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文
【摘要】《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fā)展?!被诖?,本文以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為例,探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德育教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形式,蘊含著中國人民熱愛祖國、團結同胞、珍視友情、孝敬父母等高尚品德。因此,本文立足于小學語文教學實際情況,探討如何挖掘和利用古詩詞中的德育教育元素,發(fā)揮古詩詞的德育教育功能,使學生通過古詩詞學習,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確的價值觀念。
一、以作者生平簡介為切入點,滲透德育教育
介紹作者的個人經(jīng)歷、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的內容,體會古詩詞的情感,是古詩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把握介紹作者生平的機會,用作者的英雄事跡和家國情懷影響和感染學生,實現(xiàn)情感教育的滲透。
例如在學習《贈劉景文》時,教師可以在作者簡介環(huán)節(jié),通過以下途徑,滲透德育教育:首先,教師可以解釋蘇軾的名字,讓學生知道,“軾”的本義是“車扶手”,引申義是“在默默無聞中扶危救困,幫助他人”。蘇軾的名字體現(xiàn)了他務實、豁達、善良的品質。其次,教師可以向學生簡要介紹蘇軾一生求學、為官、被貶、復職等主要經(jīng)歷,讓學生體會蘇軾求學時刻苦奮進、為官時剛正廉潔、作學問時潛心鉆研的高尚品德。最后,教師還可以給學生講述蘇軾年少時輕狂自滿,寫下了“識遍天下字 讀盡人間書”的對聯(lián),后來他在長輩的教育和啟發(fā)下,明白了“學無止境”的道理,把對聯(lián)改成“發(fā)憤識遍天下字 立志讀盡人間書”的故事,讓學生明白求學路上要謙虛內斂、戒驕戒躁的道理。
總之,在作者生平簡介環(huán)節(jié),教師應該改變傳統(tǒng)課堂“照本宣科”的“套路”,對于簡介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優(yōu)化,使其更具趣味性、教育性與啟發(fā)性,為德育教育的滲透提供契機。
二、以創(chuàng)作背景介紹為切入點,滲透德育教育
文學作品通常不僅是作者內心世界的寫照,也是社會現(xiàn)實的縮影。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需要為學生介紹創(chuàng)作背景,使學生了解古詩詞背后更加悠遠的意境和深刻的內涵。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滲透德育教育,使學生受到感染與熏陶。
例如《石灰吟》,作者于謙是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是一個剛正廉明,深受愛戴的清官。這首詩是他兒時所作。有一天,他路過一座石灰窯,看到師傅在煅燒石灰,引發(fā)了他的感慨,于是作了這首流傳至今的《石灰吟》,表明自己不管經(jīng)歷哪些艱難困苦必然不改初心,潔身自好的意志。教師在介紹寫作背景時,可以著重強調于謙在創(chuàng)作古詩詞時的心情和初衷,讓學生深刻體會于謙小小年紀就樹立遠大人生理想和個人抱負,立志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的高尚品質。
教師通過對于創(chuàng)作背景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優(yōu)化設計,能夠巧妙地在古詩詞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念。
三、以詩詞內容講解為切入點,滲透德育教育
詩詞內容講解往往是小學語文古詩詞講解的“重頭戲”,是深受教師和學生重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這也是教師滲透德育教育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
例如在講解《清平樂 村居》時,教師可以逐字逐句讓學生理解古詩詞意思之后,帶領學生開展“詩畫”游戲,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對于古詩詞內容的理解,畫出詩中展現(xiàn)出來的畫面。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首古詩詞展現(xiàn)了村居生活的哪些場景?大家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這些場景時,心情如何?這反映了作者怎樣的生活現(xiàn)狀?事實上我們知道,這首詩是辛棄疾因為主張抗金而被貶隱居時的作品。這段時間他的政治抱負沒有得到實現(xiàn),應該是郁郁不得志的狀態(tài),為什么他還能描繪出如此閑適溫馨的田園生活?這體現(xiàn)了他的哪些品質?
在上述案例中,學生通過進行“詩畫”創(chuàng)作和思考課堂問題,不僅能夠加深自身對于古詩詞的理解,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還能夠使學生體會到作者善于自我調節(jié),主動適應社會,樂觀、豁達的個人品質。通過這種方式,教師不僅講解了古詩詞的表面含義,還對詩詞內容進行了深度挖掘,使學生受到作者的生活態(tài)度的感染,形成熱愛生活、珍惜生活的良好品質。
四、以詩詞對比鑒賞為切入點,滲透德育教育
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對于同一題材、同一作者、同一創(chuàng)作背景的作品進行對比,促使學生思維能力、理解能力、鑒賞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升。同時,教師可以以此為契機,實現(xiàn)德育教育的滲透。
例如在學習《贈汪倫》時,教師可以將其與李白的另外一篇作品《送孟浩然之廣陵》進行對比閱讀,并要求學生思考以下問題:這兩首詩是李白的作品,跟送別有關,那么在內容上有什么區(qū)別呢?在這兩首詩中,李白所表達出來的情感有什么區(qū)別?這說明李白是怎樣的一個人?學生通過思考和回答教師的問題,可以發(fā)現(xiàn)《贈汪倫》這首詩寫的是汪倫來給李白送行,而李白并沒有表現(xiàn)出太多的傷感,只是表達了對汪倫的感謝;《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寫的是李白給孟浩然送行,李白在這首詩里表現(xiàn)出了對孟浩然的不舍。這兩首詩體現(xiàn)了李白灑脫的人生態(tài)度和豁達的交友觀。同時,也體現(xiàn)了他對朋友真摯、誠懇的良好品質。
教師通過詩詞對比鑒賞,使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李白,也更加深刻地體會李白的人生態(tài)度和處事理念,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五、以詩詞自主閱讀為切入點,滲透德育教育
新課標指導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要求教師為學生打造“書香班級”,鼓勵學生開展自主閱讀。因此,除了課堂教學,教師也應該為學生推薦符合小學生閱讀能力和認知水平的古詩詞作品,在培養(yǎng)學生古詩詞理解和鑒賞能力的同時,滲透德育教育。
例如在學習《望洞庭》時,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劉禹錫的另一篇作品《烏衣巷》,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體會劉禹錫居安思危、憂國憂民的情懷,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自主閱讀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開拓眼界、積累知識,也能夠幫助學生凈化思想、陶冶情操。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閱讀優(yōu)秀的古詩詞作品,實現(xiàn)對學生德育教育的滲透。
六、結語
綜上所述,正如《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所說:“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fā)展?!币虼?,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職能,在鍛煉學生良好的語言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的道德素養(yǎng)?;诖?,本文以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為平臺,嘗試以作者生平簡介、創(chuàng)作背景介紹、詩詞內容講解、詩詞對比鑒賞和詩詞自主閱讀為切入點,挖掘和利用古詩詞中的德育教育元素,發(fā)揮古詩詞的德育教育功能,使學生通過古詩詞學習,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確的價值觀念。
參考文獻
[1]舒冬梅.淺淡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德育滲透與教育[J].教育理論研究(第九輯),2019(6).
[2]駱樹芳.中國古詩詞的德育功能研究——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必背篇目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12).
[3]竇靜怡.中國古詩詞的文化精神的德育功能探究[D].錦州:遼寧工業(yè)大學,2019(6).
[4]姚蕾.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古詩詞與政治課教學的有機融合[J].文教資料,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