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不斷深入發(fā)展,紀錄片作為集視覺聽覺于一體的新型媒介,能更為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出一個民族的文化內(nèi)涵及其歷史變遷,是一個國家對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實現(xiàn)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方法與途徑。截至目前,各國對民族文化的對外傳播研究多集中在傳播途徑上,鮮有從語言本身入手,特別是對紀錄片漢英字幕翻譯的探究。本文將以《舌尖上的中國》和《英國史》為例,對紀錄片字幕翻譯策略及方法進行綜合考究,探究其在功能對等翻譯理論視角下文化自主意識的構(gòu)建,以及其對民族文化對外傳播的影響。
關(guān)鍵詞:紀錄片;翻譯策略;民族文化
一、直譯法
直譯不是死譯,是在保證譯文通順的情況下,盡可能體現(xiàn)原語文化特征,讓目的語讀者被異國情調(diào)(原語特色)所吸引,從而更深入、貼切地了解外國文化特點,增進目的語讀者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例1.每年冬至到大寒是老黃父子制作火腿的最佳時間。
Every year,hams are made between the winter solstice and the“Great Cold”of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
“Chinese lunar calendar”是中國傳統(tǒng)歷法,取月相的變化周期為月的長度,參照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shè)置二十四個節(jié)氣,對農(nóng)業(yè)的生產(chǎn)活動進行較精確的指導?!岸痢焙汀按蠛笔抢宵S父子祖祖輩輩摸索出來適合制作火腿的時節(jié),如果僅用“winter”將這段時間統(tǒng)而概之,不僅時間指明不精確,觀眾也無法從中體會到中國農(nóng)耕文化的獨特魅力。
例2.Claudius did succeed where Julius Caesar had failed,through a brilliant strategy of carrot and stick.
克勞蒂亞斯絕妙地運用胡蘿卜加大棒政策,完成了凱撒大帝未完成的夢想。
“胡蘿卜加大棒政策”來源于一個古老的故事,通常指的是一種嘉獎與懲罰并存的鼓勵政策。關(guān)于這個政策,最早的英文引用來自于十九世紀中葉。此處譯者運用直譯的翻譯手法,將“carrot and stick”逐字逐句譯為“胡蘿卜加大棒政策”,能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文用典修辭手法,體現(xiàn)了克勞蒂亞斯偉大英勇的人物形象以及英國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
二、意譯法
意譯法是指在翻譯過程中,盡可能考慮目的語讀者感受,使譯文在目的語語言環(huán)境下顯得更為流暢、自然。在漢英兩種語言中,由于文化的民族性和獨立性,一些特殊表達是根植于國家源遠流長的歷史中,并且被當?shù)厝嗣褓x予了一定的文化色彩,如果譯入語國家對此類文化并不熟悉,那么完全采用直譯的手法,可能會產(chǎn)生歧義和誤解。因此,在翻譯這類語言時,我們要考慮到兩國的文化背景的差異,適當?shù)牟捎靡庾g的翻譯手法,增強原語文本的表現(xiàn)力。
例3. So Irony Age Britain was definitely not the back of beyond.
因此,鐵器時代的不列顛絕非蠻夷之地。
“the back of beyond”的翻譯“蠻夷之地”在中國就比較容易理解,如果采用直譯的翻譯策略——“在一切之后”,不僅語句不通順,其詞意表達效果也不能完全體現(xiàn)原文內(nèi)容。
又如“舌尖上的中國”提到了“高原上的豬不是一般的大路貨” ?!按舐坟洝痹谥袊幕惺侵噶看竺鎻V的普通質(zhì)量商品,而在英語國家中,卻沒有類似的表達。如果按照字面意思將其翻譯為“Big Road Pork”,會造成語意模糊,失去其在文中的意義。因此本句的采取了意譯法,將它翻譯為“Pigs growing on the plateau are different”,既忠實了原文,又讓觀眾體會到了我國在選材上的精益求精?!芭簥A”是中國南方地區(qū)著名菜肴,將其翻譯為“l(fā)oots root sandwich”既體現(xiàn)出了它中國韻味,而“sandwich”也讓西方的觀眾能更直觀、簡明地明白這道菜的原料,增進對中國傳統(tǒng)食物的理解。
三、音譯法
英語和漢語屬于不同的語音系統(tǒng),很多帶有民族特色的詞語、表達在另一種語言中很難找到對等語,這便造成了語言上的不可譯性。而面對這種不可譯性,音譯法的使用,可以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文風格和特色。
《舌尖上的中國》以美食為窗口,讓觀眾味蕾得到滿足的同時,也豐富了其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與認同?!疤m州拉面”譯為“Lanzhou hand-pulled noodles”,一碗拉面承載了很多蘭州的精神和文化,將其音譯為“Lanzhou”,保留了古城韻味,又體現(xiàn)出了其悠久的文化歷史?!疤K式小方糕”譯為“Suzhou-style little diamond cakes”,“l(fā)ittle diamond cakes cake”在外國人看來再平常不過了,而當譯文中加上了中國特有的地名符號“Suzhou”時,就給食物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讓外國觀眾更愿意去探索食物背后的故事。
四、結(jié)語
隨著國際化的到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規(guī)模越來越大,交流層次越來越深,各國的文化不僅僅局限于“拿進來”,而更著眼于“走出去”。要想在多元化世界格局的當下,毫無保留地向世界展示本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化,恰當?shù)姆g策略和翻譯方法就顯得越來越重要了。
參考文獻
[1] 許宏.外宣翻譯與國際形象構(gòu)建[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7.
[2] 呼媛媛.《舌尖上的中國》字幕翻譯探究[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6(06):109-110.
基金項目:成都理工大學科技立項項目“紀錄片對外傳播中的翻譯策略及身份識別——以中國經(jīng)典紀錄片和英國BBC紀錄片為例”(2018KJC0340)。
作者簡介:程萌雅(1998.11- ),女,漢族,四川成都人,2016級本科生,研究方向: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