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宏
[摘 要]水稻種植生長期間,紋枯病是一種常見病害,染病后水稻不能正常抽穗,導致產量降低,直接影響經濟效益。本文首先介紹了水稻紋枯病的流行特征,然后分析了發(fā)生原因,最后總結了防控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水稻;紋枯病;流行特征;發(fā)病原因;防控對策
[中圖分類號]S435.111 [文獻標識碼]A
水稻紋枯病,也被稱之為眉目斑、爛腳瘟,是由立枯絲核菌感染引起的。在我國,水稻紋枯病多發(fā)生在南方稻田,不僅影響水稻產量,也會對玉米、小麥、花生等作物產生危害。隨著雜交水稻的種植范圍擴大,紋枯病的發(fā)生率也在提高,必須采用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保證農戶的種植效益。
1 水稻紋枯病的流行特征
1.1 發(fā)病癥狀
水稻的不同部位發(fā)生紋枯病,其癥狀也有一定差異。其中,葉鞘發(fā)病后,靠近水面的部位會出現綠色斑點,然后擴大變成橢圓形,水稻中部組織遭受破壞,呈現為半透明狀;隨著病情加重,葉片最終發(fā)黃枯死。葉片發(fā)病后,出現污綠色病斑,隨后葉片腐爛。莖稈發(fā)病先是呈現黃褐色,后期容易折斷。頸部發(fā)病會影響抽穗,導致千粒重降低。
1.2 發(fā)病規(guī)律
水稻紋枯病的高發(fā)時節(jié),是苗期到穗期,水稻在收割時,稻田內會散落大量的立枯絲核菌,越冬后就會在次年導致水稻發(fā)病。具體來說,整田灌溉期間,病菌會集中在水面,插秧后病菌會靠近秧苗,繼而附著在葉鞘上。病菌生出的菌絲,侵害葉鞘就會出現病斑,并且在莖稈上蔓延。
2 水稻紋枯病的發(fā)病原因
2.1 水稻品種抗性差
在國內外,大量學者針對水稻紋枯病進行研究,結果顯示發(fā)病和環(huán)境因素密切相關,且發(fā)現了主效抗性基因。目前水稻品種的選擇,多采用新型育種技術,并對稻種進行抗病篩選,雖然取得明顯進展,但依然沒有發(fā)現高抗紋枯病的品種。國內學者針對190個水稻品種進行鑒定,結果顯示抗病品種僅有6個,占比3.16%;免疫品種為0個。而且,水稻的品種不同,對紋枯病的抗病性也不同,其中雜交水稻的抗病性高于普通水稻,秈稻的抗病性要高于粳稻,晚粳稻的抗病性要高于中粳稻。
2.2 栽培管理不科學
水稻在生長期間,田間管理是一個關鍵因素,直接影響水稻的成活率。農戶對水稻的栽培管理不科學,例如稻苗插秧密度大,氮肥用量過多,病菌在水稻植株之間傳染的間距縮小;長時間深水灌溉,田間濕度明顯增大,也為病菌的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有學者進行試驗研究,結果顯示水稻莖蘗數量、抽穗期葉面積指數、葉綠素含量等,均會影響紋枯病的發(fā)生。此外,氮磷鉀等肥料的使用,也和紋枯病發(fā)生率有關。其中,適量使用氮肥,有利于病情擴展;適量使用磷肥和鉀肥,則會抑制病情擴展。
2.3 外界溫濕度影響
水稻紋枯病喜好高溫、高濕環(huán)境,當外界氣溫在28℃-32℃,相對濕度在90%以上,有利于紋枯病快速蔓延;當外界氣溫在20℃以內,相對濕度在85%以下,紋枯病會停止蔓延或延緩病情。有學者研究稱:日照時間越短,平均氣溫越高,且田間相對濕度高,水稻紋枯病的發(fā)病時間會提前,且病情更加嚴重。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8-9月份的降雨量增多,且氣溫增高,因此是紋枯病的高發(fā)時期。此時如果沒有及時防治,紋枯病會大面積蔓延,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3 水稻紋枯病的綜合防控對策
3.1 選擇抗病品種
選擇抗病品種,能從根源上防止紋枯病出現。目前育種工作取得的成果,以中優(yōu)早81號、武育粳3號、沈農43號、華粳3號等為代表,具有良好的抗病能力。但是,紋枯病是由多個基因控制的,發(fā)病會受到外界環(huán)境和氣候的影響,因此傳統(tǒng)的育種技術,難以在抗病新品種上獲得新突破。隨著生物技術的發(fā)展,分子生物學為水稻育種提供了新途徑。國外學者利用感病品種作為原材料,使用體細胞原生質體培養(yǎng)抗性突變體,結果顯示得到了變異系列。此外,蛋白基因克隆后,將其轉化到水稻中,也能培育出新的抗病品種。不過,轉基因水稻的安全性,目前仍存在爭議,需要今后進一步檢驗分析。
3.2 科學栽培管理
水稻在生長期間,應采取科學的栽培管理措施,具體總結如下:①打撈田間的菌核,從源頭降低病菌含量。②控制好種植密度,適當稀植可以提高植株的通透性,并且降低田間濕度,既能防止紋枯病發(fā)生,又能防止稻苗倒伏。③灌水時,遵循前淺、中干、后濕潤的原則,分蘗期要擱田,避免無效分蘗;孕穗期不能漫灌,土壤要干濕交替。④施肥時,要求基肥用足,減少氮肥的用量,適當施加磷肥和鉀肥,促使稻苗健壯。⑤用藥時,在分蘗盛期,每畝使用40ml己唑醇+30ml葉面肥,兌水20-30kg后噴灑;在分蘗末期,每畝使用55ml己唑醇+30ml葉面肥,兌水30-40kg后噴灑。
3.3 使用化學藥劑
考慮到目前缺少高抗紋枯病的水稻品種,使用化學藥劑依然是有效的防治措施。結合實踐,化學藥劑的使用,要選擇藥效強、持續(xù)時間長、毒性殘留低的藥劑。一般來說,紋枯病主要在3個時間段發(fā)生:一是水稻分蘗期,紋枯病剛剛出現,此時應該減少水稻的發(fā)病株數,避免病情擴散;二是水稻拔節(jié)期,紋枯病迅速盛行,此時應加強防控力度,降低后期治理工作的難度;三是水稻孕穗期,紋枯病垂直發(fā)展,此時應重點保護水稻的上部組織和功能。目前市場上使用的化學藥劑,主要有己唑醇、戊唑醇、井岡·蠟芽菌等,這些藥物均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藥劑防治紋枯病時,應該定期更換使用不同的藥劑,防止長期使用一種藥劑,紋枯病菌會產生抗性,繼而削弱防治效果。
3.4 推行生物防治
化肥和藥劑的大量使用,在防治紋枯病的同時,也可能帶來環(huán)境污染,例如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等。因此,為了響應國家節(jié)能環(huán)保的發(fā)展需求,應推行生物防治技術,例如使用生物藥劑,或者在稻田間養(yǎng)鴨。有學者研究顯示,在水稻的分蘗期、孕穗期,相比于單純種植水稻的區(qū)域,田間養(yǎng)鴨區(qū)域的發(fā)病率分別降低3.9%、9.1%。此外,在水稻分蘗期使用井岡霉素,劑量控制在1050g/hm2;在水稻孕穗期使用申嗪霉素,劑量控制在750g/hm2,也能有效防治紋枯病,綜合防治效率達到88%。
4 結語
水稻紋枯病是一種常見的病害,會降低水稻的產量,影響種植效益。分析可知,該病害的發(fā)生原因,主要是水稻品種抗性差、栽培管理不科學、外界溫濕度影響。對此,應該選擇抗病品種,科學栽培管理,使用化學藥劑,推行生物防治,以此保證水稻健康生長。
[參考文獻]
[1] 孫標.水稻紋枯病生物防控研究[J].鄉(xiāng)村科技,2018(29).
[2] 王榮強,李春艷.水稻紋枯病連年流行原因分析及綜合防控對策[J].農業(yè)科技通訊,2019(04).
[3] 陳海霞,朱明芬,常曉麗.4種殺菌劑防治水稻紋枯病效果研究[J].上海農業(yè)學報,2019(02).
[4] 張如標,伏紅偉,潘勇,等.水稻紋枯病發(fā)病因素及綜合防治方法[J].安徽農學通報,2018(18).
[5] 張金花,劉曉梅,張強,等.九種藥劑對水稻紋枯病的田間防治效果評價[J].南方農業(yè),20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