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告狀行為是幼兒道德感發(fā)展的重要標志,3~6歲的幼兒正是告狀行為不斷發(fā)展的時期,幼兒的告狀行為也是幼兒向教師傳遞信息的重要渠道。大班幼兒的社會性及道德感發(fā)展水平已經顯著提高,告狀的動機也逐漸復雜。本文主要通過對大班幼兒的觀察,探索大班幼兒的各種告狀動機,并根據(jù)動機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大班幼兒;告狀行為動機;指導對策
幼兒告狀行為是指:“幼兒在幼兒園日常生活、學習、游戲過程中受到來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發(fā)現(xiàn)同伴的某種行為與幼兒園的集體規(guī)則、教師的某項要求不相符合時,向教師發(fā)起的一種互動行為,這種行為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為?!彪S著幼兒對規(guī)則要求的理解,他們在告狀時帶著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同時,幼兒的告狀內容大多是在與同伴的關系上。
一、 幼兒常見的告狀行為
在幼兒園實習過程中,根據(jù)我對兩個大班幼兒的觀察,發(fā)現(xiàn)幼兒的告狀動機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由于自己受到侵犯的告狀行為;看到他人受到侵犯的告狀行為;為避免懲罰的告狀行為;與同伴爭執(zhí)無果的告狀行為;因不符合規(guī)則的告狀行為;恐嚇同伴的告狀行為以及“看熱鬧”的告狀行為。
(一) 針對自己所受到侵犯的告狀行為
〔案例1〕在一次戶外活動中,果果和維尼兩人爭奪一樣東西,兩人誰都不肯放手,于是果果便出手攻擊了維尼,維尼就很快跑去給老師說:“果果剛打我”。這是班級中最常見的告狀,幼兒由于自己受到了同伴的侵犯向教師告狀,希望教師能夠援助并且對同伴的這種行為作出公正的判斷與評價,使自己免受侵犯。這是自身的安全或者利益受到侵犯時,旨在擺脫這種困境的告狀行為。
(二) 針對他人所受到侵犯的告狀
〔案例2〕游戲活動中,角色表演區(qū)孩子們玩得很開心,這時,樂樂似乎很高興,他不停亂跳亂跑,不小心撞到了他后面的糖糖。糖糖被撞疼了,傷心地哭了,而樂樂站在一旁表現(xiàn)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并不向糖糖道歉。小熊看見了,神情緊張地向老師發(fā)出“告狀”,“老師,不好了,糖糖被樂樂撞哭了!”當兩名幼兒發(fā)生沖突,或者一名幼兒受到了另一名幼兒的侵犯或者具有威脅的情景時,事件的主體并沒有向老師告狀,旁觀者向教師告狀,這種行為在大班很常見。這與幼兒社會性發(fā)展也密切相關,幼兒已經初步建立起了是非觀、正義感和同情心。他們看到有人違反規(guī)則或者老師的要求時,就會及時向老師檢舉,在他們的告狀行為中也反映了對規(guī)則和老師要求的一種維護。
(三) 為避免懲罰的告狀行為
〔案例3〕在一次午餐過程中,老師強調要保持桌面整潔不能挑食,但仍然有一些挑食的幼兒將不愛吃的食物放到桌上,老師在觀察時走到了米多和晴天這一組,這兩孩子平時都有挑食的習慣,米多見老師走過來,就給老師說晴天挑食,還把不吃的菜放在桌子上了,但其實她自己的碗旁邊也有一點,這么做是為了讓老師把注意力放在晴天的身上,從而去批評晴天,自己就能避免懲罰了。
(四) 不符合規(guī)則的告狀行為
〔案例4〕在一次美術活動中,教師給每個人桌上放一盒彩鉛筆并發(fā)放圖畫紙,老師要求畫畫期間不可以亂跑,用自己桌上的材料。老師講完要求后,幼兒都開始在老師提供的大框架下畫畫,當美術活動進行到一半時,個別的幼兒開始坐立不安,有的幼兒就拿著自己的畫跑到別的幼兒面前展示,還有幼兒跑到別的幼兒桌上去拿一些顏色的彩鉛使用,這就引起一些幼兒的注意,就會向老師告狀。這些幼兒的告狀行為是對老師要求的維護。這類型的告狀行為在幼兒中非常常見,這是幼兒道德感逐漸發(fā)展的原因。
二、 幼兒告狀行為的動機
在觀察的基礎上,選擇三種常見的幼兒告狀行為,這些都與他們的社會交往技能以及道德感的發(fā)展密切相關??偟膩碚f,幼兒的告狀行為也分為內因與外因。內因與幼兒的性格、氣質類型有關,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一些性格活潑開朗、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比那些性格內向、安靜的幼兒有更多的告狀行為,自我意志力強的孩子告狀行為較少。外部原因主要與家庭與幼兒園兩方面有關。首先,家庭里父母的教育方式與態(tài)度對孩子影響很大。一般放任型和過渡保護與溺愛型的孩子有更多的告狀行為,這些孩子往往意識不到自身的問題,在遇到侵犯或者威脅時,他們大多會第一時間向老師告狀去檢舉其他幼兒的錯誤或者不當行為,甚至有的時候當這些告狀者自己做錯事情,其他幼兒向老師告狀時,他們也會為自己找好理由與借口。在幼兒園老師盡力培養(yǎng)幼兒具有自己的是非觀與判斷,并且自己做錯事自己承擔后果,但有的家長卻不以為然,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正確的,造成兩方教育的不一致與不連貫性,而家庭教育的影響是終身而又深刻的。在幼兒園,教師面對幾十個幼兒,很難對每一位幼兒告狀背后的原因以及不同性格的幼兒有著不同的告狀性質去一一分析,教師在某些情況下疏忽了這些也有可能加劇幼兒的告狀行為。因此,教師應該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紀律和良好的同伴關系,告知幼兒在遇到問題時,自己先去解決,教師需要針對不同性格幼兒的不同告狀行為采取不同的措施。培養(yǎng)幼兒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減少幼兒的告狀行為。其次,在室內室外活中,也會因活動材料的不足引發(fā)幼兒的告狀行為,因此教師在創(chuàng)設物質環(huán)境時要盡量保證教育資源的充足,減少幼兒因資源缺乏而產生的沖突。另一方面,精神環(huán)境的構建也很重要,通過創(chuàng)設相互尊重、相處融洽、和諧友愛的幼兒園精神環(huán)境,建立幼兒與幼兒之間坦誠信任、團結分享的氛圍和情感,可以有效減少幼兒間沖突和爭執(zhí)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劉晶波,楊翠美.5~7歲幼兒告狀行為動機分析[J].幼兒教育,2007(18):34-38.
[2]楊翠美.4~7歲幼兒告狀行為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
[3]曾昵.大班幼兒告狀行為及其動機淺析[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0(10):36-39.
[4]鄭名,李春麗.4~5歲幼兒告狀行為的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05(01):38-39.
[5]韓曉.淺談幼兒的告狀行為[J].中國校外教育,2012(08):154.
作者簡介:
劉麗,陜西省西安市,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