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祥 王雙全
(四川省達州市達州骨科醫(yī)院骨四科 四川 達州 635000)
為研究對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實施內固定和關節(jié)置換兩種不同治療方式的治療效果。選取80例于2018年1月—2018年9月在我院進行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18年9月在我院進行股骨轉子間骨折治療的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共80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8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及實驗組,每組各40例。
對照組:40例患者當中男性患者為23例,女性患者為17例,年齡分布范圍為65~78歲,平均年齡(67.1±3.4)歲。
實驗組:40例患者當中男性患者為19例,女性患者為21例,年齡分布范圍為64~76歲,平均年齡(68.2±4.3)歲。
對比兩組患者的男女比例、年齡分布情況等相關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差異無顯著性(P>0.05)。
患者辦理入院手續(xù)后,對照組患者接受內固定治療方式進行手術治療,實驗組患者接受關節(jié)置換的治療方式進行手術治療,具體措施如下:
(1)實驗組:患者采取側臥位,接受常規(guī)麻醉。在患者髖關節(jié)后外側選擇長度為15cm的切口,通過銳性分離將皮膚風等相關組織進行分離,露出患者髖關節(jié),對其股骨頸處進行截骨并測量其長度,隨后對髖臼內軟組織進行清理[1]。將患者小腿彎曲至90°,并利用髓腔擴大器將髓腔擴大至股骨皮質區(qū),隨后對患者的大小轉子間骨復位,并利用骨水泥進行填充,選取合適的人工股骨頭進行置入,在填充進去的骨水泥完全凝固之前利用鋼絲對患者大小轉子間骨進行相關的加固。完成相關操作后對患者切口處進行生理鹽水沖洗,最后進行逐層縫合,并進行彈力繃帶加壓包扎,避免患者出現(xiàn)患肢體內旋。
(2)對照組:患者采取仰臥位,接受常規(guī)麻醉。對患者進行骨折牽引復位處理,隨后選擇患者大粗隆尖作為進針點,將導針插入,并進行擴髓[2]。隨后在股骨近端髓腔內將合適的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進行置入,最后將導針穿入孔進行擴張,并在股骨外側對套筒鋼板進行固定,保證固定效果后對患者骨折處進行生理鹽水沖洗,縫合切口并進行加壓包扎。
統(tǒng)計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情況及治療有效率,并進行分析及評價,治療有效率評定標準:總分100分,(1)得分超過80分為良好;(2)一般,得分在60~80分之間;(3)差,得分低于60分。此外手術相關情況包括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等。
采用SPSS18.0版統(tǒng)計軟件對手術相關情況及治療有效率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以%表示治療有效率,采用χ2檢驗;以(±s)表示手術相關情況,采用t檢驗。若存在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針對手術相關情況方面而言,實驗組的相關數(shù)據(jù)低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實驗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手術相關情況對比(±s)
表1 實驗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手術相關情況對比(±s)
組別 n 手術時長(min)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實驗組 40 72.1±19.2 326.5±47.1 21.1±7.2對照組 40 89.3±20.8 460.9±79.4 27.3±8.5 t-4.30 10.29 3.94 P- <0.05 <0.05 <0.05
在治療有效率方面,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存在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實驗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情況對比[n(%)]
股骨轉子間骨折在臨床醫(yī)學上又稱股骨粗隆間骨折,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發(fā)病率,其主要的發(fā)病人群集中為65~70歲的老年人。老年患者普遍骨質疏松,出現(xiàn)骨折的概率相對較高。目前針對股骨轉子間骨折具有多種治療方式,傳統(tǒng)意義上的治療方法是通過內固定手術進行治療,其治療效果明顯。但同時具備一定的缺陷。而關節(jié)置換手術相對于內固定手術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3]。
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越來越高,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發(fā)病率也在持續(xù)增長。對于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治療需要考慮到多個方面的效應。通過本次研究相關數(shù)據(jù)結果顯示,關節(jié)置換手術的整體治療效果顯著優(yōu)于內固定手術治療。總而言之,針對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實施關節(jié)置換的治療方式能夠顯著地提高治療有效率,同時保障手術的安全性,值得在后續(xù)的臨床上進行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