幫助‘差生獲得學習上的成功感,并以此樹立起一種健康而穩(wěn)定的精神追求?!币寣W困生能“跳一跳就摘到桃子”,能跳起來且動力十足。根據(jù)學生平時表現(xiàn),教師可以設(shè)置各種獎項,如:周優(yōu)秀學困生(即每周各方面都表現(xiàn)好且個人加分最高的學困生)、周優(yōu)秀“師傅”(幫扶對象進步最快)、月考進步最大學困生、基礎(chǔ)知識得分進步獎、“黃金搭檔”(最佳師徒)等。這些個人的獎勵又可以給所在小組加分,增加他們的小組榮譽感。獎勵的方式也不一而足,可以有加分、發(fā)獎品或減作業(yè)量等。這樣就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困生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最后要強調(diào)的是,學困生的轉(zhuǎn)化是一個長期工作,非一日之功,切忌虎頭蛇尾,有始無終,短期內(nèi)不見成效便不了了之。就如李鎮(zhèn)西所說:教育者應該容忍后進學生的一次次舊病復發(fā),與此同時,又繼續(xù)充滿熱情和信心地鼓勵學生一次次地戰(zhàn)勝自己……看到自己點點滴滴的進步,體驗進步的快樂,進而增強繼續(xù)進步的信心。要堅信學困生是能夠轉(zhuǎn)變的。記住蘇霍姆林斯基的話:“每一個兒童都是帶著想好好學習的愿望來上學的。這種愿望像一顆耀眼的火星,照亮著兒童所關(guān)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他以無比信任的心情把這顆火星交給我們,做教師的人。”“任何時候都不要急于灰心失望。”
總之,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精準扶貧”的開展,筆者所任教班級的一批語文學困生都較好地掌握了基礎(chǔ)知識(參見“表2”),基礎(chǔ)知識的掌握又提高了語文學習的能力,提高了閱讀、寫作等運用能力。更為可喜的是,這一活動的開展帶動了其他學科的學習,班級學習風氣明顯好轉(zhuǎn),實現(xiàn)了“共同富?!?。只要哪一個人在某一件事上得到了優(yōu)異的成績,他就應當鼓舞起另一個人,喚醒另一個人身上的那種獨一無二的個性的源泉——這是集體生活的最主要的規(guī)律性之一。
[? 參? ? 考? ? 文? ? 獻? ]
[1]?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09.
[2]? 李鎮(zhèn)西.做最好的教師[M].北京:北京華夏新視界文化發(fā)展公司,2006.
[3]?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農(nóng)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