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容
文/大埔縣華僑第二中學
和諧課堂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相處和諧自然,氣氛濃烈,師生能共同獲得身臨其境的藝術感受,通過“和諧之美”陶冶學生情操,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和諧的課堂氛圍,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fā)展,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課堂氛圍的和諧,意味著師生關系的融洽、學習氛圍的民主、學習方式的自由以及師生創(chuàng)造個性的積極展現(xiàn);“和諧”不等于呆板,也不等于散漫,不等于循規(guī)蹈距、隨波逐流。學生在和諧的課堂中,和諧的教育下,才能獲得全面的發(fā)展。
在和諧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向自主探究中轉(zhuǎn)化,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完全是一個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是一個探索者的角色。教師的“教”使學生學到有價值的知識,體現(xiàn)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和諧統(tǒng)一,使課堂教學成為一個和諧教學的共同體。教師的“教”最終落實到學生身上,才能發(fā)揮作用,逐步落實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教師“教”的過程是教給學生一把“鑰匙”,學生“學”的過程是探索如何去打開知識的“鎖”“鑰匙”打開了“鎖”,便達到了“教”與“學”的和諧。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弊寧熒g成為“魚水情深”而非“貓鼠游戲”。實踐證明,教師與學生要心心相印,教師的行動就成為學生的楷模,教師的知識就成為學生探索追求知識的磁鐵。只有這樣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成為提高質(zhì)量的有力保障,才能達到道德法治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知、信、行的統(tǒng)一。
新的課堂教學理念要求學生之間的關系體現(xiàn):平等、互助、合作、競爭。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合作,這就要求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重點關注學生之間的互助與合作。教師可通過組織各種活動,如小組合作討論問題,合作表演小品,合作調(diào)查訪問,做游戲等,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使同學之間在合作交流中做到取長補短,求得同學之間的“和諧”,并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創(chuàng)新能力。如:在講授“節(jié)約資源,保護環(huán)境的基本國策”之前,讓學生自愿組合,每5—6人去收集資料、調(diào)查統(tǒng)計、分析歸納等有關資源環(huán)境的情況,然后再講授時,把大家收集的資料等由各組代表匯報,進行全班交流討論,互相分享勞動的成果,調(diào)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在交流時鼓勵創(chuàng)新,讓學生放開手腳,大膽設想,暢所欲言。因此,教師在這一教學中,不是命令學生學習,而是傳授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學生在合作、創(chuàng)新、科學思維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這樣的教學方式比起教師一味的分析講解不知要強多少倍。同時把握好學生的小組合作探究,可以協(xié)調(diào)學生之間的關系,發(fā)展和完善和諧課堂。
如果一個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就能學得很愉快。努力創(chuàng)造自然、融洽、輕松、活躍的教學氛圍,就能最大限度地使學生主動學習,就能有效地掃除障礙,開發(fā)更多的潛能。
1.將幽默帶進課堂
蘇聯(lián)教育家維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睿智,是整個教學頓時生輝,并能創(chuàng)造出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輕松愉快地氣氛,讓學生在這種氣氛中去理解、接受和記憶新知識?!彼?,道德法治課教師要巧用詞語,善用比喻等形式,創(chuàng)造幽默,使學生心情舒暢,樂于學習,即使面對學生的差錯,也不必聲色俱厲,幽默的糾錯,讓學生印象更深。在課堂中引入幽默,是課堂更有吸引力,成為學生流連忘返的殿堂。
2.把微笑送給學生
人們常說“成于中而形于外”“喜怒形于色”,不同的表情會給學生不同的影響。當老師“喜笑顏開”“眉飛色舞”時,學生會心情愉悅;當教師“神采奕奕”“容光煥發(fā)”時,學生會精神振奮,學習的積極性會極大地調(diào)動起來,如果教師“面色鐵青”“冷若冰霜”,學生就會驚恐緊張,興趣索然。所以,作為教師,不要吝嗇自己的微笑。同時,思想品德的知識呈現(xiàn)也要輕松自然,是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又得到了快樂,更加喜歡上思想品德課。因此,教師要善于營造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
說到底,構建和諧的課堂,作為教師要在日常的教學中多思索、多實踐,把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結合,把學生認知特點與教學規(guī)律結合,把課堂多樣性和必然性結合,要以人的教育為使命,不忘初心,在平時多加注意,才能營造一個輕松、和諧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