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明 楊黎黎 汪艷霞 張清
【摘要】 目的 探討低碘含量對比劑聯(lián)合低管電壓及使用基于原始數(shù)據(jù)迭代重建算法(SAFIRE)在甲狀腺增強CT檢查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50例擬行甲狀腺增強CT檢查患者, 隨機分為A組和B組, 各25例。A組管電壓120 kVp, 對比劑濃度350 mgI/ml;B組管電壓70 kVp, 對比劑270 mgI/ml, 并聯(lián)合使用SAFIRE。觀察比較兩組圖像質量、掃描輻射劑量情況及診斷符合情況。結果 B組甲狀腺、血管CT值分別為(216.27±7.04)、(421.61±23.28)Hu, 均大于A組的(147.88±10.22)、(283.59±14.47)Hu,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甲狀腺及血管的對比噪聲比(CNR)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CT容積劑量指數(shù)(CTDIvol)、劑量長度乘積(DLP)分別為(44.57±1.20)mGy、(1068.72±234.05)mGy·cm, 均大于B組的(16.01±0.69)mGy、(187.92±13.22)mGy·cm,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B組有效輻射劑量(ED)為(1.11±0.08)mSv, 低于A組的(6.31±1.38)mSv,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50例患者中有明確病理診斷41例, 占82.0%, 其中A組診斷符合率為92.0%, B組為72.0%。結論 采用低管電壓(70 kVp)聯(lián)合低碘含量對比劑(270 mgI/ml), 并使用SAFIRE進行甲狀腺CT增強檢查, 既可有效降低輻射劑量, 圖像質量也能滿足診斷要求。
【關鍵詞】 低濃度對比劑;低管電壓;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迭代重建;甲狀腺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5.015
隨著甲狀腺疾病診斷率的提高, CT增強掃描在其中的應用日漸增多, 而因此產(chǎn)生的如何減少X線輻射劑量、降低碘對比劑不良反應的問題備受關注。本研究探討在降低管電壓(70 kVp)的同時, 采用低碘含量等滲對比劑(270 mgI/ml)并聯(lián)合使用SAFIRE進行甲狀腺增強CT檢查, 在保證圖像質量滿足診斷需求的前提下能否有效的降低輻射劑量,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5年9月16日~2016年9月14日擬行甲狀腺增強CT檢查患者50例, 患者均無CT增強檢查禁忌證,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男18例, 女32例, 年齡25~79歲。將患者隨機分為A組和B組, 各25例。A組患者男9例, 女16例, 平均年齡(50.92±2.35)歲;B組患者男9例, 女16例, 平均年齡(51.84±2.4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儀器與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增強CT掃描, 采用西門子第二代128層雙源CT(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Siemens Healthcare, Germany)掃描。A組管電壓120 kVp, 對比劑濃度350 mgI/ml;B組管電壓70 kVp, 對比劑濃度270 mgI/ml, 并聯(lián)合使用SAFIRE重建。CT平掃時的管電壓設置為120 kVp。經(jīng)肘靜脈以3.0 ml/s速率注入碘對比劑70 ml, 鹽水30 ml;掃描時采用對比劑跟蹤技術, 在升主動脈層面勾畫圖像中感興趣區(qū)(ROI), 觸發(fā)閾值設定為100 Hu, 觸發(fā)后延遲4 s進行動脈期掃描, 65 s后進行靜脈期掃描;掃描范圍從耳廓上緣至胸廓入口水平。
1. 3 觀察指標
1. 3. 1 圖像質量 客觀圖像質量評價:選取3個連續(xù)層面, 在動脈期圖像上分別測量甲狀腺、相應層面頸動脈的CT值和噪聲SD, 取其平均值為CT甲狀腺及SD甲狀腺、CT血管及SD血管, 并測量同側胸鎖乳突肌的CT值, 取其平均值為CT肌肉;ROI的選擇要避開病灶及鈣化、血管腔內軟硬斑塊。分別計算甲狀腺及血管的CNR:CNR=(CT甲狀腺/血管-CT肌肉)/SD甲狀腺/血管。主觀圖像質量評價:所得兩組患者圖像分別由2名不知掃描目的、患者臨床資料的影像診斷醫(yī)師進行圖像質量和主觀噪聲的評估。采用5分制進行評價 [1], 5分圖像質量最高, 隨著分值減低圖像質量依次降低;圖像質量評分需達3 分以上能滿足診斷要求, 即不影響病變觀察。
1. 3. 2 掃描輻射劑量 記錄CT掃描后自動得到的CTDIvol、DLP。ED根據(jù)公式ED=DLP×0.0059計算。
1. 3. 3 符合率 觀察CT診斷結果與有病理結果的病例符合率。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 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采用單因素方差檢驗或Kruskal-Wallis H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圖像質量 客觀評價結果:B組甲狀腺、血管CT值分別為(216.27±7.04)、(421.61±23.28)Hu, 均大于A組的(147.88±10.22)、(283.59±14.47)Hu,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B組甲狀腺、血管CNR為(10.44±0.66)、(17.42±1.41), A組分別為(11.16±1.15)、(19.02±1.33),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主觀評價結果:2名診斷醫(yī)師對兩組圖像質量的評分均>3分, 可滿足診斷要求。
2. 2 掃描輻射劑量 A組CTDIvol、DLP分別為(44.57±1.20)mGy、(1068.72±234.05)mGy·cm, 均大于B組的(16.01±0.69)mGy、(187.92±13.22)mGy·cm,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B組ED為(1.11±0.08)mSv, 低于A組的(6.31±1.38)mSv,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3 診斷結果 50例患者中有明確病理診斷41例, 占82.0%, 其中A組有明確病理診斷23例, 診斷符合率分別為92.0%, B組有明確病理診斷18例, 診斷符合率分別為72.0%。
3 討論
3. 1 甲狀腺“雙低”掃描的必要性 甲狀腺碘含量占全身 70%~80%, 作為富碘器官, 大劑量、高濃度碘造影劑可能會造成甲狀腺功能減退。且既往研究表明[2], 在CT增強掃描中對比劑腎?。–IN)的發(fā)病率與碘對比劑的濃度及用量密切相關;所以甲狀腺CT檢查應盡可能使用較低劑量、較低濃度的碘造影劑。
然而碘造影劑濃度的減低會導致增強掃描時甲狀腺等CT值減低, 病變在動脈期、靜脈期間的強化幅度差異縮小, 無法動態(tài)觀察其血供變化, 進而影響其性質、范圍、周邊累及情況等正常判斷。但本研究結果顯示, 使用低濃度對比劑(270 mgI/ml)的B組甲狀腺及血管CT值均高于A組使用高濃度對比劑(350 mgI/ml)的A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是因為B組掃描使用較低管電壓70 kVp, 而A組掃描使用管電壓為120 kVp。這一結論的理論基礎是X線的穿透能力隨著管電壓的降低而降低, 使得因造影劑濃度減小造成的圖像CT值的減低得以補償。
有研究表明, CT檢查的輻射劑量與人類癌癥發(fā)病率存在相關性[3], 且眼球、涎腺、甲狀腺等頸部掃描中必然涉及到的組織器官均為射線敏感器官。因此甲狀腺CT增強掃描必須優(yōu)化掃描方案。本研究表明, 使用低管電壓(70 kVp)掃描的B組CTDIvol、DLP、ED均明顯低于使用高管電壓(120 kVp)的A組比較,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這是因為輻射劑量與管電壓的平方呈正比[4], 降低管電壓可以明顯降低輻射劑量。因此為降低CIN及甲狀腺功能減退的發(fā)生率, 并有效降低輻射劑量, 甲狀腺CT增強掃描可使用“雙低”技術。
3. 2 SAFIRE使用的必要性 眾所周知, 管電壓的降低使得噪聲增加、CNR減低, 圖像顆粒感增強, 影響病灶觀察。而本研究結果顯示, 兩組患者甲狀腺及血管CNR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這是因為B組掃描后同時使用了SAFIRE迭代重建算法, 可以顯著的降低圖像噪聲[5]。通過降低管電壓及對比劑濃度, 并采用較高級的圖像重建方法降低CT輻射劑量的方法是可行的。
3. 3 主觀圖像質量評價與病理符合率分析 本研究主觀圖像質量評價結果顯示, 兩組圖像均可滿足診斷需求;病理隨訪顯示A組診斷符合率為92.0%, B組為72.0%。
總之, 采用低管電壓(70 kVp)聯(lián)合低碘含量對比劑(270 mgI/ml), 并使用SAFIRE進行甲狀腺CT增強檢查, 既可有效降低輻射劑量, 圖像質量也能滿足診斷要求。
參考文獻
[1] Behrendt FF , Schmidt B , Plumhans C, et al. Image fusion in dual 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 effect on contrast enhancement, signal-to-noise ratio and image quality in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vestigative Radiology, 2009, 44(1):1.
[2] Aspelin P, Aubry P, Fransson SG, et al. Nephrotoxicity in High-Risk Patients Study of Iso-Osmolar and Low-Osmolar Non-Ionic Contrast Media Study Investigators. Nephrotoxic effects in high-risk patients undergoing angiography. N Engl J Med, 2003, 12(3):67.
[3] Seyal AR, Arslanoglu A, Abboud SF, et al. CT of the Abdomen with Reduced Tube Voltage in Adults: A Practical Approach. Radiographics A Review Publication of the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Inc, 2015, 35(7):150048.
[4] Huda W, Lieberman KA, Chang J, et al. Patient size and x-ray technique factors in head computed tomography examinations. I. Radiation doses. Medical Physics, 2004, 31(3):588-594.
[5] Pontana F, Billard AS, Duhamel A, et al. Effect of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on the Detection of Systemic Sclerosis-rel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Clinical Experience in 55 Patients. Radiology, 2016, 279(1):297-305 .
[收稿日期:201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