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基于PETTLEP的表象干預對籃球運動員自我效能感影響的單被試研究

    2019-01-19 06:03:59范增華徐培
    山東體育科技 2019年6期
    關鍵詞:籃球運動員自我效能感

    范增華 徐培

    摘?要:采用多重基線水平的單被試平衡實驗設計,應用兩種傳統(tǒng)表象腳本和一種PETTLEP表象腳本共3種不同的表象程序?qū)?名籃球運動員的自我效能感進行表象干預。研究采用《動作表象問卷-修訂本》《運動表象問卷》和《運動自我效能感量表》3個問卷為測量工具,輔以表象干預日記為監(jiān)督、指導干預手段,干預結(jié)束后發(fā)放《實踐評估問卷》以進行社會效度的評價。研究結(jié)果表明:1)其中3名被試的自我效能感都得到顯著提升,說明PETTLEP表象模式和傳統(tǒng)表象程序都可以提高被試運動員的自我效能感,同時也顯示了表象腳本個性化訓練的顯著干預效果;2)相較于傳統(tǒng)的表象程序,PETTLEP表象干預可以更好地提高被試運動員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可以最大程度地接近實際運動情境,使被試運動員產(chǎn)生多感官體驗和與運動相關的情緒體驗,由此驗證了PETTLEP表象模式的功能等價效用;3)被試運動員在整個干預階段都啟用了表象的動機動能,尤其是表象的具體動機功能和表象的一般動機喚醒功能,較表象其他的功能類型,表象的動機功能在表象干預提高自我效能感方面發(fā)揮著更好的作用,顯示了在進行表象訓練中將表象的功能類型與預期目標做相匹配的干預效果;4)4名被試、2名教練員的實踐評估結(jié)果顯示了被試運動員的運動表現(xiàn)水平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說明PETTLEP和傳統(tǒng)的表象程序皆可提高運動表現(xiàn)。

    關鍵詞:表象訓練;PETTLEP表象模式;單被試實驗設計;籃球運動員;自我效能感

    中圖分類號:G80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9840(2019)06-0042-08

    Effect of PETTLEP imagery intervention on the self-efficacy of basketball players:A single-case experimental design study

    FAN Zeng-hua1,XU Pei2

    (1. Hubei Research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Wuhan 430205, Hubei;2.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Wuhan 430075, Hubei,China)

    Abstract:The current study adopted the multiple-baseline single-case design to examine the different script imagery intervention effect of the sport self-efficacy for the 4 basketball players. The measures in this research include the Movement Imagery Questionnaire-Revised(MIQ-R), the Sport Imagery Questionnaire(SIQ), the Sport Self-efficacy Scale and imagery diary. After the end of formal intervention, the Practice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was fulfilled by the four athletes and their two coaches,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social validit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that: 1)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raining self-efficacy, competition self-efficacy and sport self-efficacy among three subjects. It showed that the PETTLEP imagery training promoted the improvement of self-efficacy level of athletes, and also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dividuality of the imagery script; 2)PETTLEP imagery training improved the self-efficacy of the three subjects, which was better than the other two kinds of imagery training. PETTLEP imagery script made athletes produced a multiple-sensory and a sports-related emotional experience to promote self-efficacy. Therefore, the function equivalence of PETTLEP program was verified; 3) Subjects in the whole stage of intervention relatively frequently applied the motivation function of imagery, especially the Motivational Specific (MS) and the Motivational General-Arousal (MG-A). The application of motivational imagery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improving athletes' self-efficacy. It also showed the effect of matching the function type with the expected target in the imagery training; 4)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e four subjects and the two coaches showed that the performance level of the three subjects was improved on different degree. Both PETTLEP and traditional imagery programs can improve athletic performance.

    Key words:imagery training; PETTLEP intervention program; single-case design; basketball player;self-efficacy

    表象可以被定義為是在頭腦中運用所有感知覺來創(chuàng)造或再造體驗的過程。表象是以記憶為基礎,個體通過在頭腦中再現(xiàn)外部活動而達到內(nèi)部體驗。研究表明當個體在進行較為形象的表象時,大腦的反應與真實刺激下的反應相似,這也就是表象應用能產(chǎn)生巨大成效的原因。表象訓練被認為是運動心理干預的基礎,它通過多種感官創(chuàng)造或再造運動技能或運動情境來促進運動技能的學習表現(xiàn),提高自我效能感[1]。因此運動員會在非訓練或非競賽的時段通過表象來練習動作技術、策略和心理技能[2]。表象訓練作為最基礎的心理訓練技術被廣泛應用于體育領域,且在提高運動表現(xiàn)方面發(fā)揮著顯著的成效。但相對于表象訓練改善情緒、激發(fā)動機和保持心理韌性方面的研究較少?,F(xiàn)如今,競技體育不僅僅是在力量、技術和戰(zhàn)術方面的較量,心理素質(zhì)的好壞往往起著至關重要的決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對于青年運動員來說,比賽經(jīng)驗不足,技戰(zhàn)術水平不成熟,由此帶來的低自我效能感嚴重影響到運動表現(xiàn)的發(fā)揮。為了體育健兒能在賽場上發(fā)揮出色的表現(xiàn),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工作者、教練員和運動員開始把注意力集中于提高心理素質(zhì)方面。國外研究學者開始將表象干預應用到提高運動員自我效能的訓練中,而國內(nèi)的學者在這一方面還有所欠缺。在表象腳本的選擇上,國內(nèi)大部分運動心理學工作者和教練員對運動員進行心理訓練時,采用的都是傳統(tǒng)的表象訓練程序。國外研究者開始應用PETTLEP表象模式訓練程序[3],Holmes和Collins基于功能等價原理發(fā)展出的PETTLEP表象模式即包含身體成分P(physical)、環(huán)境成分E(environment)、任務成分T(task)、時間成分T(timing)、學習成分L(learning)、情緒成分E(emotion)和視角成分P(perspective)7個元素的表象訓練模式,相較于一般的表象腳本包含更多的刺激元素,在運動訓練實踐領域中能取得更佳的效果[4-5]。PETTLEP表象程序在國外研究中逐漸得到應用,國內(nèi)的研究較少涉及到這一表象程序?;诖?,本研究嘗試將PETTLEP表象訓練程序應用于干預當中,探索對籃球運動員自我效能感的影響。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4名省隊籃球運動員。被試Z,球齡6年,主力隊員,擔任大前鋒和小前鋒;被試M,球齡4年,非主力隊員,擔任大前鋒;被試Y,球齡10年,主力隊員,擔任小前鋒;被試L,球齡8年,非主力隊員,擔任后衛(wèi)。

    1.2?實驗設計

    本研究采用多基線實驗設計,基線數(shù)據(jù)個數(shù)在4~7之間。White提出在單被試實驗中,為了獲得穩(wěn)定的基線,基線數(shù)據(jù)的個數(shù)必須保證大于或等于3[6]。多基線實驗設計的優(yōu)點是可以確保每個變化都能歸結(jié)為干預所產(chǎn)生的效果[7]。以平衡設計的方式,每次干預持續(xù)5~6周,每個被試在基線測量階段和干預階段的每周都進行自我效能感的測量,一共22次。平衡試驗設計除了減少實驗總數(shù)外,還可以消除實驗的順序效應,本次干預包含3種腳本,采用平衡試驗設計,可以消除腳本之間的交互作用。

    1.3?測量工具

    1.3.1?動作表象問卷-修訂本(MIQ-R)

    Hall和Martin等人1997年編制的《動作表象問卷-修訂本》[8],用以評估個體視覺表象和動覺表象的能力。該問卷分為2個分量表,每個子量表均有4個條目,共8個題目。這一量表要求被試用表象完成8個簡單的運動動作,并對自己完成這些心理任務的難易程度,在1(非常難看見/感覺)到7(非常容易看見/感覺)的7級李克特量表上進行評分。動覺和視覺表象分量表的克隆巴赫ɑ系數(shù)分別為0.75和0.83,均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兩個分量表的相關系數(shù)為.31,表明視覺和動覺表象能力相關,應該分別進行評估。將動覺表象等級量表及視覺表象等級量表的各條目得分分別總和后求其平均分數(shù)S,S1=(n1+n3+n5+n7)/4?S2=(n2+n4+n6+n8)/4。其中,S1和S2分別為動覺表象和視覺表象得分,ni分別為第i題的分數(shù),其平均得分S均在5及5分以上者繼續(xù)后續(xù)實驗。

    1.3.2?運動表象問卷(SIQ)

    Hall等人1998年編制的運動表象問卷,用以測量運動員的表象使用情況[9]。該量表共5個維度,“具體動機表象”分量表(MS)、“一般動機喚醒表象”分量表(MG-A)“一般動機控制表象”分量表(MG-M)、“具體認知表象”分量表(CS)和“一般認知表象”分量表(CG)。每個維度6個條目,共30個條目,采用7級李克特量表計分,每個分量表的所有項目所得分相加,就是該分量表的所得分數(shù),分值在6~42之間。分值越高,說明使用某種類型表象的頻率越高;反之,則越低。該量表的克隆巴赫ɑ系數(shù)分別為:MS=.88;MG-A=.70;MG-M=.83;CS=.85;CG=.75。效度檢驗表明各維度之間相關系數(shù)在-0.45~0.32之間,因此該量表可以作為心理技能和運動表現(xiàn)之間關系的研究工具。

    1.3.3?運動自我效能感量表

    魏萍等人編制的運動自我效能感量表[10],包含訓練自我效能感和比賽自我效能感兩個分量表,共15個題項。采用5級李克特評分,總分數(shù)越高表明運動員的自我效能感越高。探索性因素分析結(jié)果顯示,本量表中X2 /df< 3,NFI> 08,RFI> 08,IFI> 09,TLI> 09,CFI> 09,RMSEA< 005,表明本量表的因素模型擬合程度比較好,具有良好的結(jié)構(gòu)效度??偭勘砜寺“秃咋料禂?shù)為0853,比賽效能分量表的α系數(shù)為0830,訓練效能分量表的α系數(shù)為0731。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

    1.3.4?表象干預日記

    要求被試記錄完成每次表象訓練的日期、時長頻率、表象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日常情緒狀態(tài)和對表象干預的心得想法等。

    1.3.5?實踐評估問卷

    為使干預效果得到進一步評價,檢驗社會效度,本研究請4名被試和2位教練員填寫了實踐評估問卷。該問卷包含4個問題主要涉及運動員的日常訓練狀態(tài)、比賽狀態(tài)、自信心水平的自評和他評以及教練員。運動員對整個心理訓練的安排、形式、具體內(nèi)容及定時評定等方面可接受的程度如何。《實踐評估問卷》采用李克特五點等級評分方法。

    1.4?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

    1.4.1?視覺化檢驗

    視覺化檢驗是處理單被試實驗數(shù)據(jù)經(jīng)常使用的方法,通過圖表直接展現(xiàn)干預隨著時間推移改善的行為變化。主要是在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證實干預介入和個體社會期許行為之間是否存在函數(shù)關系,二是解釋行為的變化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干預引起的[11]。

    1.4.2?效果量分析

    效果量分析是反映因變量是否隨自變量變化而變化的一種統(tǒng)計計算方式。對效果量的解釋不涉及統(tǒng)計學上是否具有顯著性,而是在臨床上判斷干預是否有效。

    NAP(nonoverlap of all paires),不是計算均值或中值來得出結(jié)果,而是依賴于對數(shù)據(jù)點的多重復雜分析,僅僅通過計算均值或者中值很難得到較為準確的結(jié)論[14]。因此在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分析中采用NAP進行效果量的分析。計算公式即為NAP=(Pos+0.5×Ties)/Pairs[15]。此時獲得的是NAP的原始值,經(jīng)過公式NAP0.00-1.00=1-NAP0.50-1.00/0.5,轉(zhuǎn)換為NAP的標準值。當NAP的標準值取值范圍在0.00和0.31之間時,說明干預效果微弱;當取值范圍在0.32和0.84之間時,說明干預效果中等;當取值范圍在0.85和1.00時,干預效果顯著[14]。

    1.5?干預程序

    每周進行3至4次表象訓練干預,每次持續(xù)20分鐘左右。4名被試在實驗干預初期單獨接受指導進行表象訓練,后期由4名被試運動員自己完成表象訓練,為了更好地監(jiān)督實驗干預,會要求被試記錄表象訓練日記。每周進行一次的集體會談,討論各自在表象訓練中遇到的問題并給予適當?shù)闹笇А?/p>

    1)干預之前,告知2名教練員和4名被試運動員實驗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2)實驗前通過表象動作問卷測量被試的表象能力,4名被試動覺表象和視覺表象得分均在6分以上。

    3)為了得到穩(wěn)定的基線,自我效能感采用問卷進行測量,時間持續(xù)4到7周。

    4)采用平衡設計對4名運動員被試進行3種表象腳本的干預,時間共持續(xù)15至18周。

    5)表象干預過程中每周對4名被試的自我效能感進行測量。

    6)干預結(jié)束后一周內(nèi),分別向教練員、運動員發(fā)放實踐評估問卷,測量本研究的社會效度。

    具體表象干預步驟安排如表1所示。

    2?研究結(jié)果

    2.1?自我效能感

    2.1.1?表象訓練對被試Z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影響結(jié)果

    如圖1所示,被試Z基線階段自我效能感得分均值為46,3個干預階段的均值分別為50.8,59.2和60,均高于基線階段均值水平,由此可以看出,表象訓練對于被試Z的自我效能感水平的提高存在積極促進作用。

    從效果量分析來看,與基線階段相比,干預階段一的標準NAP=0.667,處于0.32與0.84之間,說明應用腳本二的表象訓練對于Z被試自我效能的提高存在中等促進作用。與干預階段一相比,干預階段二的標準NAP=0.889,說明腳本三比腳本二表象干預效果較好。與干預階段二相比,雖然干預階段三得分均值較高,但是從標準NAP值來看,腳本三的表象訓練在促進被試Z自我效能感方面比腳本一的表象干預有更好的效果??傮w而言,在提高被試Z自我效能感方面,腳本3表象訓練的效果量最大。

    2.1.2?表象訓練對被試M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影響結(jié)果

    如圖2所示,被試M的基線階段得分均值39.4,均低于3個干預階段的得分均值,說明了表象訓練干預可以提高被試M的自我效能感水平。

    與基線相比,干預階段一的標準NAP=0.467,在0.32和0.84范圍之內(nèi),說明腳本一的表象訓練干預對于提高被試M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有著中等的促進作用。與干預階段一相比,干預階段二的標準NAP=0.528高于干預階段一的標準NAP值,說明腳本二比腳本一在提高被試M自我效能感方面,有較好的作用。與干預階段二相比,干預階段三的標準NAP=0.90,說明腳本三的表象訓練的干預效果量高于腳本二的表象訓練的干預效果量。對于被試M來說,腳本三表象訓練對促進自我效能感水平方面作用最顯著,其次是腳本二表象訓練,腳本一表象訓練的促進作用最小。

    2.1.3?表象訓練對被試Y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影響結(jié)果

    如圖3所示,被試Y基線階段均值37.3,干預階段一均值38.5,干預階段二均值41.8,干預階段三均值45.6,3個干預階段的均值均大于基線階段的均值,由此說明,表象訓練可以提高被試Y的自我效能感水平。

    與基線階段相比,干預階段一的標準NAP=0.444,說明腳本二表象訓練干預對自我效能感水平的提高存在中等促進作用。與干預階段一相比,干預階段二的標準NAP值較大,說明腳本一的表象訓練干預比腳本二的表象訓練干預效果更好。與干預階段二相比,干預階段三的標準NAP值較大,說明了腳本三表象干預在提高自我效能感方面,比腳本一表象訓練效果更好。總而言之,腳本三表象訓練干預對于提高被試Y自我效能感水平的作用最大,其次是腳本一表象訓練,再次是腳本二表象訓練。

    2.1.4?表象訓練對被試L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影響結(jié)果

    如圖4所示,被試L基線均值為38.1,均小于3個干預階段的得分均值,說明表象訓練可以提高被試L的自我效能感水平。

    從效果量來看,與基線階段相比較,干預階段一的標準NAP為0.286,在0到0.31之間,說明腳本一表象訓練干預對于被試L的自我效能感水平的促進作用比較微弱。與干預階段一相比,干預階段二的標準NAP為負值,說明腳本一的表象訓練比腳本三表象訓練更能夠促進被試L自我效能感水平。與干預階段二相比,干預階段三的標準NAP=0.6,說明腳本二的表象訓練干預效果大于腳本三的表象干預效果。綜合來看,對于被試L來說,表象訓練的效果較小,在提高自我效能感方面,三個腳本相比,腳本三的表象訓練效果最差。

    在本研究中,表象訓練干預對4名被試的自我效能感水平都存在促進作用,3種腳本的表象訓練效果量大小不一??偟膩碚f,除了被試L,在其他3名被試的實驗結(jié)果分析中,都一致得出腳本三的表象訓練對自我效能感的促進作用最大。

    2.2?運動表象的應用水平

    運動表象問卷(SIQ)用以測量運動員的表象使用情況,共有5個分量表,分量表分值越高,說明使用某種類型表象的頻率越高;反之,則越低。如表2所示,被試Z“動機表象”分量表分數(shù)最高,說明在干預過程中使用表象一般動機控制功能類型頻率最高,其次是表象的具體動機功能?!熬唧w認知表象”分量表分數(shù)和“一般認知表象”分量表分數(shù)較低,也說明被試Z不常使用表象的認知功能。被試M“具體動機表象”分量表和“一般動機控制表象”分量表分數(shù)最高,說明在本次實驗干預過程中,被試M較多地應用表象的一般動機控制功能和動機的具體功能。被試Y“具體動機表象”分量表分數(shù)最高,其次是“一般動機控制表象”分量表分,“一般認知表象”分量表分最低,說明被試Y在干預過程中較多地應用表象的具體動機功能,表象的一般認知功能應用得最少。被試L的“具體認知表象”分量表分數(shù)最高,“具體動機表象”分量表分數(shù)最低,表明在表象訓練過程中較頻繁地應用了表象的具體認知功能。從運動表象問卷總分來看,被試Z總分數(shù)最高,其次是被試M和被試Y,被試L的總分最低。總而言之,在4名被試當中,除了被試L,其他3名被試在表象干預過程中,較為頻繁地使用了表象的動機動能,尤其是表象的具體動機功能和表象的一般動機控制功能,對于表象的認知功能使用較少。

    2.3?社會效度

    2.3.1?4名被試運動員的《實踐評估問卷》結(jié)果

    4名運動員對問卷對第 1 題(表象訓練改善日常訓練狀態(tài)的程度)均給出 4 分的回答,有力支持了表象干預能提高被試運動員訓練自我效能感的效果;第 2 題(表象訓練改善比賽訓練狀態(tài)的程度)依次給 4 分、4 分、3 分、3 分的回答,均表示比干預階段之前,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對第 3 題(表象訓練對自我效能感的改善程度)分別給出 4 分、4 分、4 分、3 分,直接支持了表象干預能幫助被試運動員提高自我效能感水平的效果;對第 4題(對表象訓練的內(nèi)容與方式的接受程度)分別給出 5分、5 分、4 分、4 分的回答,表明4名被試運動員對本干預具有較高的認可度和配合度。

    2.3.2?2名教練員的《實踐評估問卷》結(jié)果

    主教練和助理教練對問卷對第 1 題都給出 4 分,對干預能提高被試運動員改善日常訓練狀態(tài)效果給予了有力的支持;第 2 題分別給出 4分和 3分,對表象訓練改善比賽狀態(tài)給予了肯定;對第 3 題分別給出 3 分和4分,有力支持了表象訓練可以幫助提高被試運動員的自我效能感水平的效果;對第 4 題均給 5 分,說明本干預得到了教練員較高的認可和接納。

    3?分析與討論

    3.1?對表象干預效果的分析與討論

    運動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的運動能力信念,對自己能否利用所擁有的能力和技能去完成運動任務的信念,是個體對能否控制自己運動行為和運動成績的主觀判斷,影響著運動員從事運動項目的努力程度,面對困難任務的態(tài)度,以及從事長期運動生涯的堅持性。

    表象訓練提高了4名被試的自我效能感總水平。這與前人的研究結(jié)論一致,表明表象干預不僅可以促進運動表現(xiàn)[16-18],也可以提高運動員的自我效能感[19-20]。自我效能感不僅可以通過表象訓練來獲得提高,同樣也可以影響表象訓練。干預期間,4名被試報告在訓練之中會進行表象,如果取得了較好的訓練效果,會更想在以后的日常訓練中進行表象。Short 等人在探究自我效能感、表象應用和表象能力之間的關系時得出結(jié)論,自我效能感越高,表象應用越頻繁[21],強調(diào)了自我效能感的認知因素,也體現(xiàn)了表象訓練與自我效能感之間的良性循環(huán)。

    從效果量分析來看,表象訓練對被試Z、M和Y的運動自我效能感水平都存在中等或顯著的促進作用,但對于被試L運動自我效能感水平的促進作用較為微弱。通過運動自我效能感分數(shù)也會發(fā)現(xiàn)被試Z、M和Y的運動自我效能感水平高于被試L,并且在干預過程中,其他3名被試都比被試L更認為可以從干預中取得效果,參與意愿更為強烈。其他3名被試擔任前鋒運動員,腳本內(nèi)容與平時訓練和比賽的任務吻合度較高,被試L則擔任控球后衛(wèi),訓練內(nèi)容基本不涉及或較少涉及腳本內(nèi)容。因此,被試L表示可能不會在本次干預當中取得理想效果。Lee也認為不與實際運動情境相結(jié)合的表象腳本,不會有增強運動表現(xiàn)的促進作用[23],由此也說明被試L干預效果量不顯著的原因。此外,研究人員認為運動員對表象功能的認知在兩者之間起到了中介作用。不同運動員在應用同一種類型的表象時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24],這就意味著運動員對表象功能的認知觀念很重要,提示心理學工作者在設計表象干預腳本時需要根據(jù)運動項目特點,也相應包含運動員對表象功能的看法。

    3.2?傳統(tǒng)表象訓練與PETTLEP表象模式干預效果量的比較分析

    3種腳本的表象訓練效果量大小不一??偟膩碚f,除了被試L,在其他3名被試的實驗結(jié)果分析中,都一致得出PETTLEP表象模式訓練對自我效能感的促進作用最大。

    Macintyre等人曾指出,表象訓練是運動心理訓練領域的支柱[20],在提高運動表現(xiàn)、促進比賽發(fā)揮方面效果顯著。表象腳本從最初的簡單手寫,到后來借助音頻圖像,再到個性化多感覺的制定,歷經(jīng)了一個由簡到繁,功能越來越好的演變過程。但是對于表象內(nèi)容與運動表現(xiàn)準備執(zhí)行過程的相互作用重視不足。早在1982年,Carroll等人就指出訓練模式與表象腳本呈現(xiàn)的命題結(jié)構(gòu)之間的相互作用是至關重要的[25]。PETTLEP表象模式可以通過功能等價的7個元素來檢驗這一相互作用。

    本體感覺(physical)。多數(shù)的表象訓練在干預之前,都引導被試進行放松訓練,獲取一種平靜的狀態(tài)。在PETTLEP表象模式中,功能等價驅(qū)動表象行為,就需要使表象腳本中的本體感覺最接近于運動的準備和執(zhí)行狀態(tài)。事實上,Beisteiner等人提出[26],在運動表象中刺激與任務執(zhí)行相關的周邊感受器,并激活皮質(zhì)神經(jīng)元系統(tǒng),將增加中樞部位的運動準備和運動表象的心理生理一致性。因為創(chuàng)造一種利用更多共享大腦區(qū)域的運動表象有利于增強記憶痕跡,所以被試應該積極參與到表象體驗當中。本研究中,被試能感受的到身體出汗,被沾濕的頭發(fā)貼在額頭,手掌接球投籃的感覺,身體對抗的碰撞,跑動時帶動的氣流的感覺。表明腳本內(nèi)容能較好地喚醒運動狀態(tài)并進行運動表現(xiàn),被試還表示能真地“做出”各個動作。

    環(huán)境元素(environmental)、任務(task)。Evans在賽季中對優(yōu)秀橄欖球運動員進行表象干預時,強調(diào)了根據(jù)不同干預目標和不同運動員的特點制訂的個性化的表象干預腳本的重要性[22],強調(diào)了表象腳本的個性化對于獲取清晰形象表象內(nèi)容的重要性[27]。因此,表象腳本內(nèi)容需要鼓勵被試運動員進行充分的、多感官的參與來實現(xiàn)干預程序的個性化。陌生新奇的訓練、比賽環(huán)境對運動員來說可能并不能達到一種有效的心理練習。在本次實驗干預的環(huán)境因素中,每名被試均自由選取最熟悉的情境,通過個人的運動錄像錄音的表現(xiàn),為其提供多感官的環(huán)境線索,以增加表象過程中刺激方案的有效性,獲得正確的運動表現(xiàn)。表象訓練對被試L的干預效果不佳,有可能是因為被試L目前的位置是后衛(wèi),腳本的情境是關鍵球的投籃,這在被試L的訓練比賽中都是很少經(jīng)歷的情境。其他3名被試在隊里的位置是大前鋒或者小前鋒,日常訓練的內(nèi)容和比賽中的任務都涉及到腳本中的內(nèi)容,所以腳本的效果量較大。被試都表示在進行PETTLEP表象模式訓練時能有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

    時間(timing)。根據(jù)心理神經(jīng)肌肉理論的功能等價理念,如果運動準備和執(zhí)行狀態(tài)與運動表象能夠激發(fā)相似的大腦神經(jīng)活動,那么兩者的時間特征也應該是一致的。因為這兩種類型的活動都具有“根據(jù)某種記憶形式重構(gòu)或生成一個臨時擴展事件”的需求[28]。Vogt表明,運動節(jié)奏和相對時間的一致性在生理和心理練習條件下是相似的,運動表現(xiàn)、觀察行為和表象訓練這些序列模式都包含一個共同的過程。3名被試都表示表象速度和實際投籃表現(xiàn)速度一致。表象具體動作時可以按照實際步調(diào)進行,會充分體現(xiàn)功能等價這一理念。

    學習(learning)。由于表象和相關反應將隨著學習的發(fā)生而產(chǎn)生變化,因此表象腳本的內(nèi)容必須做相應的調(diào)整以適應這種學習進程并保持功能對等。在本次干預中,每周都會定期與教練員和運動員進行會談,了解項目學習進程,并對每階段的表象腳本根據(jù)被試的學習進度做調(diào)整,被試也會根據(jù)自己不同的學習進度來進行表象訓練。

    情緒(emotional)。情感最近被稱為運動表現(xiàn)中的“缺失的環(huán)節(jié)”,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心理訓練的核心是情感”。同樣的,Moritz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高運動自信的滑雪運動員使用了更多的掌握和喚醒表象,暗示情緒是一個重要的表象調(diào)解因素[29]。Lang認為,如果要增強記憶痕跡,就必須考慮運動員的反應,以及對腳本內(nèi)容的理解[30]。PETTLEP表象模式整合其他元素后,產(chǎn)生的情緒的影響是巨大的,隨后產(chǎn)生一些列的與腳本內(nèi)容高度一致的行為表現(xiàn),進而取得良好的干預效果。把整個比賽情境表象具體又形象時,被試在情緒方面很容易能體會到比賽初期的緊張感、投籃時的暢快感以及投中以后的興奮自豪等積極的情緒體驗。

    視角(perspective)。運動員的表象內(nèi)容也涉及到表象視角,包括內(nèi)部表象和外部表象。內(nèi)部表象是指運動員自身能體驗到表象的動作,強調(diào)身體內(nèi)部感受性。外部表象是指能看到自己正在完成技術動作,像是在觀看錄像帶,強調(diào)的是視覺表象。運動表象是由內(nèi)部視角(主要是動覺,其次是任務特定知覺包括視覺和嗅覺)進行的,在表象過程中會產(chǎn)生更大的生理反應,會導致更有效的干預結(jié)果。前期研究者認為優(yōu)秀運動員偏愛內(nèi)部視角,有研究者也認為表象視角會根據(jù)任務的不同而不同,表象的外部視角對于學習掌握封閉技能有較好作用,表象的內(nèi)部視角對于學習掌握開放技能效果更好[31]。在整個表象干預期間,4名被試均報告應用的是內(nèi)部視角,本研究中籃球運動項目屬于開放技能項目,因此與以往研究結(jié)果一致。

    PETTLEP表象模式并非存在固有模式,是需要和預期的干預目標相擬合來設定不同的情境和腳本內(nèi)容[32],可以用于技能學習,壓力管理,表現(xiàn)預覽和回顧,提高自信心和損傷恢復。本研究的干預內(nèi)容是青年運動員的自我效能感,因此PETTLEP表象腳本中包含有激烈的競賽背景來激發(fā)喚醒被試神經(jīng)生理狀態(tài),產(chǎn)生與自信心相關的情緒體驗。

    3.3?對表象功能類型啟用情況的分析與討論

    依據(jù)表象的內(nèi)容,分為具體認知功能的表象(CS),用以學習掌握技術動作并能出色完成運動表現(xiàn);一般認知功能的表象(CG),主要涉及到表象策略和動作技術;具體動機功能的表象(MS),表象具體的目標以及目標導向的行為;表象的一般動機功能分為控制和喚醒兩個維度:一般動機控制功能的表象(MG-M),是對挑戰(zhàn)情境的有效應對和掌控,比如,集中注意力保持自信的比賽狀態(tài);一般動機喚醒功能的表象(MG-A),與放松、壓力、喚醒度和焦慮情緒相聯(lián)系。

    干預結(jié)束后,通過分析4名被試運動表象問卷的5個維度分和總分,發(fā)現(xiàn)被試Z總分數(shù)最高,其次是被試M和被試Y,被試L的總分最低,這與表象干預的效果一致,說明量表總分可以作為監(jiān)測表象干預效果的一種參考指標??偠灾?,在4名被試當中,除了被試L,其他3名被試在表象干預過程中,較為頻繁地啟用了表象的動機動能,尤其是表象的具體動機功能和表象的一般動機控制功能,對于表象的認知功能啟用較少。Martin等人也認為認知功能的表象相較于提高自我效能感,更能促進運動表現(xiàn)[33]。Munroechandler K發(fā)現(xiàn)一般動機控制功能的表象可以顯著預測青年足球優(yōu)秀運動員的自我效能感,表象的具體動機功能和表象的一般動機控制功能則可以顯著預測新手運動員的自我效能感[34]。Short S E在探究不同功能類型的表象對高爾夫運動員推桿表現(xiàn)和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差異時,發(fā)現(xiàn)了性別差異:具體認知功能的表象更能提高男性運動員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一般動機控制功能的表象在改善女性運動員自我效能感水平方面作用更顯著??赡芤驗槟行愿鼮槔硇?,傾向于基于事實,認知功能的表象主要可以促進運動表現(xiàn)進而改善男性運動員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而女性偏向于對情緒情感的體察,動機功能的表象通過訓練運動員調(diào)整喚醒水平,管理好焦慮情緒,從而促進自我效能感。Nordin S M 以75名飛鏢新手運動員為被試,并未發(fā)現(xiàn)具體認知功能的表象和一般動機控制功能的表象對自我效能感效果量的差異[35]。在技能習得的早期階段,新手可能主要使用表象的具體認知功能來幫助組織信息、學習的技能或策略,而表象一般動機控制功能(MG-M)用于優(yōu)秀運動員建立或保持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20]。本研究中的被試為省級女性運動員,這與前人的研究結(jié)果基本一致,說明了表象的動機功能的啟用對于提高運動員自我效能感具有積極作用,尤其是一般動機控制功能的表象。由此建議要想取得最佳的表象效果,就需要將表象功能類型與預期的目標做最佳匹配[32],并且要考慮實驗被試的競賽水平和性別等因素的差異性。

    4?結(jié)論

    本研究是應用Holmes和Collins基于神經(jīng)生理理論發(fā)展出的PETTLEP表象模式,探索對青年運動員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分析問卷結(jié)果和表象日記內(nèi)容之后,研究結(jié)果表明:

    4名被試中有3名被試的訓練自我效能感、比賽自我效能感和運動自我效能感總水平都得到顯著提升,其余1名被試自我效能感水平改善較為微弱,說明PETTLEP表象模式和傳統(tǒng)表象程序都可以提高被試運動員的自我效能感,同時也顯示了表象腳本個性化訓練的顯著干預效果。

    PETTLEP腳本的表象訓練對3名被試的運動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效果均好于傳統(tǒng)腳本和包含部分元素的PETTLEP腳本的表象訓練,在訓練自我效能感和比賽自我效能感水平上沒有明顯的優(yōu)勢。相較于傳統(tǒng)的表象程序,PETTLEP表象腳本納入了本體感覺(P)、環(huán)境(E)、時間(T)、任務(T)、學習(L)、情緒(E)和視角(P)多個元素,可以最大程度地接近實際運動情境,使被試運動員產(chǎn)生多感官體驗和與運動相關的情緒體驗,從而通過PETTLEP表象模式訓練間接增加成功體驗來提高自我效能感水平,由此驗證了PETTLEP表象模式的功能等價效用。

    3名被試在整個干預階段都較為頻繁地應用表象的動機動能,尤其是表象的具體動機功能和一般動機的控制功能,對于表象的認知功能啟用用較少。較表象其他的功能類型,表象的動機功能在表象干預提高運動員自我效能感方面發(fā)揮著更好的作用,顯示了在進行表象訓練中將表象的功能類型與預期目標做相匹配的干預效果。

    4名被試和2名教練員的實踐評估結(jié)果顯示了被試運動員的運動表現(xiàn)水平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說明PETTLEP和傳統(tǒng)的表象程序皆可提高運動表現(xiàn)。

    參考文獻:

    [1]Gregg M, Hall C, Mcgowan E,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agery ability and imagery use among athletes.[J].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2011, 23(2):129-141.

    [2]Marks D F. Imagery and consciousness: A theoretical review[J]. Philosophy, 1983.

    [3]Holmes P S, Collins D J. The PETTLEP approach to motor imagery: a functional equivalence model for sport psychologists.[J].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2001, 13(1):60-83.

    [4]Dave Smith, Caroline Wright, Amy Allsopp,et al.It's All in the Mind: PETTLEP-Based Imagery and Sports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2007, 19(1):80-92.

    [5]Anuar N, Cumming J, Williams S E. Effects of Applying the PETTLEP Model on Vividness and Ease of Imaging Movement[J].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2015(2).

    [6]Nourbakhsh M R, Ottenbacher K J.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ingle-subject data: a comparative examination[J]. Physical Therapy, 1994, 74(8):768-76.

    [7]Callow N, Hardy L, Hall C. The effects of a motivational general-mastery imagery intervention on the sport confidence of high-level badminton players[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 Sport, 2001, 72(4):389.

    [8]Hall C R, Martin K A. Measuring movement imagery abilities: A revision of the Movement Imagery Questionnaire[J]. Journal of Mental Imagery, 1997(21):143-154.

    [9]Hall C R, Mack D E, Paivio A,et al.Imagery use by athletes: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 Imagery Questionnai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998, 29(1):73-89.

    [10]魏萍,陳洪波,宋寶萍.運動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編制[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 2008, 25(4):128-130.

    [11]Lane J D, Gast D L. Visual analysis in single case experimental design studies: brief review and guidelines[J]. Neuro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2014, 24(3-4):445-463.

    [12]Kratochwill T R, Hitchcock J, Horner R H,et al.Single-Case Design Technical Documentation[J]. 2010.

    [13]Brossart D F, Parker R I, Olson E A,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ual analysis and five statistical analyses in a simple AB single-case research design[J]. Behavior Modification, 2006, 30(5):531.

    [14]Parker R I, Vannest K. An improved effect size for single-case research: Nonoverlap of all pairs[J].Behavior Therapy, 2009, 40(4):357.

    [15]Parker R I, Vannest K J, Davis J L. Effect Size in Single-Case Research: A Review of Nine Nonoverlap Techniques[J]. Behavior Modification, 2011, 35(4):303-322.

    [16]李維仁, 吳?瑛, 胡賢豪. 重劍運動員距離感表象訓練的實驗研究[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3(1):122-125.

    [17]王德新, 吳?瑛, 樊慶敏. 拳擊運動員進攻技術動作的表象訓練研究[J].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6):851-854.

    [18]喻?聰. 表象訓練對高校男子籃球運動員進攻戰(zhàn)術意識形成的實驗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 2012.

    [19]Jenny O, Krista J. Munroe-Chandler, Craig R. Hall, et al. Using Motivational General-Mastery Imagery to Improve the Self-efficacy of Youth Squash Players[J].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2014, 26(1):66-81.

    [20]Slimani M, Chamari K, Boudhiba D,et al.Mediator and moderator variables of imagery use-motor learning and sport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s: a narrative review[J]. Sport Sciences for Health, 2016, 12(1):1-9.

    [21]Short S E, Feltz A T D L. Imagery use in sport: mediational effects for efficacy[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05, 23(9):951.

    [22]Evans L, Jones L, Mullen R. An imagery intervention during the competitive season with an elite rugby union player[J]. Sport Psychologist, 2004, 18(3):252-271.

    [23]Lee C. Psyching up for a muscular endurance task: Effects of the content of the image on performance and mood state[J].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1990, 12(1):66-73.

    [24]Short S E, Short M W. Differences between high- and low-confident football players on imagery functions: a consideration of the athletes' perceptions[J].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2005,17(3):197-208.

    [25]Carroll D, Marzillier J S, Merian S. Psychophysiological Changes Accompanying Different Types of Arousing and Relaxing Imagery[J]. Psychophysiology, 1982, 19(1):75-82.

    [26]Beisteiner R,Hllinger P,Lindinger G,et al.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movements.Brain potentials associated with imagination of hand movements[J].Electroencephalography &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evoked Potentials, 1995,96(2):183-193.

    [27]Christine Wilson,Dave Smith,Adrian Burden,et al.Participant-generated imagery scripts produce greater EMG activity and imagery ability[J].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2010,10(6):417-425.

    [28]Vogt S.On relations between perceiving, imagining and performing in the learning of cyclical movement sequences[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5,86(2):191-216.

    [29]Moritz S E, Hall C R, Martin K A,et al.What are confident athletes imaging? An examination of image content[J].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1996,10(2):171-179.

    [30]Lang P J. A bio-informational theory of emotional imagery.[J]. Psychophysiology, 1979, 16(6):495-512.

    [31]Munroe K J, Giacobbi P R J, Hall C,et al.The four Ws of imagery use: where, when, why, and what[J]. Sport Psychologist, 2000, 14(2):119-137.

    [32]Wakefield C, Smith D. 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 a single-case design study of PETTLEP imagery frequency[J]. Sport Psychologist, 2011, 25(3):305-320.

    [33]Martin K A, Moritz S E, Hall C R. Imagery use in sport: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applied model[J].Sport Psychologist, 1999, 13(3):245-268.

    [34]Munroechandler K, Hall C, Fishburne G. Playing with confide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agery use and self-confidence and self-efficacy in youth soccer players[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06, 24(14):1539-1546.

    [35]Nordin S M, Cumming J. More than Meets theEye: Investigating Imagery Type, Direction, and Outcome[J]. Sport Psychologist, 2005, 19(1):1-17.

    猜你喜歡
    籃球運動員自我效能感
    新疆高校籃球運動員培養(yǎng)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研究
    體育時空(2016年11期)2017-01-06 19:31:32
    籃球運動員核心力量訓練方法的實踐探討
    體育時空(2016年11期)2017-01-06 19:09:53
    淺談青少年籃球運動員如何加強籃球意識的培養(yǎng)
    青春歲月(2016年21期)2016-12-20 20:18:07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論下的高職英語自主學習策略
    考試周刊(2016年21期)2016-12-16 10:41:44
    自我效能感對高校大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影響
    高校教師歸因方式、自我效能感與工作績效的關系研究
    淺析高職英語自主學習中自我效能感的培養(yǎng)
    籃球運動員體能訓練指導系統(tǒng)的研究與實現(xiàn)
    淺析青少年籃球運動員的體能訓練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10:23
    提升CUBA球員團隊意識的幾點思考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03:11
    宁安市| 珲春市| 潼关县| 天祝| 敦煌市| 绿春县| 巢湖市| 隆化县| 孝感市| 衡山县| 醴陵市| 丽水市| 克拉玛依市| 张家港市| 正阳县| 禄劝| 扶余县| 庐江县| 无为县| 仁布县| 沈阳市| SHOW| 瓮安县| 南部县| 林周县| 陕西省| 密云县| 汾西县| 玛曲县| 库车县| 乡宁县| 西宁市| 怀远县| 军事| 东阿县| 邵阳县| 加查县| 凉城县| 弥勒县| 越西县| 宁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