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金玲 蔣李卉
[摘? ? 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需求在不斷地變化,作為“活化石”的非遺舞蹈,其傳承與發(fā)展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zhàn)。以廣西馬山縣壯族非遺扁擔舞為例,通過田野調查、實地調研等方法對扁擔舞的現狀進行多方面的研究,根據調查結果,對扁擔舞傳承與發(fā)展展開分析探究,發(fā)現現存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為非遺舞蹈的活態(tài)傳承奉獻力量。
[關鍵詞]扁擔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
非遺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留下來的活化石,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當前,國內外對于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掀起了一陣陣熱浪,紛紛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來保護非遺文化,多方面、多角度地對非遺文化進行保護與發(fā)展。廣西作為世界上最早的稻文化發(fā)源地,當地稱之為“那文化”(“那”是壯話,漢意為“田、水稻”的意思),關于“那文化”勞作的舞蹈——打扁擔,于2008年已被納入自治區(qū)級非遺名錄,現流行于桂中、桂西地區(qū)。以馬山縣扁擔舞為個案研究,對其傳承與發(fā)展進行分析探究,為廣西壯族扁擔舞蹈的發(fā)展提供相關依據。
一、廣西壯族扁擔舞概述
“扁擔舞”,又稱“打扁擔”或“打虜列”“谷榔”“打榔”(壯話音譯),因以扁擔為道具而得名,由田間勞作發(fā)展而來,是廣西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也是廣西壯族農耕文化的印跡。
(一)扁擔舞的歷史淵源
廣西壯族扁擔舞歷史久遠,由“打礱舞”發(fā)展演變而來。關于扁擔舞自唐朝便有相關記載,宋朝時期,周去非在《嶺外代答》書中也有關于“舂堂”的記載。直到民國二十二年,在《隆山縣志》(今馬山縣)記載中有提到。這些文字記載了扁擔舞在歷史發(fā)展中,由“舂堂”到“打扁擔”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過程,也可看出“打扁擔”已由田間的勞作舞蹈發(fā)展成春節(jié)期間的節(jié)慶活動。建國后,扁擔舞進一步去掉了沉重的木板,直接以扁擔敲擊板凳,邊擊邊舞,流傳至今。
(二)扁擔舞的表現形式
廣西壯族扁擔舞大多為女子表演,表演時人數不限,但必須是雙數,舞者持扁擔立于板凳兩側,上下左右互擊翻飛,節(jié)奏豐富激烈、鏗鏘有力。其動作和打法主要是模仿農耕勞作,是壯族人民在長期的勞作生活中,用自己的智慧凝結而成的,是壯族人民的勞動號子。其表演過程為壯族農耕文化的再現,是壯族人民內在精神的外化。
扁擔舞進行到高潮時,表演者隨著節(jié)奏高聲應和,散發(fā)著壯族人民高亢的熱情,也充分地表現了該民族的藝術震撼力,體現了壯族人民積極樂觀、萬眾一心的超強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
二、廣西扁擔舞的現狀
(一)扁擔舞在民間自發(fā)性的現狀
1. 民俗節(jié)日
在廣西馬山縣,人們每逢節(jié)慶都會有打扁擔的活動,尤其是壯族的春節(jié)期間,每年正月初一至十六,每家每戶都會不約而同地打起扁擔舞,這個時間段也是目前在馬山縣人民自發(fā)打扁擔規(guī)模最大的。春節(jié)期間,馬山縣參與打扁擔的人年齡范圍比較廣,無論男女老少都會拿出扁擔、板凳,在家門口、街頭巷尾或寨頭熱熱鬧鬧地敲起來,喜迎新春,扁擔聲此起彼伏,可謂熱鬧非凡。壯民們也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豐收的喜悅以及對來年豐收的祈求。
三月三是廣西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三月三期間馬山縣的人們也會自發(fā)性的打扁擔,相對春節(jié)期間而言,打扁擔的人數會稍少,打扁擔的范圍也主要集中在活動場地,或者對歌場地。
根據廣西馬山縣百姓介紹,在新中國成立前,打扁擔時間一般在秋收時節(jié),人們勞動休息時在田間地頭、曬谷場等勞動場地附近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生活逐漸豐富,勞動生活方式有所改變,打扁擔的地點不再限制于勞動場地,村頭、家門口、演出場等都是扁擔舞的表演場地。扁擔舞的表演時間也不再限制于秋收時節(jié),每逢節(jié)慶,或多或少都會有扁擔舞的表演。扁擔舞寄托著馬山壯族人民對于生活的熱愛,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
2. 廣場舞
近年來,廣場舞作為一項全民性自娛活動,在全國各地掀起了熱潮。在馬山縣,有部分群眾也跳起了廣場舞,其中也有本民族的扁擔舞在里面。由于扁擔道具的限制,人們在跳廣場舞時,部分廣場舞會持扁擔而跳,更多的廣場舞在跳扁擔舞的時候,是用手臂來模仿扁擔的形態(tài),這更像一種壯族民間扁擔舞發(fā)展的一個新子項舞蹈。一般在跳此類廣場舞時,使用的伴奏音樂與常規(guī)扁擔舞相似,音樂節(jié)奏都比較清脆明快。
(二)扁擔舞在教學方面的現狀
1. 舞蹈課堂教學
目前,廣西已有部分高校將扁擔舞引入課堂。在廣西藝術學院的舞蹈學、舞蹈編導、舞蹈表演與教育類等專業(yè)都開設了廣西民族民間舞蹈課程。該課程以“取材于民間、規(guī)范于教學、形成于實踐、升華為舞臺”為指導思想,積極發(fā)展廣西少數民族民間舞蹈。在廣西師范大學舞蹈學專業(yè)也開設了廣西民族民間舞蹈課程,并出版教材《廣西特有民族民間舞蹈原生元素組合教材》,該課程壯族舞蹈部分就是以扁擔舞為主。賀州學院舞蹈學專業(yè)也有開設“廣西民族民間代表性舞蹈”課程,百色學院也有開設廣西“壯、苗、瑤、彝族舞蹈”課程。除此之外,在廣西民族大學、廣西大學、河池學院等院校都開設有壯族舞蹈課程。在壯族舞蹈中都會有扁擔舞的教學,部分高校也會以傳統(tǒng)民族體育的形式,開設打扁擔的選修課程。
在廣西中小學也有開設打扁擔課程的學校,比如馬山縣城西小學、加方小學、加方中學等都開設有扁擔舞課程,但由于扁擔舞自身道具的原因,使舞蹈肢體發(fā)展的空間產生了一定的限制,扁擔舞在這些小學課程中,基本都是以傳統(tǒng)民族體育或者扁擔操的形式出現,與高校舞蹈教學對比,中小學的打扁擔花樣相對單一,更加注重打扁擔的速度、靈活度,帶有強身健體的目的性和競技性。
2. 舞蹈劇目表演
近年來,扁擔舞作為廣西壯族的代表性舞種,有不少以扁擔舞為元素的精品節(jié)目問世。例如,廣西少兒舞蹈《壯家娃娃扁擔樂》2011年獲第五屆全國小荷風采少兒舞蹈展演最高獎和最佳編導獎,2012年獲中央電視臺CCTV電視舞蹈大賽優(yōu)秀作品獎;廣西藝術學院舞蹈《壯家的扁擔會唱歌》2014年獲廣西大學生藝術展演二等獎、廣西八桂群星獎一等獎,2016年成為廣西文化廳優(yōu)秀舞蹈作品簽約項目,2017年參加中央電視臺元旦晚會的錄制。除此之外,還有《扁擔謠》《打打扁擔、打打情》等節(jié)目,都在大型晚會上登臺演出,將打扁擔以舞蹈節(jié)目的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
(三)扁擔舞民間傳承人的現狀
據調查,在廣西馬山縣扁擔舞的民間傳承基本都以扁擔隊的形式存在,每個村鎮(zhèn)都會有自己的扁擔隊,比如馬山縣加方金花扁擔隊、白山老年人協(xié)會扁擔隊等,這些扁擔隊一般都是本村熱愛扁擔項目的村民組成,女性成員較多,年齡層次主要為中年或老年。每個扁擔隊會有自己的隊長,各隊打扁擔的方法也各有特點,隊員們都會在一定時間對傳統(tǒng)扁擔打法進行練習,也會進行動作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每逢年節(jié)或農閑時,扁擔隊會應邀到各地演出或比賽。
(四)其他方面的現狀
在馬山縣政府的帶領下,政府每年都會舉辦美食節(jié)、文化節(jié)、千人扁擔比賽等眾多文娛活動,召集各村群眾直接參與扁擔舞。在旅游方面,扁擔舞與馬山縣旅游業(yè)結合,在旅游景點加入有關扁擔舞的表演,吸引外來游客,也直觀地向外來游客展現了廣西壯族民間舞蹈的魅力。
除此之外,馬山縣扁擔舞在網絡媒體、電視紀錄片、體育競技、民族特色飾品、民族經濟業(yè)、民俗節(jié)日展演等多方面也有相關的發(fā)展,通過這些途徑,扁擔舞展現著它特有的文化魅力,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扁擔舞的傳承與發(fā)展。
三、扁擔舞傳承與發(fā)展的困難及建議
(一)提高本民族文化保護意識
每個民族的發(fā)展都離不開傳統(tǒng)文化的奠基,我們只有保護好本民族的文化,才能擁有本民族的“根”,該民族才能更好更快地發(fā)展。根據調查結果顯示,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的勞動方式已經改變,傳統(tǒng)的勞作方式已經不再符合人們的需求,作為勞動中產生的舞蹈,其形式概念逐漸被弱化,而這一點也與民間扁擔隊年齡分層息息相關。
新一代的年輕人對老式勞作方式沒有實踐體驗,幾乎體會不到勞動所帶來的幸福感。再加上現代科技的發(fā)達,單純的打扁擔已經滿足不了年輕人的娛樂需求,所以在各村扁擔隊里,幾乎沒有年輕人。中年人則忙于外出打工,或者以打牌、下棋等為主要娛樂形式,只有少部分中年人參加扁擔隊,老年人占比反而最多。尤其在馬山縣的白山老年人協(xié)會扁擔隊,他們的年齡基本在45—68歲之間。平時扁擔隊練習時并不會所有人每次都參與,尤其是年輕人,基本只會在有演出或者逢年過節(jié)中才會參加打扁擔。
這些問題直接顯示出了民族文化意識的薄弱,扁擔舞作為自治區(qū)級非遺項目,其意義重大。從扁擔舞的發(fā)力方式,我們可以看出該民族的內在韌性;從扁擔舞在多人擊打時,所發(fā)出來的清脆悅耳的聲音、強烈明快的節(jié)奏感,直接體現了壯族人民的和諧性和民族大團結的凝聚力。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壯族祖祖輩輩通過打扁擔的方式傳頌著本民族的精神與智慧。隨著時代的沖擊,人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概念越來越模糊,對于文化的保護意識也越來越薄弱。在這種情況下,急需政府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人們的文化保護意識,保護好祖輩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
(二)提倡地方校園特色教學
1. 素質教育與地方特色結合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始終把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項根本任務。作為素質教育普及對象的中小學,其教育內容應該引起各地方教育系統(tǒng)的重視。
據調查,壯族扁擔舞傳承已出現嚴重脫節(jié)現象,傳承人年齡不斷老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年輕一代對傳統(tǒng)文化傳承意識的薄弱。在當下,素質教育應該引起人們對這種脫節(jié)現象的反思,地方校園在普及素質教育時應該增強孩子們的民族意識,引導他們去體會蘊含在本民族文化之下的民族內在精神。比如上文提到的馬山縣城西小學、加方小學、加方中學這幾所學校,都以不同形式開設了打扁擔的課程,并且定期舉行打扁擔比賽,孩子們課后都會主動練習,不僅鍛煉了身體,也直接激發(fā)了孩子們對扁擔舞的興趣,更重要的是直接促進了孩子們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激發(fā)了孩子們對于本民族的熱愛之情。
2. 增強高校辦學特色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其舞蹈文化也應該具有多樣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全國各地舞蹈教育事業(yè)都在蓬勃發(fā)展,但是在這樣一種繁榮發(fā)展的狀態(tài)下,出現了民族民間舞蹈的多樣性發(fā)展并不平衡的問題。據調查,各地高校舞蹈課程設置中,最常見的就是漢、藏、蒙、維等民族的舞蹈,這仿佛已經成為一種固定式的民間舞蹈開課模式,而這樣的模式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對全國少數民族舞蹈多樣性起著一定的誤導性。中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其民族舞蹈繁榮發(fā)展,不能僅僅局限于少數的幾個民族上,應該是中華民族各少數民族舞蹈的共同發(fā)展才是真的繁榮發(fā)展。
廣西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區(qū)域,少數民族舞蹈資源豐富,壯族人口所占比例最多。在廣西高校課程設置中,只有部分高校開設了與少數民族相關的課程,作為壯族最具代表性的扁擔舞也未能得到“寵幸”。更讓人感慨的是,在調查的過程中發(fā)現,有很多在廣西高校就讀的本地舞蹈生,由于院校課程設置問題,對于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他們只知道專業(yè)課程中的“漢、藏、蒙、維”等所謂“大民族”的民族舞蹈,卻不知道廣西本地的民族民間舞蹈,更別說是扁擔舞了。而這些專業(yè)課程也只能使學生一度在對其他民族舞蹈表層的“形似”進行模仿,這樣是不符合中華舞蹈文化多樣性要求的。
廣西作為多民族聚居區(qū),其民間特色舞蹈應該得到更廣的發(fā)展,這樣才能促進廣西高校的特色辦學,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播。廣西壯族扁擔舞已經列入自治區(qū)級非遺名錄,更應該積極主動地傳承發(fā)展,這樣才能為中國舞蹈文化的多樣性添磚加瓦,為中華舞蹈文化的多樣性奉獻力量。
(三)重視民間傳承人的保護與支持
民間藝人是民間文化最直接的傳承者,繼承著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廣西馬山縣扁擔隊的傳承人現狀可以看出,民間藝人作為非遺舞蹈文化的傳承人,他們直接關系到非遺舞蹈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政府應對傳承人的相關政策和扶持加大力度,更好地去推進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
不可否認,近幾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廣西壯族扁擔舞發(fā)展現狀得到好轉,但是就扁擔舞的長遠發(fā)展而言,政府對于傳承人的相關政策還需多加完善。比如馬山縣的扁擔隊,由于長期表演扁擔舞,舞蹈道具經常會損壞,藝人們經濟水平并不是很好,道具的更換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是否可以考慮增加對民間藝人的經濟支持,或者在表演期間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相關補助。
在義務方面,政府可以考慮定期組織藝人進行創(chuàng)作或演出,定期請傳承人對當地群眾傳授相關文化。法國、意大利、日本、韓國等國家建立非遺保護制度都比中國早,體制也相對完善,尤其對于傳承人的相關制度也更加詳細,中國目前對于傳承人的責任和義務尚有不足之處,所以在傳承人保護的層面上可借鑒其他發(fā)展較好的國家,以此來完善相關制度,更好地促進非遺的傳承與發(fā)展。
四、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人們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都有了明顯的改變,傳統(tǒng)的勞動方式逐漸被現代生產方式替代,新的文化、新的娛樂方式進入人們的視野,作為從傳統(tǒng)勞動生活中形成的舞蹈——打扁擔,受到了猛烈的沖擊,人們對打扁擔的熱愛也在逐漸消退。扁擔舞作為壯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應該攜手保護祖輩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政府應該起到主導作用,加大對傳統(tǒng)“非遺”文化的宣傳與保護,加強對傳承人的保護力度,積極推進扁擔舞進校園,最大程度地發(fā)揮校園的直接傳承作用,利用網絡媒體擴大宣傳力度,提高當地群眾的參與性,喚醒當地壯族人們的文化保護意識,促進廣西壯族舞蹈文化繁榮發(fā)展,使壯族人民的民族精神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參考文獻:
[1] 劉國鈞,陳紹業(yè),王鳳翥.圖書館目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2] 黃丹,丁佳.廣西民族民間舞蹈[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6.
[3] 馬山縣志編纂委員會.馬山縣志[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7.
[4] 黃小明.廣西特有民族民間舞蹈原生元素教學組合[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 中華舞蹈志編委會.中華舞蹈志·廣西卷[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6] 張麗媛.廣西壯族打扁擔傳統(tǒng)體育文化發(fā)展的調查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5.
[7] 鐘紅艷.壯族民間舞蹈中的倫理思想研究[J].百色學院學報,2015(4).
[8] 韋麗春.壯族扁擔舞的發(fā)展及其價值研究[J].軍事體育學報,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