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玲
1.學科自身的特點決定的
歷史是過去的存在,認識歷史只能通過現(xiàn)存的史料。梁啟超提出“史料為史之組織細胞”,是“過去人類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跡,有證據(jù)傳留至今日者也?!睂v史的探究要以求真求實為目標,“有一分史料說一分話”。通過分析史料,正確、客觀地認識歷史。史料既是我們揭示歷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證據(jù),又是我們評析歷史人物、歷史現(xiàn)象與歷史事件的基礎。
2.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課改提出: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五個方面。其中“史料實證”素養(yǎng)是指學生在真實、可靠的史料基礎上得出歷史結(jié)論和評判歷史的能力,它是學生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形成的基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對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1.歷史教師要樹立“史料實證”意識
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教師要先樹立“史料實證”意識,才能引導學生運用史料論證歷史問題,不斷提升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
首先,歷史教師要樹立“史料實證”理念,不斷接受新的史學觀點。傳統(tǒng)歷史教學重視知識的傳授,新課改中滲透了史料教學的元素,但更多的是把史料作為課堂的“點綴”和應對高考的工具,而“史料實證”更多的是強調(diào)學生的參與性和證據(jù)意識的培養(yǎng),這就要求教師應具有較高的史學素養(yǎng)和較強的科研能力,才能幫助學生提升“史料實證”素養(yǎng)。
其次,教師要善于選擇史料,“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能單純地依靠機械灌輸,要通過帶領學生分析各種各樣的史料來培養(yǎng)。文字史料、圖像史料、圖片史料、表格資料、口述史料、藝術作品、民間傳說等都屬于史料,在史料的選擇上,要選擇一些權威、真實、典型的史料。培養(yǎng)學生的史證意識要以史料為立足點,通過史料再現(xiàn)歷史,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
2.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史料實證素養(yǎng)
首先,要幫助學生樹立史料實證意識。很多學生在做題的時候經(jīng)常無視史料的存在而直接用所學知識回答問題,導致答非所問。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特別強調(diào)史證意識,引導學生關注史料,做到“論從史出”。
其次,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搜集歷史資料的能力。要讓學生了解史料的類型,按照表現(xiàn)形式,史料可以分為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和口述史料;按照史料價值,史料可以分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同時,讓學生了解搜集史料的主要途徑,如書籍、博物館、網(wǎng)絡等。
最后,要提高學生解讀史料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多閱讀史料,教會學生分析史料的方法,進而引導學生把握史料中的核心觀點,還要設計出能引導學生閱讀、分析、解釋史料的問題,以問題引領史料解讀。比如,在教授“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xiàn)”一課時,通過展示尼克松1971年講話材料和《二戰(zhàn)后美蘇爭霸形勢圖》進行設問:材料中的“那時”指何時?那時的世界政治格局如何?到了20世紀70年代,世界格局發(fā)生了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解讀史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要充分發(fā)揮教材的價值,以教材為載體,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史料。其次,通過建立史料資源庫,實現(xiàn)資源共享,這樣不僅可以減輕教師的備課負擔,還能切實提升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最后,教學中,教師要做到收放結(jié)合,既要在學生搜集史料和整理分析史料的過程中對他們進行引導,又要鼓勵學生進行自主研究。課外閱讀與歷史學習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給學生推薦一些有價值的書籍,如《二十四史》的相關篇章、《全球通史》、《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等,還可以鼓勵學生寫一寫自己對歷史的認識。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不斷滲透和積累。
[1]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