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地理新課改步伐,面對新課標、新中考,地理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加強師生、生生互動,開發(fā)學生智力,提高其能力,提高課堂效率。筆者聯(lián)系教學實踐,通過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注重讀、議、講、練、評五個環(huán)節(jié)有機結合模式,做了有益的嘗試。
關鍵詞:地理課堂;結構優(yōu)化;五個環(huán)節(jié)
傳統(tǒng)地理課堂教學,教師常圍繞“復習提問——導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總結——布置作業(yè)”的形式,即“復、導、講、固、布”五段進行。這是單一的程式安排,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動性都未能充分發(fā)揮,可以說課堂結構的優(yōu)化勢在必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先生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钡乩斫處熞J真思考:我們該如何重建合理的課堂結構,教學生會學、樂學?筆者通過這幾年教學嘗試,認識到課堂上把閱讀、討論、講解、練習、評價五環(huán)節(jié)相結合教學模式值得提倡。
一、 閱讀
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是不存在的。地理教師應給足時間,指導學生獨立閱讀教材,掌握新課知識要點。在此基礎上,學生自讀自悟,逐步掌握地理閱讀的基本方法,為了提高閱讀有效性,需要做到:
(一) 激發(fā)興趣,誘導預學
教師要精心設計引人入勝的開頭,要“強力度”,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教師或采用幽默風趣語言,或展示直觀生動圖片,或提出引人深思懸念等,以富有吸引力的“開場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級中國地理《南北氣溫的差異》一節(jié)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除夕之夜,北國冰城哈爾濱舉辦冰燈游園會,冰雕晶瑩剔透,人們像是步入神話中的水晶宮,而南國的廣州,正開展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奇花異卉,競放芳香,同學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這給學生形成一種“欲知道理何在,須看課文分解”的心理狀態(tài)。
(二) 提綱挈領,引導預學
教師先公布閱讀提綱或備好導學案,展示該課學習目標,當好學生的“導游”,使學生按設計的教學思路預學,避免盲目學習。如教本節(jié)內容時,我在多媒體屏幕出示以下預習題:(1)我國冬季氣溫分布規(guī)律及原因?(2)我國夏季氣溫分布規(guī)律及原因?(3)觀察一下我國自北向南劃分為哪5個溫度帶?西南部還有一個什么氣候區(qū)?(4)說說不同的溫度帶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有什么影響?我讓學生帶著問題預學,這富有指示性。
(三) 圖文結合,促進預學
地圖是地理學習不可或缺的工具。在預學中,我強調學生要認真讀圖,把所學的地理知識對應地圖。本節(jié)中,我強調學生細讀《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我國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我國溫度帶的劃分圖》三幅地圖。在教學中,凡能從地圖上獲取的地理知識,我都盡量讓學生從地圖上獲取。
(四) 標識記號,收獲預學
同學們在預讀過程中,根據(jù)自己閱讀習慣,一定要在書上相應處添上自己喜歡的符號。(1)學生在書上重點詞句,畫線畫圈。(2)圖像中重要界線、范圍及注記等,我讓學生勾畫標注。如本節(jié),《我國1月平均氣溫圖》中,冬季0℃等溫線通過位置即秦嶺——淮河線;(3)學生碰到疑惑處,打上問號,表示提醒等。
二、 議論
同學們對“閱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討論。在議論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互相啟發(fā),互相補充,在交流撞擊中,產生新的認識。根據(jù)教學內容的難易和“讀”的過程中產生問題的實際情況,議論形式可分為:
(一) 同桌互議
同桌兩同學之間,根據(jù)各自碰到的問題,互相設疑,然后查找資料,尋找答案,互相解疑,共同認識,共同提高。
(二) 小組探討
確定前后兩課桌4位同學,面對面作為一組;或者根據(jù)學生不同學習層次、性格差異等,課前編好組別。同一小組充分探討,思維活躍,取長補短,集思廣益,這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 集體討論
在學生同桌互議、小組探討的時候,地理教師邊巡視邊觀察,找出共性問題,尤其是有創(chuàng)意的問題,繼續(xù)讓大家討論。如本節(jié)中,我經適當整理后,提問“1月等溫線分布大致與緯線平行,比較稠密;7月等溫線分布大致與海岸線平行,比較稀疏,這是什么原因呢?”。此時,大家學習熱情不斷高漲,發(fā)言積極,討論更加熱烈。一些能力較強的學生有了表現(xiàn)的舞臺,往往充當“教學小能手”“小老師”的角色。
當然,議論過程中,教師對課堂控制很重要,要做到“風箏任天飛,自有繩在握”。
三、 講解
在“讀議”的過程中,教師根據(jù)學生讀書、議論的結果,發(fā)現(xiàn)學生仍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應抓住時機,導其所需,對知識點給予歸納和補充,使其從“山重水復疑無路”升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這里的講解與傳統(tǒng)的注入式教學法,一講到底,是截然不同的。講解的方法較多,但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 面向全體
教師講解要顧及不同層面的學生,講清基本地理定義、概念、原理、規(guī)律,讓基礎較差的學生能“消化得了”,再考慮拓展知識,提高難度,使中等生“吃得飽”,優(yōu)秀生“吃得好”,力求通過講解環(huán)節(jié),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新的收獲。
(二) 示范作用
授人以魚,頓餐之食;授人以漁,終身受用。對學生中出現(xiàn)的問題,教師不能講講答案了事,要通過對疑難問題的分析、歸納,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要通過對學生啟發(fā),促使學生效法,最終促進其能力的提高。
(三) 重點難點
講解不能平均使用力量,一定要抓住要害,一般集中在新舊知識的結合點、新知識的關鍵點和地理事物的內在聯(lián)系上,即“二點一線”。本節(jié)中,我緊緊抓住“等溫線的變化——南北熱量差異——太陽直射點移動和地勢高低”這一線索,開路架橋,步步引導。
(四) 生動有趣
教師巧用典型生動的事例、比喻、諺語、口訣、教具進行提示,將抽象的理論通俗化、形象化,使學生聽之有趣,思之有理,記憶深刻。如講解本節(jié)中秦嶺淮河的地理意義時,我編了口訣“秦嶺淮河線,一月零度線,亞熱暖溫帶,此線來分開”。
四、 練習
“練習”是教師在學生基本理解和掌握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強化知識,啟發(fā)思維訓練,使所學知識得以應用。缺乏學生練習的地理課,絕非一堂好的地理課。練習常用方法是:
(一) 一課一練
根據(jù)新課的教學內容和要求,教師精選分量適當?shù)木毩?,要求學生當堂完成。如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復習題”,或選取地理填圖冊中的幾個題目,或師生靈活采取一問一答形式等。
(二) 階段練習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要完成一個章節(jié),教師指導學生用圖表列出該單元的知識邏輯系列,構建“自我特色”的地理思維導圖;或教師把同學們在本章節(jié)學習過程中容易疏忽的知識點,統(tǒng)一整理成專題練習,補充訂正,加強突破。
(三) 擬題練習
課前,教師要求學生自擬練習題、測驗題,每人一份;課堂上,學生相互解答,相互評卷,自學自練。
(四) 地理競賽
地理競賽要求教師事先做充分的準備:教師對班級學生合理分組,選擇競賽題型(必答題、搶答題),規(guī)定競賽規(guī)則和評分標準等。如果競賽題量較大,我建議教學在多媒體教室進行,效果會更好。
五、 評價
“評價”是指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中表現(xiàn),如口答、筆答、訓練、檢測、操作等進行中肯性的評議。評價環(huán)節(jié)不可或缺,但教師應注意:
(一) 有的放矢,明晰對錯
教師通過評價,不僅要讓學生明晰對地理問題判斷的對與錯,而且還要明白“為什么?”,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地理思維能力。
(二) 及時評價,貫穿始終
評價穿插教學全過程,教師要用欣賞眼光看待學生,每當學生發(fā)表別出心裁的見解,教師應不失時機地肯定。
(三) 評價語言,簡潔精辟
評價無須太多的語言,關鍵要起到“畫龍點睛”的功效。
(四) 相互評價,多元反饋
教師偶爾可嘗試,把評價權交給學生,引導同學間互評,形成多元反饋評價網。
通過幾年的課堂實踐,筆者認為,地理課堂上閱讀、議論、講解、練習、評價五個環(huán)節(jié),相互聯(lián)系,相輔相成,最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其中“讀”是基礎;“議”是關鍵;“講”是點撥,“練”是應用;“評”是總結。地理教師要努力提高教學藝術水平,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聯(lián)系學生的不同情況,把讀、議、講、練、評各教學環(huán)節(jié),合理調控,靈活運用,甚至大膽取舍,科學穿插在課堂教學的45分鐘之內,讓學生感覺地理學習是一件充實、愉快的事情。這一定能不斷提高地理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地理試題講評應注意的幾種傾向[D].地理教學,2000.
[2]方敏.中學教學參考[M].2010.
[3]褚亞平,曹琦,周靖馨編著.中學地理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
吳深輝,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梅仙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