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智明
初中歷史課程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還要求學生應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形成以指導現(xiàn)實生活的思想理念,提升自身的歷史素養(yǎng)。因此,在教學歷史知識時,教師應幫助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對某一歷史事件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從而不斷拓展思維,建立屬于自己的歷史價值體系。如教師可設置有針對性和引導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并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這對歷史課教學的順利開展和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都能起到重要作用。不僅如此,在學習歷史時,學生也需要教師合理設置問題,從而激發(fā)自己的學習興趣,突出自己的主體地位,這也符合新課程改革對初中歷史教學提出的要求。
一、初中歷史課前提問的設計原則
1.層次性原則
在初中歷史課前提問的設計中,層次性原則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存在差異性,所以在設計問題時,教師應注重難易結合,既要通過簡單問題的設置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要幫助學生迅速進入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還要通過設置深層次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不斷提升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2.針對性原則
針對性原則是在初中歷史課前提問設置時的另一個重要原則。首先,教師應充分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并明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樣,教師才能夠在設計問題時以教學內容為出發(fā)點,保證問題的設置符合教學要求,從而更加快速地把學生引入課堂學習中。其次,在設置問題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心理特點,通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問題的回答,幫助學生拓展思維。
3.趣味性原則
歷史知識的講授如果不注重趣味性,學生就會對涉及的大量時間、地點、人物等知識點產(chǎn)生厭倦情緒,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因此,在設計課前提問時,教師要遵循趣味性原則,這也是引導學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tài)的關鍵。教師可以延伸課堂內容,通過講述有趣的歷史故事提出相關的問題,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討論某一歷史觀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提升初中歷史課前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1.注重問題與知識點的聯(lián)系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由于教學資源的限制,歷史課開展的方式并不多,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發(fā)揮引導作用。保障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課前提問是引導學生進入歷史課堂學習氛圍的關鍵,教師設計有效、合理的問題,能使學生打破固有思維模式的限制,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另外,在課前進行提問,能加強師生間的溝通,教師也可以更加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更加具有針對性講解教學重點和難點。同時,教師將數(shù)材內容與課前問題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有效理解和掌握知識點。
如在教學儒家思想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電影《孔子》,通過電影中反映的儒家思想,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簡家思想會取代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等,成為歷史發(fā)展的主流思想。
2.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能加強學生間的交流和溝通。針對同一問題,不同學生的思維模式肯定會有所不同,所以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可以通過與其他同學間的交流拓展自己的思維,這也是提升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方式。在提出問題后,教師首先要給出時間讓小組內部進行討論,然后讓學生進行觀點陳述,并讓小組與小組間進行辯論,促使學生深入思考問題。
如在教學“陳勝吳廣起義”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為什么有的起義會成功,而有的會失???”從而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歷史環(huán)境,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念。
3.注重評價的合理性
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的答案可能會五花八門,有的學生的回答確實有理論依據(jù),有的學生的回答則會顯得比較荒誕。這時,教師應對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答案予以肯定,積極表揚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的學生。對于回答錯誤的學生,教師應通過多次問題的引導,將他們的思維引向正確的軌道,幫助他們更好地完成歷史知識的學習。對于學生提出的不同于教師與權威的觀點,教師應以平等的姿態(tài)與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不能全盤否定學生的觀點。
總而言之,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有效提問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重要作用,遵行初中歷史課前提問的設計原則,運用有效的策略,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突出其主體地位,從而適應新課程改革對初中歷史教學提出的要求。
(作者單位:江西省靖安縣仁首鎮(zhèn)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