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劼
摘 要:媒介融合概念自1983年由伊契爾·索勒·普爾教授提出之后,始終活躍在理論研究的最前沿,在新媒體產生與普及之后,學者們更加希望通過媒介融合從而達到言論的自由無阻,解除原來傳統(tǒng)媒介獨占話語的地位,真正達到人人皆可表達意見的地步。但是在當前媒介狀態(tài)之下,新媒體沒有真正發(fā)揮預期的效果,反而由于話語的集中導致了很大的風險。本文將從當前新媒體狀態(tài)入手,嘗試研究用批判傳播政治經濟學中的公共廣播的概念,分析在當今環(huán)境下媒介融合背景下會造成怎樣的話語與思政教育的危機。
關鍵詞:媒介融合;新媒體;話語;思政教育
一、文獻綜述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中文又譯為媒體融合),這個概念最早是由伊契爾·索勒·普爾(Ithiel De Sola Pool)教授提出,其倡導著一種多媒體功能融合與呈現的作用,該概念自提出之后就在不停的完善,但是學者們對該詞的理解莫衷一是,甚至南轅北轍。2003年美國學者李奇·高登(Rich Gordon)在《融合一詞的意義與內涵》中將不同學者對于媒介融合的概念分為了六大類:媒體科技融合、媒體所有權合并、媒體戰(zhàn)術性聯合、媒體組織結構性融合、新聞采訪技能融合以及新聞敘事形式融合。我國學者熊澄宇教授結合實際情況將媒介融合的狀況又重新歸納為媒介終端的整合、傳媒生產與傳播渠道的整合、傳媒機構的整合這三個方面。
在我國,國內對媒介融合的研究也是分為幾個方面,第一是對媒介融合概念的界定與辨析。由于媒介融合概念的推廣,我國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有一大批以媒介融合為主題的項目、論文的出現,在這些文章中有一部分有很明顯的概念不清,或者是對媒介融合概念的的錯誤運用,所以很多學者發(fā)表論文對媒介融合概念進行界定和辨析,如熊澄宇教授《整合傳媒:新媒體進行時》、陳映教授《媒介融合概念的解析與層次》等。第二部分是對于媒介融合概念的應用性研究,該類研究主要著眼于在當前媒介融合的環(huán)境中,媒體從業(yè)人員該如何提升業(yè)務水準以適應時代,媒介融合理論該如何應用和媒體部門該如何適應媒介融合的時代,如《從“超級記者”到“超級團隊”——西方媒體“融合新聞”的實踐和理論》《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原經濟區(qū)電視媒介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以河南電視媒介發(fā)展為例》等。第三部分是對媒介融合概念的批判,如翟光勇教授《迷思與批判:媒介融合熱背后的冷思考》、白艷麗老師《技術想象下的媒介融合》都從技術決定論的角度出發(fā),批判了媒介融合研究與應用中很多問題。本文也將從批判的角度出發(fā)從技術決定論、話語的集中和同質化的問題、數字鴻溝的擴大來對媒介融合這一概念以及現實狀況進行批判。
二、從資本的集中到權力的集中的話語風險
話語及其背后反映的權力結構的研究一直是批判研究特別關注的一點,話語簡而言之就是讓別人聽到你說話的權力。在當代社會思潮之中,話語也指影響社會發(fā)展方向的能力。葛蘭西在提出“文化霸權”理論的時候也無比深刻地指出話語的爭奪其實也就是其背后文化霸權的爭奪,誰掌握了話語也就會掌握了意識形態(tài)輸出的權力。
馬克思指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網絡資本集中于幾家公司,這樣話語的權力也集中于幾家公司之內。查瑞普和哈姆曾尖銳地指出:“壟斷既已形成而且操縱著幾十億資本,它就絕對不可避免地要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去?!痹凇秱鞑フ谓洕鷮W的學術脈絡與人文關懷》中曹晉、趙月枝也闡述到借由“開放市場”會達到“通過資本的力量來達到支配主流話語的政治與意識形態(tài)目的”。那這些媒介公司掌握了這么大的話語會發(fā)生什么后果?很多學者所預期的每個人都能發(fā)生并被看見的后果是不可能發(fā)生的,將會發(fā)生的后果是兩個:一是從資本到權力的情況下,再從權力到資本。二是,話語的集合將直接危害國家安全。
三、從話語危機到思政教育的危機
(一)意識形態(tài)偏移導致思政教育危機
在話語危機下衍生出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危機也同樣日趨嚴重,由于媒介融合導致的媒體輸出端集中于智能手機,大學生對智能手機的使用頻率與深度又十分高,許多不良的意識形態(tài)就會趁虛而入,其造成學生意識形態(tài)的偏移與動搖也就日益嚴重,這也給思政教育帶來一系列的危機。例如學生對思政教育形成一種傳播學編碼解碼的理論層面上的對抗式解讀,即教師講什么偏偏不信什么。而且從大環(huán)境與學生成長環(huán)境中說,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斷加強,取得顯著成效。但我們也看到,無論在思想認識層面還是在實際操作層面,高校思政工作還面臨請多挑戰(zhàn)。比如,一些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淡化、道德選擇偏差、道德行為欠缺等。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深層的還是在于高校德育格局不夠大、資源不夠多、力量不夠強。而且這一代大學生成長的環(huán)境與上代人相去甚遠。這代大學生都是“95后”“00后”,這些學生生長在一個物質生活極度發(fā)達的環(huán)境當中,這導致了他們其中一部分人缺乏正確的價值觀。他們長期接觸“韓劇”“美劇”“日本動漫”,使得他們自然而然的對這些暗含著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文化產品產生認同,從而對西方的如“個人主義”“金錢至上論”產生認同。
(二)同質化下主流話語偏向導致思政教育危機
媒介逐漸融合之后,同質化的問題愈演愈烈,媒介逐漸在融合中失去了自己本身媒介的特性,特別是在當前媒介追逐市場的環(huán)境下,如何有小成本、大收益就成了十分重要的問題。由于產品創(chuàng)新的投資風險大,于是在當前市場中如果有一種內容模式被發(fā)現投資回報率很大的時候,媒介集團會一擁而上,這樣最明顯的后果就是生產的同質化,這樣同質化的內容很容易出現傳播學意義上的“沉默的螺旋”的效果,讓學生誤以為現在由資本掌控的媒體傳遞的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等價值觀是社會中大部分人的價值觀,從而讓學生覺得思政教育中傳遞的價值觀是不合時宜的“老土”觀點、是與現在生活脫節(jié)的觀點,長此以往使得思政教育離學生越來越遠。
(三)話語環(huán)境失范導致危機
根據米歇爾·??碌臋嗔碚摚粘5脑捳Z環(huán)境代表著一套獨特的權力結構。通過筆者日常的教學與學生工作經驗發(fā)現,如今在媒介融合話語危機之下學生的話語結構開始逐漸產生一種傳播學意義上的“失范”,即學生整體的話語結構體系和如今主流的話語體系兩者之間產生差異,思政教育所在的主流話語體系的范式已經被學生所拋棄、反諷,且在如今后現代的社會當中消解權威與嚴肅也是成為了一種“主流”,所以更使得話語失范的程度加深。
話語環(huán)境失范造成的后果也是十分嚴重,首先它割裂了思政課堂與學生,學生覺得思政教師所使用的話語是與自己無關的生硬教化,而教師會覺得學生在課上回答問題、進行匯報的話語不夠嚴肅。第二,話語環(huán)境的失范導致教師授課深度下降。很多教師為了使學生愿意聽思政課會去迎合學生喜好,運用學生的話語體系進行上課,這種來自于新媒體的娛樂化話語體系很難進行深入的思考與講授。最后因為學生長期對主流話語體系有著抵觸情緒,會逐漸將這種抵觸上升為對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抵觸,造成極其嚴重的后果。
四、話語危機下思政教育危機的處理辦法
在如此大的危機之下,如若不及時進行應對解決,小則思政教育效果極差,大則影響到我國穩(wěn)定與發(fā)展,所以如何通過一系列的手段將危機解決、對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就是重中之重了,筆者提供兩種不成熟的解決思路,希望能對之后的研究者有一定啟發(fā)。
(一)利用新媒體技術改革思政教育方法
新媒體在媒介融合之下的確有著很大話語危機,并且這個危機肯定會對導致思政教育危機。但是新媒體技術本身并不是洪水猛獸,技術本身是不具有善惡屬性的,完全看如何運用,所以巧妙地使用新媒體技術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也是一個方法,在這里筆者運用一個案例來簡述。
浙江新聞客戶端與浙江橫店影視職業(yè)學院合辦了《經典絕“配”》節(jié)目,此節(jié)目十分適合用來進行思政教育。學校宣傳部門可與思政教研室聯合,策劃四期經典主旋律電視或電影的配音節(jié)目,邀請我校的師生參與浙江新聞客戶端經典絕“配”此節(jié)目中,讓師生參與紅色經典影視劇的配音,通過配音體悟角色當時的愛國情懷,通過觀看身邊老師同學的配音來增加思政教育的參與感。并將學生對此新媒體欄目的參與納入思政課平時成績考核中,運用興趣和成績兩個方面的因素促使學生積極參與。
(二)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樹立意識形態(tài)
由于學生對思政課程的抵觸,另辟蹊徑的在專業(yè)課中隱含思政教育也是一種可行的辦法。傳統(tǒng)的“思政課程”中的內容過于枯燥宣講,形式上又單獨將思政作為一門必修課,很多學生會有許多的逆反心理,教育是多元而靈活的,在合適的時機用合適的教學方法給學生合適的教育,是一種切合教育規(guī)律的教學方法,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常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和“觀機逗教”。這種教育思想也孕育了現在的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變化。
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顧名思義是一種從傳統(tǒng)的以思想政治教育課課堂為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轉向了以多種課堂(如專業(yè)課、體育課等)中傳遞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這種教育模式考慮了全面培養(yǎng)的問題,以一種多種課程、多覆蓋、潛移默化的方式向學生傳遞了正確的思想政治內容,也為思政課減少壓力。從傳播學涵化理論的角度來說,這種潛移默化的價值觀形塑恰恰會是一種十分有效,且切合當代社會的方式。面對新挑戰(zhàn)開啟新征程,立足當代,從當代學生獨特的意識形態(tài),結合專業(yè)課與思政教育內容,是具有時代意義的。無論“課程思政”還是“思政課程”都是在為祖國的下一代,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給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讓學生們能正確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但是作為教育者,教師也要認識到思政教育的不足,無論“課程思政”還是“思政課程”都僅僅是在理論上傳授了思政教育的內容,與紛繁復雜的實踐社會還是有所區(qū)別的,所以還需開展更多的實踐教育,讓學生到社會中去學習去感悟,例如不僅僅將課堂與思政相結合,更可以將學生的社會實習與思政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在大三實習的時候,面對種種社會狀況的時候,有著充分的思想基礎與保障。
參考文獻:
[1]陳珊珊.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與解剖課程對接的研究[J].智庫時代,2019(25):169,172.
[2]強燕紋.互聯網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學的有效策略探討[J].智庫時代,2019(25):207,211.
[3]鄧洪燕.思政課堂里的邏輯魅力[N].中國教育報,2019-06-11(012).
[4]許君,范和生.網絡社會背景下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tài)話語建設路徑探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7(2):26-31.
[5]夏強.媒體融合中的傳播危機與主流話語體系再造[D].廣州:暨南大學,2017.
[6]敦莎,思政.工學結合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的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經濟導刊,2017(2):231.
[7]邸思琪.自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危機及其對策研究[D].秦皇島:燕山大學,2016.
[8]翟光勇.迷思與批判:媒介融合熱背后的冷思考[J].編輯之友,2016(9):53-5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