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玲
摘 要: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社會治理關系著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滿足人們美好生活的需要,改革開放四十年,社會經濟不斷地發(fā)展,國力增強,也需要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在新時期增強社會治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其中社會治理的心理學問題就是新幾年提出的,引起了心理學者的重視,從心理內涵出發(fā),認識社會治理的核心。文章就根據心理學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探討社會治理的心理學問題。
關鍵詞:社會治理;心理學;問題;心理建設
心理學主要是研究人類心理現象以及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心理學的研究也就是通過精確的觀察,描述發(fā)生的事情,然后解釋發(fā)生的事情,并通過分析對將來進行預測,最后是對預測的事件進行控制。所以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認識內外世界,調整和控制行為,研究的成果應用在實際的工作生活中,提高質量。而社會治理在發(fā)展的新時期,也面臨著創(chuàng)新,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心理學的研究范圍逐漸的擴大,心理學具有社會學科的性質,而社會治理的思想與心理學有著密切的聯系,那么社會治理心理學的研究就有重要的價值,要想心理學服務于社會治理,就還需要從社會治理的心理學問題開始研究。
一、社會治理
社會治理,指的政府、社會組織、各單位以及社區(qū)和個人等多種主體通過合作、對話、協商等方式,依法對其進行引導和規(guī)范,另外一個方面來講,就是對社會實施的管理,就包括了治理的手段、思想、方法、理念以及制度等。簡單來講,社會治理就是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團結、激發(fā)社會活力和防范社會風險的一系列體制機制、組織安排和工作過程。社會治理是一個國家開發(fā)經濟和社會資源過程中實施管理的方式,社會治理是在執(zhí)政黨的領當下,有政府組織指導吸納社會組織等多方面治理主體參與,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的治理活動,是“以實現和維護群眾權利為核心,發(fā)揮多元治理主體的作用,針對國家治理中的社會問題,完善社會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推動社會有序和諧發(fā)展的過程”。因此,社會治理的領導力量是中國共產黨,其根本的出發(fā)點是人民的根本利益,需要遵循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其目標都是鞏固馬克思注意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培育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核心價值。
在發(fā)展的新時期,對社會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總結社會治理的成果和經驗,不斷地探索社會治理新方式。在新時期的社會治理,首先要統(tǒng)籌發(fā)展,正確處理改革發(fā)展的穩(wěn)定關系。然后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來加強社會治理,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從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出發(fā),來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問題。不斷的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抓住與人民群眾有關的直接利益。同時要加強體制改革,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強化各級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深化群團組織改革,培育和引導各種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促進人人參與、人人盡責,實現政府治理與社會調節(jié)、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最后要創(chuàng)新治理方法,加強社會治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提高社會化、法制化、智能化和專業(yè)化。把心理學服務與社會治理,也就是新時期下對社會治理的一個重要內容,社會治理的思想與心理學的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心理學的研究對社會治理有著積極的作用。
二、社會治理中的心理學問題
(一)心理學對社會發(fā)展作用
心理學的研究已經開始了很長的時間,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隨著心理學研究范圍的擴展和研究內容的深入,無論是從研究的基礎還是時代的發(fā)展要求,都表明了心理學的研究對于國民經濟有著積極作用,也就證明了心理學研究對社會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從國家戰(zhàn)略來講,心理學的思想角度,可以對社會群眾的心理健康的維護提供服務,為解決社會的不良現象等提供一些研究。在社會方面,對心理學的研究,有利于對社會的認知機制、行為特征、心理因素,建立社會和諧的心理模型,對和諧社會的建立提供基礎研究,為其提供一些建議。在制度上,心理學的研究,能對社會的重大事件進行研究,有助于對事件的發(fā)生進行應對,研究出有效的措施。比較常見的就是對于一些突發(fā)事件的危機干預和預警,并對后期的結果、媒體動態(tài)等進行預測和制定措施。可見心理學的研究對于社會治理有著一定的作用,使社會發(fā)展更加地穩(wěn)定。
(二)社會治理的心理學的價值
因為心理學的社會科學屬性、社會價值、社會責任,證明其能夠回應社會的需求,在新時期的社會治理中,已經離不開心理學的研究。心理學的研究,為社會治理實踐提供很好的理論基礎,社會治理的主體多元化,在社會問題中也有著不同的主體參與,而多元化的主體之間的相互信任就是社會治理的一個重要的問題,特別是人民群眾對于治理主體機構的信任,一旦這種信任消失,就會產生嚴重的社會問題。然而面對不信任的問題,這就是一個心理層面的問題,而心理學的研究就為其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就比如在社會認同上,一般都是通過身份信息來區(qū)分不同的群體,對于相同群體人員的信任,明顯是要高于對不同群體人員的信任。如果提高不同群體之間的信任,就可以通過強調共同的利益,構建新的群體身份等。
社會治理強調的是協商民主的方式,這也是在新時期提出的一種新的治理方式,協商民主制度主要是通過協商講話來讓雙方的相互理解,要想達到雙方的理解,除了要考慮自身的利益,還需要考慮其他群體的利益,把雙方分歧的問題達到協商解決,讓雙方都能理解。在這一個過程中就涉及到了復雜的心理過程,就比如在工作中,一份合同就是建立在雙方的相互需求和理解上的,建立在雙方的共同利益上的,如果一旦有偏離,損壞了一方的利益,那么這個合同就是不成立的。所以,首先需要協商各方的心理訴求,人的需求是多個層面的,在發(fā)展的新時期,人的需求也呈現了多元化,其標準得到了提高、其差異化也越來越嚴重,這就需要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探索當代人的心理需求結構,從心理層面保障協商民主的順利進行。然后是探索在協商過程中的情緒變化、認知動態(tài)特征,從心理學的角度上去設計協商方案,盡量避免一些矛盾的激化等。所以,在進行協商民主的時候,要加強心理學的研究,提高協商民主的有效性。
社會治理中的心理疏導,預防和解決社會矛盾是社會治理的目標,在新時期,社會矛盾也是廣泛存在的,在化解社會矛盾的時候也出現了一些不正確的處理,導致在處理矛盾的時候致使新的矛盾的產生,或者直接導致矛盾激化。其存在的一些問題就有社會不信任,底層不認同,社會群體性怨恨等。面對這樣的形式,就必須要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在社會治理的過程中,把握社會心態(tài),尊重社會心態(tài),對其進行心理疏導,通過情緒的宣泄、心理疏通、價值導向以及行為調適等方式讓民眾以更加理性、和平的參加社會的互動,社會組織也應該積極地引導人民正確的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和對待社會,才能更好的化解社會矛盾和預防社會矛盾,根據心理學的研究來為化解社會矛盾提供有效的理論建議。
最后是心理學中的心理技術在社會治理中的研究應用,在社會發(fā)展新形勢下,對社會治理提出了精細化治理的思路,這也為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指明了方向。傳統(tǒng)化的粗放治理,全能型的管理方法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所以精細化的治理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精細化的治理就包括了治理技術的專業(yè)化和科學化,治理流程的規(guī)范化以及治理成本的節(jié)約和治理效果的提高,那么心理學研究在精細化治理中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改變,通過心理干預技術應用于社會治理中,對人進行深入的研究,針對人一般出現的心理和行為,展開便利性、情境性的微干預措施,以達到在不經意之間調節(jié)某些群體慣常思維與行為的效果。就比如國家針對貧困人口開展的干預治理技術,在決策的時候重視了他們最為貧困的時段,又或者是盡可能的簡化決策時需要加工的認知任務,改善貧困者的境況。
三、結語
本文對社會治理的心理學問題的研究,首先闡述了社會治理的概念,然后分析了心理學的研究對于社會治理的作用,最后詳細地分析了心理學研究在社會治理中的應用和作用。在中國發(fā)展的新時期,社會治理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地創(chuàng)新,通過心理學研究服務于社會治理已經是社會治理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所以就需要加強社會治理心理學的研究,注重理論本土文化和方法的多元化,堅持跨學科協同創(chuàng)新的定位,處理好科學研究和人文關懷的關系,提高社會治理效率,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 劉平.新時代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探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30(06):54-57.
[2] 王俊秀.社會心理學如何響應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8,6(10):579+589.
[3] 劉敏嵐,鄧薈.社區(qū)心理服務:一種社會精細化治理的路徑[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8,20(01):61-66.
[4] 辛自強.社會治理中的心理學問題[J].心理科學進展, 2018,26(01):1-13.
[5] 楊玉芳,郭永玉.心理學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7,32(02):107-116.
[6] 李鳳英.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探析[J].經濟研究參考,2015(45):45-48.
[7] 劉幼遲.推動共建共治共享打造社會治理新格局[J].中國經貿導刊(中),2018(23):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