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虹
提高課堂的實效性,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也是最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課題。特別是新課程改革以來,有不少人做過很多有益的探索,其間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像借用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手段使學生漸入佳境,通過想象、對比、競賽、表演等方式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除此之外,教師語言的風趣幽默、自身的才華橫溢、人格魅力等都可以提高課堂的實效性,可以說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近幾年來,新課程改革把教學定義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徹底放棄了多年來“以教師講析為主的教學基本模式”,把學生“自讀”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一切教學活動的軸心和立足點,初步確定了“協(xié)同教學”模式來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這里的“多”,指的是多層次。語文教學目標也有其嚴格的體系,從縱向看有四個層次:《大綱》意識──總目標;年級要求──階段目標;單元要求──單元目標;課文要求──達成目標。這四層目標之間的關系是:達成目標在課堂中務必落實,緊扣單元目標,體現(xiàn)階段目標,關聯(lián)總目標。只有明確了各大目標,才能在教學中盡量減少教與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那種心血來潮、即興發(fā)揮、興之所至、離題萬里的語文教學不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每一堂課都應該有明確的教學點,并且每個教學點必須有具體的可操作教學目標。其原因:一方面,教學點是知識點,也是根本點,教學中應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圍繞知能的結合點;另一方面,它是能力點,主要指掌握知識的能力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包括兩個方面:學生在課前的預習和課中的自我表現(xiàn)。課前的預習,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jù)學習目標,按照教材的邏輯程序,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獨立地分析、理解教材,并按從低到高的順序,對學習目標認識、領會、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各層次作出具體反應,是學生自覺積極地獲取新知識、新技能的認知過程。怎樣抓落實,可以采用先作業(yè)后新課的倒置法,快馬加鞭,揚帆起航。課中的自我表現(xiàn),應該是整堂課的精髓,是自主性課堂的集中體現(xiàn)。對于一些故事性強、對話精彩的文段,應鼓勵學生多“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雪地捕鳥”一節(jié),可讓學生演一演。這定能激發(fā)學生的童真與童趣,同時也讓學生感受文本中動詞的準確運用。
在新課標指引下,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在學校學習中逐步走向主體地位,教師的角色也發(fā)生了轉變。教師的引導是通過畫龍點睛使學生掌握知識要領,通過舉隅推導使學生實現(xiàn)能力遷移。為此,教師引導的重點應放在“三點”“一線”上。所謂“三點”,是指新舊知識的結合點、新知識的關鍵點、理論和實際的聯(lián)系點;所謂“一線”,是指前后各課之間、各單元之間和各階段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同時教師引導還要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即指由學生提出、為學生普遍關注且同教材緊密聯(lián)系的問題。如,九年級教材中的《傅雷家書》《給女兒的一封信》都談到了愛情的問題,教師可適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異性間的好感問題,學生非常感興趣。
也就是要體現(xiàn)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既重結論更重過程的原則,“沉默是金”,一定程度的靜默、沉思,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重結論、輕過程的影響下,在教學進度的催逼下,往往“耐不住寂寞”,“忍不住”要把結果或結論告知學生?,F(xiàn)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的各種疑問、困難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學生發(fā)展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chuàng)新成果的過程。正因如此,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體驗,所以教師應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讓學生的思維緊張活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