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宇坤
摘? 要? 新聞價值是衡量和選擇新聞事實的重要標準,無論是對于新聞理論的研究還是新聞實踐的操作都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媒體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受眾對于新聞的要求在不斷提高,為了迎合受眾需求,媒體往往會選擇改變自己的生產經營模式,在變動和沖擊中,對新聞價值的看法也產生了一些改變。文章從新聞價值的傳統理論入手,結合新媒體時代為新聞價值帶來的變化影響,來分析面對洶涌而至的新媒體浪潮,應該對新聞價值持有怎樣的態(tài)度。
關鍵詞? 新聞價值;新媒體;發(fā)展;堅守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1-0097-02
1? 新聞價值的基本介紹
1)新聞價值的定義。學界關于新聞價值定義的探討和爭論一直存在,但有些定義難免會將新聞價值的功能、作用或是傳播效果混同。因此,我們所選擇的目前比較通用的一個定義如下:新聞價值是事實所具有的、能滿足社會與公眾的新聞需要的要素的總和。
這個定義之所以優(yōu)于其他定義就在于它緊緊圍繞著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出。新聞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擁有主體和客體的社會事物,自然也要遵循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的定義和引導。這個定義也很好地體現了新聞價值內在的和外顯的兩方相互關聯的特質。
2)新聞價值的五要素。
(1)時新性。時新性是對新聞時間性的要求。
對于時新性的理解可以包括兩個方面,即時間上的“新近”和內容上的“新鮮”。報道一件剛剛發(fā)生的事情,自然是時新性的體現;但同時,如果報道的某個日子有別的特點,例如是某個紀念日,或者將某個過去不知道不清楚的事實弄明白,也會為這個事實的時新性加碼。
(2)接近性。接近性是對新聞空間性的要求。
接近性分為地理上和心理上的接近性,即人們會對在自己周邊發(fā)生的,或者與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事件表現出更大的興趣。但與此同時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新聞工作者不應為了追求低劣的接近性而可以報道一些過于無聊的雞毛蒜皮的鄰里小事,而應站在更高的立場,擁有更寬廣的視野。例如,十九大報告中與民生相關的部分,才是最能體現新聞價值的接近性的素材。
(3)顯著性。顯著性是對新聞主體的要求。
新聞事件中主體的社會地位及其自身的獨特性對新聞價值有重要影響。對于普通人來說,只有在自己身上發(fā)生了極大的事情,才有可能被新聞報道;但對于擁有較大社會影響力的人來說,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媒體和民眾關注的焦點。同時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對于社會地位極高的人來說,有時在他們身上發(fā)生的一些小事可能更加容易引起民眾的興趣,比如說人們對新聞報道習近平主席每天的國事訪問習以為常,但如果有媒體報道主席的日常生活興趣愛好,人們往往更加津津樂道。
(4)重要性。重要性是對新聞意義的要求。
毫無疑問,面對無限的新聞事實和有限的報道能力之間的矛盾,新聞工作者會首先選擇他們認為重要的事實進行報道。但不同的媒體對重要性的認識是不同的。例如《人民日報》等官方媒體,自然會把關于國計民生等重大問題突出處理;但對于各類都市報而言,可能會選擇更加貼近人民生活的新聞放在重要位置。
(5)趣味性。趣味性同樣是對新聞意義的要求。
趣味性體現在新聞報道中,更加能體現情感的變化、感官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但在實踐中需要注意的是,媒體們還是需要著力避免為了刻意追求趣味性而造成的過度娛樂化現象,堅持新聞的尊嚴與底線,避免同西方新聞發(fā)展史一樣走入“黃色新聞”的誤區(qū)。
2? 新聞價值在新媒體語境下的發(fā)展
1)新聞價值不單純體現在時效性,更重視對縱深的分析。關于新聞的探討一直以來就有一個悖論存在:傳統媒體聲稱新聞價值的要素包含時效性,但它們存在的前提恰恰是延遲性。因為存在時距,傳統媒體才可以對已經發(fā)生的事件進行敘事,才可以選擇值得報道的媒介事件,才可以選擇以何種方式來呈現這個媒介事件,于是才有了新聞價值一說。
而現在可以說是一個將新聞線索當作新聞呈現的時代,反轉新聞不停地成為媒介文化熱點就很好地說明了這點,如果只是追求時效性,那么傳統媒體在可靠性、權威性這方面的優(yōu)勢就將蕩然無存。因此,縱深分析帶來的實用性反而會成為受眾分析認定新聞價值的標準?;ヂ摼W時代從不缺新聞,缺的是內容和信息的篩選機制和可信高效的內容二次制作能力。
2)地理接近性要素弱化,心理接近性延續(xù)和增強。這一點在很大程度上是與我們這個社會對“人”本身尊嚴價值的關注和回歸是緊密相連的?;ヂ摼W時代地域的限制被打破,“地球村”的實現早已不再是夢想,傳播的發(fā)展也由最初的周邊群體傳播,到電報、電話等通訊工具帶離人們走出了舒適的小范圍生活圈接觸到更大社會,再到如今整個世界“變小”了,無盡的新鮮事盡可掌握。地理上的遠近也不再是問題,人們更樂于接觸更大的世界中與自己想法相近的人群,以此獲得“遠方的人亦與我相關”的更大心理共情。
3)趣味性增強。新媒體時代,新聞越來越軟,越來越有趣,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出于對群眾精神生活需求的把握。如今的公眾早已不是最初傳播研究中的“受眾”,他們的身份甚至已經經歷了“用戶”階段,開始成為“生產消費者(prosumers)”,他們既是對媒體內容的消費者,也是對媒體內容的再生者。每次對微博、微信內容的轉發(fā)都是一次內容的再加工。媒介自身生產更加軟性的新聞,加上受眾添加了趣味性的二次加工,這一趨勢的產生也就不足為奇。
4)受眾對新聞價值提出新要求。這一點的產生是建立在當今傳授關系重構的前提下的。網絡對受眾進行了技術賦權,之前的新聞價值是傳播者賦予的,重要性和顯著性是站在議題設置角度上的,接近性和趣味性是傳播者所猜測的。新媒體時代則充滿了受眾對主動搜索和交流,例如微博的熱門搜索榜,受眾不會考慮是否符合新聞價值要求,只要服務于自我形象的塑造就夠了,搜索的人多了,自然成為熱門。這么一來,一是新聞價值的合法性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二是受眾所關注的熱點也不再以傳統的新聞價值標準為參照,網絡語境中的新聞工作者也無法依靠傳統新聞價值標準來判斷和選擇新聞,而更多可能要依靠感性經驗來揣測這個新聞能不能獲得好的點擊量。
3? 新媒體語境下仍然要堅守新聞價值
不可否認,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曾經的新興媒體廣播、電視等,已經逐漸在時代的浪潮中失去了其引領地位。但當我們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未來,同樣也不難預測,如今的手機等新興媒體,同樣會在不遠的將來成為傳統媒體,更加快捷便利的媒體將不斷刷新,逐次走上歷史舞臺。如果只是一味的追趕,我們必將會被歷史甩在身后,媒體人要做的,是發(fā)現這些變化背后不變的東西。
對于新聞價值的研究亦是如此。當有些人提出,不應再用新聞價值來約束新聞生產時,他們往往會忽略,真正吸引人注意的、符合時代要求的好新聞,即使沒有刻意點明,也一定會有新聞價值的要素隱含其中。人們對于新聞的要求可能在不斷提高,在不斷精細,在不斷豐富,但受到人們認可和喜愛的新聞,其閃光點必會寓于新聞價值的要素之中。
獲取新聞的方式在不斷變化,但對于好新聞的追逐永不停止。新聞工作者不必被紛繁變動的新媒體環(huán)境所擾,只有堅持對于新聞價值的根本追求,堅持人民利益和人民需要的價值取向,才能從根本上成為溝通黨和政府與人民間的良好橋梁和紐帶。
參考文獻
[1]吳興華,李松晨,等.新聞價值及真實性指導性[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84.
[2]徐向明.中外新聞名家名言集[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楊保軍.新聞價值觀念與新聞價值創(chuàng)造[J].國際新聞界,2003(3):45-50.
[4]胡翼青,李子超.重塑新聞價值:基于技術哲學的思考[J].前沿報告,2017(4):11-13.
[5]王慶起.關于新聞各要素劃分的再思考[J].編輯之友,2014(1):54-56.
[6]郝雨.新聞價值的多義性詮釋[J].南通大學學報,2006(3):130-140.
[7]李貞芳,韋路.影響新聞工作者新聞價值框架形成的因素[J].國際新聞界,2007(4):41-44.
[8]張玉霞.新聞價值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變與不變[J].新聞研究導刊,2007(1):111.
[9]王哲平,高姍.新聞業(yè)的危機與新聞價值的堅守[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3(5):22-28.
[10]李俊峰.新聞價值量化分析研究[J].新聞傳播,2014(7):26-27.
[11]高涵.微博的新聞價值及對傳統媒體的影響[J].新聞大學,2012(9):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