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東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是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情系中華”大會上發(fā)表的演講。這篇演講的主體部分,作者思路清晰,層層推進,圍繞“格物致知”的含義嬗變和當代價值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提出對中國一代人的希望,體現(xiàn)出一種客觀理性、嚴謹求實的風格,與其科學家的身份特點極為符合。這篇演講稿被錄入統(tǒng)編本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這個單元所收錄的文章都是演講詞?;谘葜v實踐性強、適合開展活動的特點,教材將本單元設計為活動·探究單元,以活動任務為核心,通過對閱讀、寫作、口語表達、比賽、評議等活動的整合,形成一個帶有活動性、綜合性、復雜性和交際性的自主學習體系。這個活動·探究單元實則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習體系,其軸心是學習演講詞、撰寫演講稿和舉辦演講比賽三大任務,而《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就在任務一“學習演講詞”中。教材對任務一的具體要求如下:“閱讀教材提供的四篇演講詞,理解作者的思路觀點,把握演講詞的特點;在了解作者和演講背景的基礎上進行模擬演講?!边@就很明確地告訴我們,學習演講詞,必須把“讀”與“講”結(jié)合起來,不僅要引導學生通過讀來理解演講詞的內(nèi)容、思想,把握演講詞的主要特點,還要在模擬演講者“講”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催生理性自覺,實現(xiàn)“讀”與“講”的更好連接。這樣的任務設計,不僅給學生提供了確定性較強的演講知識,也為他們作出了操作性極強的演講實踐活動指引。由“讀”到“講”,先“讀”后“講”,以“讀”探究,以“講”活動,以演講的方式學習演講,就構(gòu)成了《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篇演講詞的教學思路和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探究
實錄一
師: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當代著名科學家丁肇中先生的一篇演講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什么是“格物致知”?在第幾段可以讀到?
生:第二段。(學生閱讀,解釋)
師:好,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就是成語“格物致知”的意思。而在最后一段,我們讀到了作者提倡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學生讀)我們再來看看,丁肇中先生他發(fā)表這篇演說的背景,請一名同學來給大家讀一讀。(學生讀注釋)
師:1991年10月,《嘹望》周刊的“情系中華”征文特別獎的頒獎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丁肇中先生因為寫了一篇文章《懷念》,獲得特別榮譽獎。在這個大會上,丁肇中先生作了這次演講。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演講。接下來我們就要思考,丁肇中先生為了成功完成這個演講,達到演講的良好效果,整個演講詞看下來,你覺得他都做了哪些努力?或者說,這次演講成功的因素是什么?現(xiàn)在,我們結(jié)合旁批,慢隉地讀下去,自讀,自己思考。(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探究)
生:他在演講中舉了王陽明的例子,還舉了自己的經(jīng)驗為證。
師:舉王陽明的例子,我想大家還是能理解的。丁肇中先生為什么要舉自己的例子呢?
生:舉自己的例子更有說服力,大家聽了以后更能接受。
生:科學家說自己學習的事情,很真切,容易拉近與聽眾的距離。
師:寫議論性的文章,我們一般不太可能舉自己的經(jīng)驗為證??墒茄葜v不一樣,演講注重溝通、交流,現(xiàn)身說法,效果反而更好。這叫印證。
生:自己的事情比較真實。
師:對的,真實,親切,有說服力。另外,我們考慮到丁肇中先生本身就是一位成功的德高望重的科學家,獲得過諾貝爾獎,他現(xiàn)身說法,本身就具有示范性和說服力。還有嗎?
生:我覺得開場白語言很親切,很感動。(學生讀第一段)
師:演講要以理服人,還要以情動人,要注意拉近演講者和聽眾的關系,這段就是一個證明。
(師生共同探究這篇演講詞的成功因素)
演講詞是一種實用性文體,指在重要場合或群眾集會上發(fā)表講話的文稿。它跟一對一對話式的交流顯然是有區(qū)別的,也跟散文、議論文等用書面語言進行交流的文本差異巨大。這種區(qū)別與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現(xiàn)場感”和“互動性”上。演講類文本教學要有明確的文體感,要依據(jù)體式指導學生閱讀,獲取閱讀方法。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韓向東先生認為:“演講與其他文體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現(xiàn)場感和聽眾性。這就決定了演講具有很強的針對性、鼓動性、通俗性和表演性等特點。長期以來,演講文本教學存在著諸多誤區(qū),主要體現(xiàn)在其文體個性的迷失上?!被虬蜒葜v詞當作議論文來教,或?qū)⒀葜v教學等同于思想教育課,使文本個性淹沒于模式化教學中,教學脫離學生的語言實踐,主要原因在于缺少文體教學的意識,缺少對語文實踐性的把握。正如孫紹振先生所說:“許多教案之所以失敗,就在于不懂散文與演說、朗讀與演講的起碼區(qū)別?!币虼?,教學演講詞要有明確的指向和路徑,課堂教學設計應該是從演講詞的獨特表達方式和內(nèi)容、從受眾的角度探究演講所達到的效果,從探究演講詞發(fā)表的背景和社會影響力來還原文本的某些典型特征,還原演講現(xiàn)場,回歸語文本體,既要教出演講詞的文體特征,又要教出“這一篇”的獨特個性。演講詞的學習,不但要關注作者的觀點,還要關注作者在演講中所使用的演講技巧,不能把文本當成靜態(tài)的對象,而要將其當作鮮活的交際產(chǎn)品來解讀。教參給出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篇演講詞的教學重點就注意到了文體特征以及“這一篇”的獨特個性:了解演講者的觀點,領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內(nèi)涵和現(xiàn)實意義;梳理演講者的思路,把握演講詞層層推進的結(jié)構(gòu);理解演講中事例對于觀點的印證作用。閱讀方法受制于文本體式,準確、深入、細致地把握演講詞的特點,落實演講詞的文體訴求,依體教學,這是我們優(yōu)化教學的關鍵,也是我們順利完成本單元任務一教學的起點。
那么如何引導學生閱讀呢?陳家堯老師認為,活動-探究單元教學目標與一般的閱讀單元有較大差異。閱讀單元注重對文本內(nèi)容的深入把握和對語言的品析,主要是閱讀取向;而“活動·探究”是“閱讀+實踐”取向,要求把閱讀獲得的知識應用于實踐活動之中,強調(diào)閱讀為實踐奠基。對這個演講單元,教師教學用書給出了很明確的教學建議:精選學習內(nèi)容,引導學生自學。兩個關鍵詞:“精選”和“自學”。這個單元的四篇演講詞,思想內(nèi)涵都比較深刻,學生只需初步理解即可,教師完全沒有必要引導學生深刻透徹地去探究演講內(nèi)容和作者的思想內(nèi)涵。演講單元的課文閱讀難度并不大,學生利用旁批的提示即可基本理解文意。《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丁肇中先生在莊重場合的正式演講,知識性、邏輯性較強,學習時應緊扣演講文體,以梳理內(nèi)容、把握思路為主,結(jié)合演講實踐,讓學生收獲合宜的知識,形成扎實的能力。當然,演講詞的內(nèi)容、思路、特征等比較穩(wěn)定、靜態(tài)的陳述性知識,在活動-探究單元的教學中,也是需要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自行整理的,不能以教師直接告知或預設結(jié)論的方式教給學生,要突出學生閱讀學習的主體性,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去構(gòu)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尤煒先生對活動·探究單元的教學作過這樣的闡述:活動-探究單元需要教師改變以教師授課、學生聽課為主的傳統(tǒng)語文教學方式,突破原有學科教學在時空、內(nèi)容、手段等方面的封閉狀態(tài),將學習的自主權(quán)真正還給學生,變當堂教授為全程指導,變掌控課堂為幫助自學,變關注成果為關注過程。把握住指導與講授的區(qū)別,依托教材,精選教學內(nèi)容,用“探究丁肇中先生本次演講的成功因素”這一主問題放手讓學生自讀自學,就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去閱讀并思考丁肇中先生這次成功、精彩的演講。作為一門實踐性課程,語文“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編者給《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篇演講詞提供的幾處旁批,指向了演講的內(nèi)容、思路和技巧等,學生完全可以借助文中旁批,開展有演講特質(zhì)的學習活動和問題分析,這也正符合丁肇中先生本次演講所提倡的“格物致知”精神。
二、活動
實錄二
師:接下來,我們就開始想一想,丁肇中先生在大會堂的現(xiàn)場是怎么演講的。讓我們進入演講現(xiàn)場。我們來看第一個段落。
PPT展示第一段:
我非常榮幸地接受《嘹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華”征文特別榮譽獎。我父親是受中國傳統(tǒng)教育長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傳統(tǒng)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緬懷我的父親,我寫了《懷念》這篇文章。多年來,我在學校里接觸到不少中國學生,因此,我想借這個機會向大家談談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師:這一段演講詞,如果給你,你會怎么講?大家先自己讀讀、想想。(學生自由讀)
師:好,我們請一名同學上講臺來試試看。哪位同學愿意?現(xiàn)在,你就是丁肇中先生,一位了不起的科學家,你是怎么完成這個演講的?你來,站在前面,面對大家,注意表情、神態(tài)、站姿,也可以結(jié)合適當?shù)膭幼鳌?/p>
(生演講第一段,側(cè)身看著PPT)
師:你再來說說看,這個開場白,演講的時候,在情感上,在語速語調(diào)上,你會下怎樣的功夫?哦,讀也沒關系,這段話你是怎么讀的?
生:因為我覺得這是他演講稿開始的第一段,所以在臺上介紹背景的時候語速還是應該緩慢點。因為臺下的人剛開始的時候注意力可能沒集中在演講者身上,所以又應該用最簡短、最明了的語言去讓聽眾先聚集過來。然后說“我父親……這篇文章”的時候,要更真誠感動,要打動別人。(再次模擬演講,學生鼓掌)
師:很有想法,演講就是要注重聽眾的感受,要注意互動。大家再考慮一下,科學家在演講的時候,會不會有特別多的動作?
生:不會特別多,要有一種儒雅沉穩(wěn)的感覺。(模擬演講)
(更多學生上臺模擬演講,教師簡單評價,鼓勵)
師:非常好,你們越來越像科學家了。演講,一定要有這種現(xiàn)場感。接下來,結(jié)尾部分的演講。丁肇中先生是怎樣結(jié)束這次演講的?大家再自己讀讀。
(PPT展示“在環(huán)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幾千年前經(jīng)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等文字)
(學生再次模擬演講)
教師引導學生學到了合宜的演講知識和演講智慧之后,還有一項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讓學生學以致用,將學到的東西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探究演講知識,實踐演講活動,“讀”“講”結(jié)合,給學生提供堅實的演講實踐平臺,讓學生在講中練,在做中學?!皩W習演講詞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學會面對聽眾有針對性、有感染力地表達。有了這樣一個落腳點,演講詞所有的教學內(nèi)容,都有了應用層面的指向,這是實現(xiàn)教學有效性的關鍵?!被顒印ぬ骄繂卧膶W習主要依靠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任務一要求學生在學習演講詞的過程中要“講”。學習演講詞,不能只是“讀”,還要試著“講”。要在“講”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演講詞的特點,體會演講的“感覺”,為任務二撰寫演講稿和任務三舉辦演講比賽作些準備。一篇完整的演講詞自然是講不下來的,教師可以選擇其中最有特點的演講段落,引入多媒體學習資源,讓學生面對PPT,進行身臨其境的朗讀體驗,并進一步以演講者的口氣進行模擬演講,體會演講獨特的表達技巧和情感方式?!稇懈裎镏轮瘛返牡谝欢危簿褪潜敬窝葜v的開場白,丁肇中先生表達了對活動主辦方授予其特別榮譽獎的感謝,說明了自己寫《懷念》的初衷,然后很自然地轉(zhuǎn)入教育問題,轉(zhuǎn)入演講的主題。這段開場白話語樸實真摯,懇切感人,要點清晰,很適合學生現(xiàn)場演講??梢韵茸x后講,讀出語氣、語調(diào)和感情,讀熟開場白的要點,再模擬演講,努力表現(xiàn)出演講者的現(xiàn)場情感和身份特點。多給機會,多加練習,哪怕就只是講好其中一句,也是演講實踐活動的親身經(jīng)歷。教師則見縫插針,自己示范,或者請演講能力好的同學示范,鼓勵學生走上講臺,面朝全體同學,進入演講現(xiàn)場去模擬其中一段甚至一句。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選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最后一段,選擇其中闡述格物致知真正意義以及表達作者希望的最后幾句,再次進行現(xiàn)場演講訓練。點明意義時的鏗鏘有力,提出希望時的語重心長和殷切期盼,都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多加訓練,感受演講者的風格。教師還可以提出一些肢體語言的要求(結(jié)合任務三的相關知識點),如站姿、目光、手勢等,以增強演講的真實感和現(xiàn)場感,讓學生更好地走入演講的現(xiàn)場,汲取演講的營養(yǎng)。
這樣,以演講的方式學習演講,在“讀”中有所探究,在“講”中展開活動,將語文學習與實踐活動整合為一個整體,更有效地使學生的語文學習從平面走向立體,從靜態(tài)走向動態(tài),在綜合、多維、連續(xù)的語文活動中“領悟文化內(nèi)涵和語文應用規(guī)律”。本單元的其他幾篇演講詞教學,我們也可以參考這樣的教學設計,貼合常見的教學流程,完成活動-探究單元的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