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東?潘遠超?鄧剛?李耀卿
〔關鍵詞〕家庭雕塑技術;替身技術;情緒ABC理論;人際互動;換位思考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8)32-0044-06
【輔導對象】
高一年級學生
【教學內容】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利用薩提亞的家庭雕塑技術讓學生呈現現實家庭中沖突的人際狀態(tài)和家庭中理想的人際狀態(tài),并通過心理劇的替身技術和情緒ABC理論,讓學生學習換位思考理解對方和改變自己的想法兩種方法來改變自己,學習如何通過改變自己的非言語信息,調整家庭中的人際互動狀況,改善不良的家庭氛圍,重塑和諧的家庭關系。
(一)關于家庭關系
高中階段是個體從青春期走向成年期的過渡階段,是個體生命中非常重要的發(fā)展變化階段。高一階段的學生還處于青春期。與初中相比,他們的成人感更強,獨立性更強,自我分化的要求更高;同時,他們面臨著更大的父母期待和學習壓力,再加學習適應、人際適應帶來的問題與不適,這些都可能在家庭中導致矛盾和沖突。家庭是人們連續(xù)生活時間最長久的生活環(huán)境,家庭對人的心理發(fā)展和健康水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家庭生活的氣氛和生活秩序,對青少年的影響尤為重大。高一的學生雖然成人意識增強,但他們實際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也不可能脫離家庭、父母而獨立生存和生活。如果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不好,學生容易出現各種不良情緒和行為,甚至對生活失去信心。因此,和諧的家庭關系、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對處于青春期末期和高中適應期的高一學生非常重要。
(二)關于非言語信息
人際交流是交流雙方的語言或非語言的信息交流或感情交流,非言語信息是人際互動中非常重要的信息,有時候由于非言語信息表達有問題導致好話不好聽。甚至,當言語信息與非言語信息不一致的時候,人們更愿意相信非言語信息表達的意思。高一學生對于人際交往中的非言語信息是很敏感的,但是他們比較忽略自己的非言語信息的表達。特別是當青春期遇上更年期的時候,高中生更容易對父母的“嘮嘮叨叨、耳提面命、指手畫腳”等行為表現出“沉默以對、暴跳如雷或離家出走”等對抗反應。本課的教學任務就是通過對非言語信息的觀察、體驗和感悟,讓學生學會在家庭人際互動中調整自己不良的非言語信息,從而改善家庭關系。
【設計理念】
(一)設計原理
按照投射原理,運用薩提亞家庭治療中的家庭雕塑技術,由學生的身體體驗引發(fā)內在的深層感受而對其內心狀態(tài)或人際互動模式有覺察,并刺激雕塑設計者和觀察者的知覺系統(tǒng)而改變其認知。學生在小組里分角色扮演家庭成員,通過家庭成員之間的身體空間距離、身體姿態(tài)與面部表情等靜態(tài)地呈現家庭關系,學生通過空間距離、形象高低、動作姿勢與面部表情的呈現與改變來認識并調整雕塑中的家庭關系,表達角色的感受和想法,實際上是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投射”出來。
(二)理論技術
家庭雕塑是薩提亞的家庭治療中的一項技術,是通過扮演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特別是透過家庭成員之間的空間位置、身體姿態(tài)、表情動作等非言語的表達性技術來隱喻家庭成員的親近與疏離、依賴與獨立等關系,以此幫助個體檢查在家庭關系中自己的角色定位、家庭知覺、情感信念等,以擴展對自我與家庭動力的覺察,并產生改變的意愿和強調改變新的可能性。家庭雕塑的理念假設為:人們對復雜人際系統(tǒng)會以壓縮的、距離的隱喻形式以圖像的方式儲存在頭腦中。在家庭重塑的過程中,運用肢體雕刻的方法來呈現家庭角色的不同內心狀態(tài)或人際互動的方式,它能夠刺激個體的知覺系統(tǒng),并直接由身體的參與引發(fā)情感體驗和認知改變。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利用家庭雕塑的方式呈現家庭中的各種關系,讓學生體會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狀態(tài)、情感體驗,并產生改變自我的動力,增進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
(三)教學邏輯
整個教學以“重現家庭中的矛盾”“認識理想的家庭”“塑造可實現的家庭”為線索設計活動。據此進行了“呈現現實的問題雕塑—期望達到的理想雕塑—調整現實問題雕塑”三個階段的活動。
在這三個階段中調整現實問題雕塑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如何調整問題雕塑?我們通過三個環(huán)節(jié)來完成:(1)要調整就需要改變,在家庭最能改變的是我自己;(2)如何才能改變我自己?通過換位思考理解他人可以改變我自己;(3)如何才能改變我自己?通過改變我的想法來改變我自己(根據情緒ABC理論,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因此要引導學生調整自己的想法)。
在問題雕塑環(huán)節(jié),呈現了家庭關系問題的典型性,有助于降低學生的心理防御,增強學生面對今后學習生活的適應性。在雕塑改變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活動意識到非言語信息在家庭人際互動中的作用,認識到家庭問題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從而看到和調動自身的內在資源,塑造自己的行為,建設新的家庭關系。
【活動目標】
1.認知性目標
認識到自己是家庭關系的塑造者,自己是有能力的個體,可以通過理解他人、改變自己的想法來改變自己的非言語信息,從而影響家庭關系。
2.情感性目標
理解不同的身體姿態(tài)和表情會帶來不同的情緒感受。學會在家庭關系中積極調整自己的空間距離、身體姿勢與面部表情等非語言溝通技術,來獲得積極的家庭感受。
3.行為性目標
在家庭關系中能夠主動使用積極的非語言溝通技術來拉近與家人的心靈距離。
【活動重、難點】
1.創(chuàng)設安全的心理環(huán)境,讓學生坦誠表達自己。
2.引導學生學會通過人物的空間距離、動作姿勢與面部表情的呈現與改變來認識并調整家庭關系,獲得積極的家庭感受。
3. 學習改變自己的方法:理解他人、改變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布置教室,不要課桌,所有的椅子按小組分別擺成圈,6~8人/組;
2.空白的角色扮演的便利貼,準備雙面貼,方便佩戴卡片;
3.問題雕塑討論表;
4.準備多媒體設備、幻燈片。
【活動設計】
輔導的各環(huán)節(jié)、步驟和設計意圖,見表1。
【活動過程】
(一)開篇語
師:同學們,歡迎大家來到我們的心理課堂。希望大家在心理課堂上做到以下兩點。
對同學:真誠友善、認真觀察、仔細傾聽
對自己:大膽表現、積極思考、主動表達
師:同學們,今天我是你們的新老師,你們是我的新學生。老師第一次見面就給大家提要求,而且這次課還有很多老師來聽課。我想,大家可能有不自在、不安全的感覺。那么,我們先讓身體動一動,玩一個拍照的活動,來緩和一下這種不舒服的感覺。
暖身活動:兩個快速三連拍
要求:
1.兩人一組;
2.請根據老師給出的場景、人物關系以及關系的主題詞,兩人像拍照一樣迅速擺出相應的pose。
(1)場景:教室;人物關系:師生關系或同學關系;三連拍的主題詞:緊張、鼓勵、關心。
(2)場景:家庭;人物關系:親子關系;三連拍的主題詞:生氣、支持、親密。
師:回想一下,剛才我們是如何通過空間距離、身體姿態(tài)、面部表情表達緊張、生氣的?又是如何表達支持、關心、親密的?
學生回答。
小結:剛才我們通過拍照的方法對身體定格,用雙方的空間距離表達了人物關系的親疏,可見身體的距離可以表達心靈的距離。事實上,當我們的身體在這里定格的時候,我們也像雕塑一樣,通過位置高低、距離遠近、動作姿勢與面部表情靜態(tài)地呈現了在教室和老師或同學的關系,也表達了在家庭和父母的關系,這就是身體雕塑。今天我們就用身體雕塑的形式來了解我們在家庭中與家人的心靈距離,了解我們的家庭關系,所以我們今天的課題是:心靈的距離——我塑我家。(出示課題)
師:既然我們要用身體雕塑的方法展示我們的家庭狀態(tài),首先我們要明確在家庭關系中進行身體雕塑的要求。
出示家庭雕塑要求:
每組有三個家庭角色,由三名同學扮演這三個家庭角色,其余的同學分別為某一個家庭角色的雕塑設計師。
1.雕塑設計師:按小組討論的結果對扮演者的身體進行“雕刻”,“擺出”人物角色的身體動作、空間距離和面部表情。
2.雕塑扮演者:像雕塑一樣不說不動,按設計者的指示保持相應的空間距離、身體動作和面部表情。
(二)問題雕塑
師:在家庭中,我們可能與其他家庭成員的相處中產生各種問題情景,我們會有不同的應對方式,這些應對方式可以通過彼此的空間距離、面部表情和身體姿態(tài)來展現,在面臨問題情境時,我們是通過怎樣的應對方式來拉遠與家人的心靈距離的呢?一起進入下面的環(huán)節(jié):問題雕塑。讓我們將家庭中的矛盾通過家庭雕塑的方式呈現出來。老師這里給大家準備了更多的家庭成員在一起的四種情景,請每個組長來抽一個情景,每人從中抽取自己的身份,然后討論用剛剛的身體雕塑的形式來演繹這個情景。
討論要求(2分鐘)
矛盾沖突情景(四種)
(1)小陽回家后不做作業(yè),又在玩手機,爸爸很生氣,媽媽很無奈。
(2)爸爸媽媽認為小陽的同學不好,阻止小陽出門與同學玩耍,小陽正要摔門而去。
(3)小陽在家太懶,爸爸教育小陽,奶奶立即制止爸爸,不讓小陽做家務。
(4)小陽放學回家,看到父母又像往常一樣,正在激烈地吵架。
將各自抽到的角色貼在胸前。
確定雕塑如何通過每個家庭成員彼此的空間距離、身體姿態(tài)和面部表情展現家庭中的矛盾沖突。
現場雕塑
雕塑完畢,請雕塑設計師介紹。
師:每一組的雕塑都有自己的問題情景,我們請每組的雕塑設計師給大家介紹一下,你們小組的家庭矛盾是什么?怎樣通過人物的位置高低、距離遠近、身體動作和面部表情來呈現這一家庭關系的?
學生回答。
師:(問孩子/父母的扮演者)如果用一個形容詞來表達你的感覺,你會用什么詞?
學生回答。
小結:我們今天展現了生活中常見的四種家庭沖突情景,我們通過身體語言可以看到對立、拒絕的態(tài)度,指責、攻擊的姿勢,憤怒、生氣的表情等,這些都讓我們有不舒服的感受,我們也透過這些非語言信息看到在家人之間有較遠的心靈距離?;叵胍幌拢谏钪忻媾R沖突的時候我們的身體語言是不是也在表達對立、攻擊和生氣?
設計意圖:呈現家庭的不同問題狀態(tài),通過具體的空間距離、身體姿態(tài)、面部表情表達了在問題狀態(tài)中不舒服的心理感受,讓學生們看到家庭問題的起點,產生改變的意愿。
(三)理想雕塑
師:有人說,矛盾的家庭狀態(tài)各式各樣,而理想的家庭卻是一樣的。那在理想的家庭關系中,家庭成員間有怎樣的空間距離、身體姿態(tài)和面部表情呢?我們請第一組同學來擺出我們理想的家庭狀態(tài),其他組認真觀察和思考,如果你認為還有什么不夠理想的地方,可以再去調整一下。
現場雕塑(第一組)
請第一組同學完成理想雕塑,其他組可以對該雕塑進行微調,最終使這個雕塑成為大家心中的理想家庭的雕塑。
師:這是第一組同學“雕塑”出來的家庭理想狀態(tài)。大家看看,你們覺得還有需要調整的嗎?如果有,可以去調整一下。
師:大家看一看,在理想的家庭雕塑里,家庭成員的身體語言在表達什么?
學生回答。
師:家庭成員之間更近的距離、接納的身體姿勢和愉悅的表情,營造出了理想的家庭關系,讓我們感覺更舒服,彼此的心靈距離更近了。
設計意圖:呈現家庭的理想狀態(tài),通過具體的距離、姿勢、表情表達了理想家庭中和諧的人際關系,感受和諧家庭帶來的愉悅的情感,讓學生們看到理想家庭的終點,通過對比,強化學生的改變動機。
(四)調整雕塑
師:我們雕塑了問題家庭的狀態(tài)和理想家庭的狀態(tài)。我們都希望生活中能夠有更多的理想家庭狀態(tài)。那么我們一起來想一想:我們在家庭人際互動中要怎么做才能去改變問題家庭的狀態(tài)?怎么做才能改變家庭成員的應對方式呢?接下來,我們就進入調整雕塑的環(huán)節(jié)。
調整家庭雕塑(第二組)
師:同學們,對理想家庭的雕塑過程,讓我看到了大家都很渴望溫馨和睦的家庭狀態(tài),因為你們對每個角色的應對方式都進行了最理想的調整。當家庭出現問題情景的時候,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改變其他家庭成員的應對方式,溫柔地對待自己,但在實際生活中,當家庭發(fā)生矛盾沖突時,我們能否要求家人調整他們對待問題的方式呢?這個期待是否會落空呢?
學生回答。
師:是的,生活中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很難改變他人處理問題的方式和態(tài)度,當對他們的期待落空時我們會很難受,那么生活中,我們最能夠改變的人是誰?
學生回答。
師:是的,我們最能改變的是我們自己,所以第二組我們調整雕塑的要求是只調整孩子,其他角色保持原狀。
雕塑要求
1. 請教室里的每一個同學都想想,如果你是這個家庭中的孩子,面對這種情景,你打算怎么調整自己的空間位置、身體姿態(tài)和面部表情。請大家做自己的雕塑設計師,現場擺一擺你調整后的姿勢。(師隨機采訪一些學生為什么要這樣調整)
師:(對孩子說)調整以后,你自己身體的感受有什么變化?
學生回答。
師相機表達:嗯,當我們內心對父母行為的看法和態(tài)度并沒有改變的時候,即使做出身體語言的改變,內心可能還是不舒服的。
2. 根據其他學生的發(fā)言,請第二組的雕塑設計師只調整雕塑中孩子的非言語信息(距離、表情、姿勢)。一邊調整一邊講一講為什么要這樣調整。
師:(對父母說)當你看到孩子調整后的身體語言時,請用一個形容詞來表達你此時此刻的感受。
學生回答。
師:在生活中我們更容易看到別人的身體語言而很少關注自己的身體語言。其實,我們隨時都在通過我們的身體語言表達自己,當我們改變了自己的身體語言時,給別人的心理感受就不一樣了。那么我們要怎樣才能改變我們自己呢?怎樣才能更表里一致地對家人表達出尊重、理解、接納、親近的身體語言呢?我們來看看第三組雕塑。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白我們身處在情景、他人和自己的關系中,要改善不良的家庭關系,我們改變自己的可能性是最大的,但是也要學會尊重自己的感受,讓自己表里一致地去接納他人,并且思考怎樣才能做到表里一致。下個活動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明白需要做到換位思考,理解他人才能真正從內心改變自己的應對方式,為下一個活動環(huán)節(jié)做鋪墊。
調整家庭雕塑(第三組)
調整要求
1.雕塑復原
2.另外三個組分別討論扮演的三個角色中的一個(老師臨時指定)在這個情景里的想法和感受。
3.每組派代表站在雕塑扮演者身后,一手搭在扮演者的肩上,表達這一角色在這個情景中的想法和感受。
師:(問扮演者)在這個情景里,他所說的和你的想法及感受是一樣的嗎?(如果不一樣,那你的想法和感受會是什么?)
學生回答。
師:當我們知道了家人心里的想法和感受,我們每一位扮演者又將如何來調整自己的身體語言呢?請調整。
扮演者作出相應的身體調整。
師:我們另外三個組剛才做的事情是什么?
學生回答。
當我們自己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思考的時候,我們就會理解對方的想法和感受,之后我們就會改變自己。而當我們改變自己后,家人會有什么變化?
師: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有力量改變我們自己,當我們換位思考、積極地去理解家人,再改變自己的身體語言,這個時候,我們也就可能積極影響到我們的家人。除了換位思考以外,還有沒有別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改變自己?
調整家庭雕塑(第四組)
雕塑復原。
師:如果你是小陽,看到這個情景,你有什么感受?
學生回答。
師:你是怎么想的,有怎樣的感受?
學生回答。
師:這樣的感受,用身體語言你會怎么來表達?
學生回答。
師:如果要將剛才的一些消極的感受換成更好的感受,我們需要怎樣改變我們的想法?
學生回答。
師:當我們有了這樣的想法,我們的身體語言會是怎樣,會說些什么?
學生回答。
雕塑要求
扮演者根據大家剛才對問題的回應,自行調整身體語言,并說一句話。
師:(對其他小組說)他們表達的跟你們想到的是一樣的嗎?請你們把這個情景用積極的應對方式表演出來。
學生回答。
當我們改變了我們的想法,我們的感受也會改變,我們的身體語言和口頭言語也會相應作出調整,家人更容易同樣對我們作出積極的回應,從而讓我們的家庭關系更融洽更親密??梢姡淖冏约?,除了換位思考外,還需要……(調整我們的想法)
設計意圖:改變問題家庭狀態(tài),走向理想家庭狀態(tài)。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訓練,讓學生學習對非言語信息的正確表達;通過學生換位思考和改變自己的想法,一次又一次積極調整彼此的空間距離、面部表情和身體姿勢,強化學生的學習成果,讓他們學會通過管理自己的非語言信息拉近與家人的心靈距離。
(五)結束語
今天我們通過雕塑展示了家庭關系的矛盾和沖突,也通過雕塑重新塑造了家庭關系。當我們換位思考并且改變了自己的想法時,我們的心理感受也發(fā)生了變化,我們的身體語言和口頭言語也隨之有了相應的積極變化。因此,老師希望同學們將來在生活中,遇到了家庭矛盾和沖突的時候,我們記得通過換位思考,理解家人的想法和感受,然后改變自己的想法,來改變我們的內心感受,從而心平氣和地改變自己與父母的距離,改變自己的姿勢,改變自己的表情,然后再通過我們有禮有節(jié)的言語交流和積極主動的良好行為消除我們家庭成員間的矛盾。要記住,我們是家庭關系的雕塑者,我們是家庭關系的建設者。家庭的心靈距離需要我們來塑造。(再一次出示主題:心靈的距離——我塑我家)
【專家點評】
以家庭為核心建立起來的親子關系一直被視為影響兒童青少年心理發(fā)展(性格、人際等)的關鍵變量,良好的家庭關系促進兒童青少年積極依戀關系的建立,成為發(fā)展其積極心理素質,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外在條件。當今的兒童青少年如何在有效表達自我的基礎上與父母更好地相處,尤其是通過表達積極的身體語言,來塑造積極的家庭關系是他們需要學習的重要人際溝通技能。本課正是以親子之間的心靈距離為題來設計并實施的青少年心理輔導活動。
在整個輔導過程中,教師運用了薩提亞的家庭雕塑技術讓學生呈現現實家庭中沖突的人際狀態(tài)和家庭中理想的人際狀態(tài),并通過心理劇的替身技術和情緒ABC理論,讓學生學習換位思考以理解對方和改變自己的想法兩種方法來改變自己,學習如何通過改變自己的非言語信息,調整家庭中的人際互動狀況,改善不良的家庭氛圍,重塑和諧的家庭關系。使用這樣的技術,有助于降低學生的防御心理,讓學生可以更自如和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時也教給了孩子們相應的良好人際關系塑造、調整和維持的技術與方法。
整個輔導活動以親子之間的家庭生活事件為素材,從沖突關系到理想關系、從感受體驗到行動改變的心理活動過程清晰,設計流程簡潔,體現了清晰的教學過程邏輯(重現家庭中的人際沖突、認識理想家庭人際狀態(tài)、塑造可實現的家庭和諧關系)、有效的專業(yè)技術邏輯(薩提亞家庭雕塑的設計環(huán)節(jié):拍照、活的雕塑、心理?。┖秃侠淼男睦砘顒舆壿嫞ㄖ馈⒆龅剑┲g的高度統(tǒng)一。
在輔導過程中,教師通過角色扮演、行為訓練、小組討論等方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家庭成員之間深層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需要,經過不斷的行為訓練、雕塑的不斷調整、大家共同的討論,學生全員、全程、全心地參與整個輔導活動。教師積極的共情和親近的言語表達,讓學生在安全自由的課堂氛圍中獲得了積極的心理感受,層層深入地體會到個體是有力量改變自己的這一認知信念。通過換位思考,理解家人,改變想法積極思考,可以更主動和自愿調整積極的身體語言?;顒又袔熒⑸浞只?,極力調動全員參與活動,有所體驗和感悟,這也對教師在共情能力和專業(yè)輔導技能運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點評專家(指導老師):郭成,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教授;劉衍玲,西南大學心理學部副教授。
(作者單位:四川省達州中學,達州,635000)
編輯/衛(wèi) 虹 終校/肖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