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強
摘 要: 詩歌是一種具有特征性的文學審美現(xiàn)象,其字里行間凝聚著詩人的情感與對人生的感悟,不同的詩人有著不同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寫作詩歌時內(nèi)化為一種獨具風格的審美屬性,從而成為人們辨識不同詩的風格的標記。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領略詩歌之美是素質(zhì)教育的體現(xiàn)。
關鍵詞: 語文教學 詩詞作品 審美構成 表達途徑
詩歌之美,指詩人用語言營構的一種藝術美,是一種具有特征性的文學審美現(xiàn)象。詩歌結構與思想的美,能給讀者審美的享受。我國當代中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著大量詩歌作品,這些詩歌作品都是詩中的精品,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認真學習,讓學生精讀,細細品味。
一、引導學生了解詩歌之美的審美構成
詩歌之美是藝術之美的一部分,是詩歌工作者用語言構建的藝術之美。詩歌之美體現(xiàn)著詩人的情感與創(chuàng)作審美取向,反映著民族氣質(zhì)與地域文化。詩歌之美是詩作者在詩歌創(chuàng)作過程中表達生活與情感時,凝結為詩歌作品的一種與眾不同的審美屬性。
從我國傳統(tǒng)的文論出發(fā),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詩歌之美的構成要素,就可以發(fā)現(xiàn)詩歌之美有著不同的體現(xiàn)與表現(xiàn)形式,從我國詩人的藝術修養(yǎng)與表達途徑提出這些審美要素構成,即音韻美、情境美、建筑美、繪畫美、文采美、韻味美。
二、指導學生體會詩歌之美的表達途徑
(一)音韻美
在所有文體中詩歌的音樂性是最強的。詩歌的音樂美主要體現(xiàn)在節(jié)奏、平仄和押韻等因素上。在教學中不必過多介紹格律知識,而要注意指導學生用抑揚頓挫的聲調(diào)誦讀詩詞,在極富聲調(diào)變化的誦讀中感悟詩詞的音樂美,使優(yōu)美的詩文變成學生優(yōu)秀的語言修養(yǎng)。如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聲聲慢》這首詞,是由疊字構成的音韻佳作?!堵暵暵吩~開篇首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币幌逻吜耸牡帧!皩ひ捯?,冷冷清清”八個疊字,抒寫了作者若有所思,若有所待,而終又恍若所失的心情,“凄凄慘慘戚戚”六個疊字,更進一步抒發(fā)了作者無可奈何的哀婉情懷,讀來字字凄切,給人以無限傷悲的感覺。難怪前人評論說,這樣的疊字運用,真所謂“大珠小珠落玉盤也”?!堵暵暵分携B字的運用,更佳處是在后面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又用了“點點滴滴”四個疊字,把作者內(nèi)心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如雨滴點點滴滴,滴到心靈的深處,如淚如歌。在這首九十七個字的一首詞中,作者連用了十八個疊字,而不見重沓,可見作者運詞之精,詞藝之高,真可謂千錘百煉。疊字的運用,使這首詞成了千古絕唱,不僅富有奇妙獨特的音樂美感,而且富有深厚的內(nèi)容,思想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達到極其強烈的藝術效果。
(二)情境美
情境指作品中的情感構成的境界。情境是由詩人的情感所主宰的語言藝術氛境。情感是詩歌作品的血液,語言是詩歌的外在形式與載體。外在的語言表達著內(nèi)在的情感,內(nèi)在的情感體現(xiàn)著語言的精神。如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一詩,情調(diào)凄婉迷人,讀來感人至深。
“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斑B”和“入”運用擬人的筆法寫出了寒雨與江水連為一體的動態(tài),在夜幕降下時進入了吳地。詩人的情感如雨一樣在夜里飄灑,如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的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wǎng)。天明時,在清冷的晨風中,送別好友。一個“孤”字如同慼情的引線,自然而然地牽出了后兩句臨別叮嚀之辭?!奥尻栍H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兩句的意思是從孤寂凄清中鼓起精神,用比喻表明自己的心,依舊純潔無瑕。
再如現(xiàn)代著名詩人戴望舒的《雨巷》,這首詩有著寂清的情境內(nèi)容。詩一發(fā)表就為詩人贏得了“雨巷詩人”的桂冠。詩到今天仍然魅力不減。這首詩最感人、最耐人尋味的是它那獨特的情境,那種凄婉迷茫,那種等待,那種徬徨與迷茫,于迷茫中的希望。想象著夢一樣飄過的“姑娘”,我們可以追溯到這首詩寫作的背景,當時作者的情感是迷茫,但充滿希望。《雨巷》發(fā)表于1928年,“雨巷”表達的是一種寂寥的境遇,一種灰暗的心緒,而姑娘則是處在這種境況中的人的理想和希望。雖然這希望像夢一般容易消失,但又夢一般使人寢寐難安。《雨巷》在一種凄美、超凡超俗的儀態(tài)中,多少帶點病態(tài),仿佛瀟湘館中的林黛玉。
(三)建筑美
詩歌是一種語言藝術構筑的藝術,建筑美是詩歌之美的一部分。詩的建筑美,是在大眾審美觀念允許的范圍內(nèi)的。因為建筑美只是詩的一個方面,任何單純追求外形美,不管內(nèi)容如何,隨心所欲地構建形式美,是創(chuàng)作詩歌的大忌。任何時候,詩的內(nèi)容是第一位的,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筑美等美的兼顧,才是詩歌之美的主旨,才是詩人的追求?,F(xiàn)代詩人鄒荻帆的作于1948年5月的《無題》是一首建筑美與內(nèi)容兼顧的佳作。請看:
無題
我們將仆倒在這大風雪里嗎!
是的,
我們將。
而我們溫暖的血
將隨著雪而溶化
被吸收到大樹的根里去
吸收到小草的須里去。
吸收到五月的河里去。
而這雪后的平原
會坦露出來,
那時候
天青
水綠
鳥飛
魚游
風將吹拂著英雄底墓碑……
這首詩歌中長短錯落的句式頗見匠心,但這種人為的雕琢并沒有破壞詩的自然旨趣,長短句的變化恰好應和著內(nèi)在的情趣起落。英雄的獻身精神和崇高的境界表現(xiàn)不訴諸理念,而用種種鮮明的印象襯托出,既形象生動又富含哲理。詩中完全要表達的是一種政治情感,“大風雪”及春天的物象,都具有象征性,用自然氣候的變化比喻政治氣候的變化。對春天迷人景色的描摹,既暗示出犧牲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戀,又突出地表現(xiàn)出他們犧牲的價值。
(四)繪畫美
繪畫美是中國詩歌獨有的特點,詩歌有了繪畫美就更加吸引人了,讀者通過讀詩,就能觀察到詩中的畫,畫中的風景與感情。詩中有畫的典范要數(shù)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山水田園詩了,如他的《山居秋暝》,就是詩中有畫的佳作。此詩的首聯(lián)“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點明一場秋雨遍灑了空曠的山間,秋雨送來了涼意?!懊髟滤砷g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詩人選取了“月、松、泉、石、竹、蓮、浣女、漁舟”等八個意象,描繪了一幅優(yōu)美迷人的畫面,明凈中顯示了人的生機與勞動的美好。詩像一首恬靜幽美的小夜曲,清新秀麗的山水畫,令人神往。高潔的詩人在那貌似“空山”中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情不自禁地在尾聯(lián)中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在詩情畫意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感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含蓄地表達了歸隱之意。
古人的許多詩歌是很注重詩中有畫的。畫是詩人情感的體現(xiàn),透過構建畫的詩歌意象,讀者可獲得心靈的啟迪與愉悅。因此,在語文古典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繪畫美,在詩情的美麗畫卷中獲得心靈的啟迪與愉悅,從而增強學生的鑒賞能力。
(五)韻味美
韻味指作品言語營造的一種結構與思想性豐富的藝術特征。韻味是詩人的藝術智慧生成的。詩歌作品有了韻味,就令人回味悠長。
請看現(xiàn)代詩人顧城的《一代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這是新詩中語句極為簡約而很有魅力的一首詩歌佳作,短短兩行詩,概括了一代人的命運與性格。詩的中心意象是“黑色的眼睛”,它一頭連著“黑夜”,一頭連著“光明”,這正好是事物的兩極,巧妙的聯(lián)想對比形成了對“黑夜”的嘲弄和對一代人的贊美。“黑色”不僅是一種寫實的描寫,更是一種對“一代人”命運的揭示。
請再看現(xiàn)代詩人鄭愁予的《錯誤》: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幃不揭
你底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這是一首在臺灣詩壇享譽極高的小詩。詩人略含歉疚地回味著一次感情的遭遇,一個“美麗的錯誤”。奇妙的是那座亦真亦幻的小城,它整個由詩人對懷念中的人的心境比喻構成,但同時可理解為往事發(fā)生的真實環(huán)境。三月的江南,小城寂寂的青石街道上的噠噠蹄音,喚醒了一顆與小城一樣深藏、寂寞的心,但來者“不是歸人,是個過客”,將有怎樣哀怨悵惘的情緒留在那顆初醒的心里……詩人是頗感歉疚的。但“錯誤還有另一層理解”,這就是噠噠馬蹄并求喚醒那顆心,“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滿懷傾慕,想留下來的詩人自嘆“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這樣哀怨悵惘的就是詩人自己了。這首詩顯示出獨特的韻味,讓人發(fā)掘不盡。
(六)文采美
文采指作品中的言語色彩,是文學風格的外表。
不同的文采構成不同的風格特色,如有的作品典雅,有的作品華美,有的簡約,有的繁富,有的質(zhì)樸,有的新奇,有的舒緩,有的峻急,凡此都與文采即言語的色彩直接有關。
詩人對語言的選擇和修飾,總是體現(xiàn)了他的教養(yǎng)、愛好、趣味等創(chuàng)作個性方面的因素,正如畫家對色彩的選擇和運用一樣。因此,言語的色彩就成了風格的“色澤”,不同詩人的風格色澤上的差異,在于言語色彩上的差異。如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作品大多辭藻華美,音韻和諧。
總之,詩歌之美就是詩人創(chuàng)作個性與具體話語情境造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整體話語特色,既是詩人語言能力營構的美的藝術,又是詩人智慧的體現(xiàn)。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優(yōu)化教學方式,突出詩歌的藝術魅力,激發(fā)學生熱愛詩歌的情感,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賈文昭.中國古代文論類編(下)[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88.
[2]劉東方,周錢.文學風格探析[J].江海縱橫,2010(2):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