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多歌
摘要:新時期社會發(fā)展相比過去出現(xiàn)了很多不同,人們對于教育事業(yè)的關注相比過去也有了很多理論和實踐上的進步,特別是在兒童教育領域,各類新理論和新技術的廣泛提出及應用,為整體教學效率和質量提升帶來了很多的幫助,多元智能理論正是其中重要的一個。將多元智能理論引入到學前兒童的音樂教育之中去,不僅有利于提升兒童音樂教育的效率和質量,還有利于兒童長久的發(fā)展,對于整體的社會人才梯隊建設及人才培養(yǎng)而言都是很有利的做法。筆者試圖對此研究,進而為相關業(yè)務的展開打下相對的堅實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多元智能? ?學前兒童? ?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6-0107-03
一、多元智能理論的內涵
多元智能理論是20世紀初法國心理學家比奈和西蒙等人在一系列的研究過后所提出的相關問題,他們結合智力測驗,或者被稱之為智力測試,來影響了整體人們對于語言邏輯等不同能力的測試方法。在智力測驗的指導下,學生們開始在學校結合這些方面的考核內容,改變了一定的學習策略,這就使得他們不再僅僅局限于成績單一的提升,而是綜合地考量他們的智商分數(shù),這就使得整體的學習進步有一定的展示。但是,智力測試畢竟是相對較為老套的方式,到了接下來的發(fā)展中,很多學者對此提出了疑問,多元智能理論正是在對此提出疑問的基礎上設立的。
多元智能理論是美國零點項目組研究的成果,他們在荷蘭接受了一個基金委托的基礎之上,以開發(fā)人類潛能和本質為課題,對此展開了研究。其中項目組的重要成員加德納在1983年寫了一本名為《智能》的結構著作,在這本書中他明確提出了多元智能概念,結合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提出了必備的幾類素質,包括語言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數(shù)學邏輯智能、音樂智能、自我認識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這就是多元智能理論最初的重要內涵。在數(shù)十年的發(fā)展和完善中,逐步地被很多學者所接受,因此該理論和教育界的結合十分緊密,它不僅對于人的發(fā)展是綜合的考量,對于學生的進步而言也是長久的打算,因此將該理論的內涵和兒童音樂教育相結合是正確的做法。
二、多元智能理論與兒童音樂教育的融合
將多元智能理論和藝術教育相融合,是很多學者所開展的實際研究。加德納是藝術教育的倡導者,這和他自身的發(fā)展是有關系的,將藝術推進是提出多元智能理論的零點項目組重要計劃之一。在1985年,他們做了相關的測試,結合著作曲、演奏、繪畫或素描,從事豐富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寫作幾類內容來培養(yǎng)兒童的創(chuàng)作能力;結合辨別藝術模式差異,來培養(yǎng)兒童的感知能力;結合在自己和其他藝術家作品中的感知描述,來培養(yǎng)孩子們的反思能力,這對于整體的藝術教育而言是重要的突破,也是很實際的建議。因此,很多老師都開始結合這類的思想來改革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教育模式。
音樂智能的發(fā)展離不開音樂教育,也離不開多元智能理論,所以必須結合二者以直接目標和終極目標的設定模式來開展相關的研究。對于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而言,目的就是為了提升兒童的全面素質和和諧發(fā)展,因此開發(fā)個體的智能性,在此基礎之上學好專業(yè)知識,就可以滿足相關的需求,這正是多元智能理論在兒童音樂教育中的實際體現(xiàn)所在。在教育中不僅要學習歌唱、韻律、欣賞、游戲等活動模式,也應當盡量將自己的專業(yè)素質和身體與之相關的協(xié)調性提升,激發(fā)兒童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他們獲得愉悅的感情,這都是相關的結合優(yōu)勢所在。
三、學前兒童音樂活動中多元智能理論的滲透
但是,在我國幼兒長期教育當中,重視幼兒的語言能力及數(shù)學能力的培養(yǎng),忽視了其音樂素質的培養(yǎng),這就導致了音樂課的教學內容集中在唱歌方面。根據(jù)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可以看出,在人類認知以及發(fā)展的過程當中,音樂學習以及實踐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音樂與語言、數(shù)學等智能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因此,在對兒童進行培養(yǎng)時,不能孤立地培養(yǎng)某些技能,而是需要將這些智能結合在一起,充分挖掘幼兒的多種智能潛能,并且促進其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因此,在幼兒音樂活動教育時,必須要涉及到歌唱、樂器、演奏以及韻律活動等多個方面,注重幼兒的音樂體驗,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幼兒音樂素質。
首先,在歌唱活動方面的多元智能滲透。歌唱活動主要是應用人的嗓音來進行的,是人們表達個人情感以及情緒的重要方式,也是幼兒學習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歌唱活動能夠通過最為簡單的方式讓幼兒深入到其中,并且使得身心得到滿足獲得快樂的情感,這是幼兒音樂教育當中的重要要求。在這種體驗的過程當中,幼兒可以提升個人的歌唱能力,并且培養(yǎng)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例如,在歌唱教學活動當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通過肢體動作來表達歌詞的內涵,并且在教師領導演唱的過程當中,跟隨教師一起表演,從而發(fā)展其自身的身體運動智能。同時,在音樂教育當中,根據(jù)演唱活動可以體現(xiàn)出歌曲的節(jié)奏,而幼兒在學習歌曲節(jié)奏過程中,可以結合身體的律動來進行學習,其中幼兒自身的運動身體智能以及邏輯智能都可以得到發(fā)揮。因此,根據(jù)多元智能理論可以得出,在歌唱活動當中,幼兒不僅發(fā)展了個人的音樂素養(yǎng),同時其自身的語言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邏輯智能、自我認知智能以及人際交往智能都會得到提升。
其次,打擊樂器演奏活動當中的多元智能滲透。幼兒打擊樂器演奏活動主要指的是通過特有的打擊樂器來體現(xiàn)音樂的節(jié)拍以及節(jié)奏,這就使得幼兒能夠在數(shù)拍子的幫助下,通過運動神經來感知節(jié)奏,并且形成較為穩(wěn)定的節(jié)奏感。在音樂教學當中,打擊樂器的運用主要包括兩種方式,第一種是伴隨歌曲以及旋律的演奏,第二種是純粹的由打擊樂器來進行演奏的樂器,這是專門為打擊樂器所創(chuàng)造的。這兩種演奏的方式都可以被幼兒所接受,在進行演奏的過程當中,可以借助于打擊樂器,讓幼兒認知到不同樂器的音色,并且記住樂器的名聲,同時可以引導幼兒感知樂曲的旋律、情緒以及風格。在進行打擊樂器學習的過程當中,幼兒可以根據(jù)打擊樂器的特點來進行學習,并且結合自身的手、眼、腦進行協(xié)調配合,最終促進視覺、聽覺以及感知力的發(fā)展,這可以促進幼兒的多元智能挖掘。與此同時,幼兒在進行打擊樂器學習,使自身的語言智能、人際交往智能以及自我認知智能都可以得到提升。
另外,韻律活動當中的多元智能滲透。韻律活動是幼兒音樂教學當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游戲活動方式,可以讓幼兒借助于自己的身體來進行創(chuàng)造,并且表現(xiàn)藝術形式。在音樂教學當中應用韻律活動,可以讓幼兒來體現(xiàn)個人的節(jié)奏感,并且借助于語言以及肢體動作來感知音樂藝術的節(jié)奏美。
在幼兒的音樂教育活動當中,韻律動作主要包括基礎動作、模仿動作以及舞蹈動作,其中基礎動作是幼兒在日常生活當中的動作,包括搖頭、拍手、走、跑、跳等,這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模仿動作主要是幼兒在特定外界事物形態(tài)要求下所表現(xiàn)出的身體動作包括,鳥飛、刮風、下雨等,同時也可以模仿生活當中的動作,包括洗、臉刷牙。這些韻律動作可以讓幼兒自身的觀察智能得到發(fā)揮。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借助于人體動作的節(jié)奏來引導幼兒進行學習。例如,德國著名的兒童音樂教育家奧爾夫提出了兒童音樂教育理論,并且主張結合幼兒的語言以及肢體動作來進行節(jié)奏的練習。尤其是結合日常生活當中的走、跑、跳等基本動作來感知音樂的節(jié)奏,因此在進行節(jié)奏運用方面,教師可以結合語言進行學習,使得幼兒的語言智能以及肢體動作技能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四、學前兒童音樂教育中多元智能的開發(fā)
基于多元智能的學前兒童音樂教學模式開發(fā),必須要具有直觀性、針對性以及可操作性,從而使得教學模式能夠被幼兒所接受,并且對幼兒的多元智能進行深度開發(fā)。
首先,情境教學模式。情景教學指的是教師為幼兒創(chuàng)設相關的情景,從而使得幼兒的學習動機、興趣都能夠得到提升,并且提高幼兒的心理結構,在幼兒智能開發(fā)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結合音樂教學來看,情景教學模式可以借助于語言、實體以及音樂等多種手段,為幼兒創(chuàng)設更加真實的情境,使得幼兒的積極性都能夠得到提升。在此其中讓幼兒來感知周圍的環(huán)境以及氛圍,并且激發(fā)幼兒的情感。情景教學模式的主要程序包括創(chuàng)設情境、參與活動以及總結轉化,尤其是教師需要根據(jù)歌曲的表演情景來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引導幼兒參與到其中,使得幼兒的想象能力、語言能力、空間智能能力都能夠得到提升。
其次,體驗感悟模式。體驗感悟主要指的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活動當中,并且進行親身體驗。這種體驗式的活動可以讓幼兒進行情感方面的感知,并且引導幼兒建立健康的審美觀,豐富幼兒的情感,尤其是幼兒的情感體驗可以與音樂之間產生共鳴,領會音樂當中的魅力,實現(xiàn)音樂的審美價值。體驗的過程主要是由教師來進行創(chuàng)設的。例如在《數(shù)小鴨》歌曲當中,教師可以播放該歌曲,并且讓幼兒模仿鴨子走路的動作,同時讓幼兒用語言以及肢體來表達自身對于音樂動物的發(fā)現(xiàn)。此外,教師也可以根據(jù)歌詞的內容來引導幼兒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表演,這種體驗式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得幼兒的身體運動智能、語言智能、自我認知智能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另外,互動探究模式?;犹骄拷虒W是教師引導幼兒主動學習的一種模式,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學習,并且獲取相關的知識技能以及情感,這是一種開放性的教學活動,重點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音樂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不能夠簡單傳授音樂知識,而是引導幼兒主動地進行動手操作,并且主動地感悟音樂的節(jié)奏、速度,在此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表演。這種教學模式,可以使得幼兒的人際交往智能以及自我認知。
五、結語
在幼兒教育當中,音樂教育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促進兒童個性的發(fā)展,提升幼兒的整體素質,使得兒童能夠向著多向思維的方向進行成長。在進行音樂教育時需要借助于多元智能理論來進行,運用多種教學模式來使得幼兒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王珊珊.學前音樂教育中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傳承的意義與作用[J].中國民族博覽,2018,(06):45-46.
[2]黃倩瑜.奧爾夫教學法在我國學前音樂教育中的運用路徑研究[J].黃河之聲,2018,(21):93.
[3]陶一瑩.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活動的“范式”解讀——評《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與活動指導》[J].學前教育研究,2019,(01):97.
[4]石晶晶.如何有效解決農村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問題[J].山東農業(yè)工程學院學報,2018,35(04):1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