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蕓萱
摘 要 蒙古族是五十六個少數(shù)民族里占據中國總人數(shù)最多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自古以來,團結友愛,熱情好客,給每一位來自遠方的游客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而蒙古族文化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談到文化那更少不了蒙古族音樂,例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已經成為不只是北方人民喜歡歌唱的歌曲,還有南方人也越來越喜歡用這首歌曲來描述的自己對家鄉(xiāng)的眷戀,盡管這樣,畢竟是發(fā)展中的地區(qū)與民族在音樂的這個龐大的家族里里還是缺少一些新型元素,盡管是被人喜歡,往往也是最快被遺忘的一種,所以還需要不斷的創(chuàng)新和探索。研究創(chuàng)作思想,通過分析音樂主題以及創(chuàng)作技抒情歌曲來激發(fā)和創(chuàng)新新的作品。
關鍵詞 蒙古族風格 藝術歌曲 創(chuàng)作特征
歌曲是音樂中最普通,最簡單的一種描述人心情以及想法的體裁,也是在日常生活中被眾多人所能接受的一種表演形式,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蒙古族涌起了不少的作曲家,例如阿拉騰奧勒,莫爾吉胡,永儒布,烏蘭托嘎,李世相等著名作曲家,并且創(chuàng)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例如,小孩子喜歡唱的《草原英雄小姐妹》,之后又有《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贊歌》等一系列的草原風歌曲紅遍了我國的大江南北,之后又有了許多的蒙古族作曲家,將蒙古族優(yōu)美的音樂中西雙壁結合完美的呈現(xiàn)給各族人民,由于生活習慣以及地域差距慢慢使各民族音樂多元化內容豐富,形式多種多樣,且具濃厚而又獨特的色彩,不斷了解不同的類型,研究不同的風格,才能積累更多的音樂素材,為創(chuàng)作蒙古族音樂作品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臺灣阿鏜先生在所作《音樂之美》中曾這樣說過:音樂之美,首在意境。意境之美,崇高第一,童真第二,高貴第三,奮發(fā)第四,深情第五,豪放第六,淡雅第七,悲涼第八,絢爛第九,空靈第十,歡娛第十一,哀傷第十二,粗獷第十三,異族情調第十四,描摹自然第十五。蒙古族歌曲從題材、體裁、內容、形式、唱法(長調、短調、呼麥等)等方面,都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著那份崇高、童真、高貴、奮發(fā)、深情、豪放、淡雅、悲涼、絢爛、空靈、歡娛、哀傷、粗狂、異族情調和描摹自然的意境?!崩绺枨端募尽肥莾让晒抛灾螀^(qū)著名作曲家、國家一級指揮永儒布老師的作品,從歌詞的表面看,是描述大自然的,但在整個樂曲中,那緩緩流淌的慢速度、樸素的和聲語言,都在表達著一種大自然的永恒的親切,蒙古族風格的歌曲最大的特點是曲式結構短小,多數(shù)以兩段體加尾聲為主,在編配鋼琴伴奏時多以分解和弦,不是因為簡單而是更能體現(xiàn)對家鄉(xiāng)眷戀以及對草原上那種空靈的奇境,仿佛微風吹拂著小草,音符勝似小草在來回擺動非常優(yōu)美,而旋律并不是僅僅圍繞著五聲音階巧妙煩人加入二度音程使旋律更加優(yōu)美動人,深入人心,兩段體的對比通常不是在節(jié)拍上的對比是通過情緒的高漲使音符的時值拉長,巧妙的模仿了蒙古族長調,悠長而又動聽,經過分析高師門的作品,讓我對蒙古族抒情歌曲有著進一步的認識與認知。
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讓我重新認識一些關于抒情歌曲創(chuàng)作的手法。
1曲式結構
我國著名音樂美學家張前先生認為:“音樂風格是在音樂結構方面存在的穩(wěn)定的,系統(tǒng)化的感性特征?!倍喾N蒙古族傳統(tǒng)音樂體裁的特征。從音樂風格上看,既有偏民族風格的歌曲,又偏“美聲”風格的歌曲,還有作為流行音樂的歌曲,音樂民族風格的形成,主要體現(xiàn)了不同人類族群、國家、種族文化、社會環(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地理環(huán)境、民俗習慣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決定的。本土著名作曲家李世相老師《我將走向遠方》歌詞內容表現(xiàn)了當代蒙古族兒女經過了兒時草原的哺育,長大后要遠離家鄉(xiāng)放眼世界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刻畫了新時代草原兒女具有的遠大抱負和積極奮斗的崇高精神。歌曲由(A+B+A)三樂段組成;“如果把歌曲比做一只鳥,那么歌詞就是軀干,旋律就是翅膀。美的曲調能賦予歌詞新的生命,為它插上旋律的翅膀飛翔?!顿澑琛肥且魳肺璧甘吩姟稏|方紅》的插曲,作品的開始是一個引子,采用自由拍,歌者用蒙古族獨有的演唱形式長調開始的,《贊歌》分為三個部分引子,主題,尾聲三部分,并且主題樂段是由八個變化重復而構成。相比起來阿拉騰奧勒老師創(chuàng)作的歌曲《請喝一碗馬奶酒》(火華詞)呈“再現(xiàn)性復二部曲式”。A部是一個抒情性的樂段結構,共4句12小節(jié),為一個收攏性樂段。其中4/4,2/4的節(jié)拍交替、切分節(jié)奏,營造一種充滿歡樂與開心的一種氣氛,B部是一個由三部分組成的“對比單二部曲式”。每一首不僅是曲式結構別具一格,歌詞也有自己獨特的含義例如《嘎達梅林》歌詞采用蒙古族詩詞慣用的比興手法創(chuàng)作而成。筆者在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qū)室內樂大賽獲得優(yōu)秀獎的聲樂曲作品《草原情》這首由女高音獨唱的抒情歌曲也是一部帶有尾聲的兩段體形式的歌曲,結構雖然短小精干,但是強烈的表達了對家鄉(xiāng)眷戀之情,A段是運用了起承轉合的手法,四句構成了第一個段落。
2旋律特色
“旋律線是樂音在音程上和方向上連續(xù)進行總過程的一個形態(tài)標志。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旋律進行的音程大小;二是旋律進行的方向?!痹跒跆m托嘎老師《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這首歌曲中,將游子心中對家鄉(xiāng)草原的眷戀與深情,借助父親與草原、母親與河娓娓道出。作品采用了民族調式中的羽調式,旋律的起初運用4度下行進行,但很快又以上行4度進行回到主音,這與蒙古族民間歌曲的傳統(tǒng)表現(xiàn)方法既有變化,又有一致性。旋律進行中的8度上行大跳,既高亢又寬廣,具有蒙古族民間音樂中博大厚重的特點,淋漓盡致的表達了對家鄉(xiāng)的情感,在旋律上可以將蒙古族的歌曲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就是原生態(tài)的歌曲,沒有進行改編,例如短調民歌,長調牧歌,種類及題材多種多樣;第二部分就是通過民歌改編或者二度創(chuàng)作而來的,例如《敖包相會》和《月亮之上》,來源于蒙古族歌曲《正月瑪》也稱《今葉瑪》,通常為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旋律起伏較大,樂句、樂段的中間部分往往也是全樂曲中的小高潮部分,也是音調較高的地方。比如在《敖包相會》的第一樂句中,還使用了旋律的跳進。蒙古族風格歌曲作為一種以蒙古族作曲家、歌唱家為主體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聲樂形式,具有新中國少數(shù)民族風格歌曲的一般特征,在大半個世紀一直得到廣泛傳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其創(chuàng)作和表演的代不乏人和經久不衰,已構成了當代中國歌壇的“蒙古族現(xiàn)象”跳進在蒙古族民歌中經常出現(xiàn),特別是音程較大的跳進(四度、五度,甚至于八度以上的跳進),是蒙古族音樂的一大特點,是形成蒙古族民歌開闊、穩(wěn)健、剽悍性格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熱情豪放性格,旋律本就是歌曲的核心,所以在蒙古族的歌曲里,旋律非常重要,也是刻畫事物的準確與核心。《草原情》是屬于創(chuàng)作型的抒情歌曲旋律起伏如波浪形A段旋律多以三度,四度音程為主,動機開始時巧妙的運用了同音反復,重復代表著問題的重要性,正如我自己所想的A段本來就屬于故事的開始,更多的像是獨白,所以運用同音反復,并且多使用切分節(jié)奏,B段運用了長音與三連音相結合,模仿長調的演唱形式,來描述每個人對家鄉(xiāng)思念之情的描述,多以二度三度為主。
3調式調性
“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巧妙地運用民歌或民歌素材,做到了“借鑒——運用——融合——創(chuàng)新”,這樣的創(chuàng)作既是一個艱苦的勞動過程,也是曲作者智慧的體現(xiàn)。這一過程不僅需要扎實的作曲技術理論支撐,更需要靈感與豐富的創(chuàng)作經驗?!?/p>
李世相老師的作品中男中音經典之作,《我將走向遠方》表現(xiàn)了當代蒙古族兒女經過了兒時草原的哺育,歌曲由(A+B+A')三樂段組成,A段A宮調式,4/4拍,巧妙地刻畫出留戀家鄉(xiāng)之情與要遠赴他鄉(xiāng)之志的相互映襯,達到了既統(tǒng)一又對比的藝術效果。B段轉入A羽調式,節(jié)拍呈2/4,旋律體現(xiàn)出較強敘事性,感情至深地表現(xiàn)出草原兒女對養(yǎng)育他們的父母、家鄉(xiāng)的留戀與感激之情。歌曲的第三樂段A'部分是全曲的結束部分,調式調性又回到了A宮,第三部分為A段的再現(xiàn),起到了首尾呼應,也將旋律再一次推向了全曲的新高潮。該作品是一首較為典型蒙古族音樂風格的聲樂作品,將民族性與時代性很好地協(xié)調一體。
崔逢春老師的《還是那金杯銀杯》在全曲的開頭運用了鄂爾多斯民歌《酒歌》作為了引子,屬于創(chuàng)作型的抒情歌曲,調式色彩音的不同所形成的五聲調式,其表達的音樂內容也有所不同。《金杯》為C羽調式,因其調式調性明朗、節(jié)奏明快,屬于bE宮系統(tǒng)的C羽調式,表達的音樂情緒是熱情、活躍的音樂格調。曲作者將原民歌《金杯》的羽調式特點吸收到《還是那金杯銀杯》中,使二者在音樂情感上得到延續(xù)。C羽調式貫穿整首歌曲,并沒有過多運用調式交替、調性轉換等技術手法,而是采用了盡量與原民歌的調式風格色彩保持一致的做法。
《草原情》全曲運用了C羽調式,在調式調性上沒有發(fā)生巨大的變化,這也是這首樂曲唯一的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有出現(xiàn)調式調性的巧妙變化,沒有進行巧妙的段落對比,給聽者有時也會帶來聽覺疲勞,也是我認為自己在往后的學習的過程中需要繼續(xù)學習和努力改進的地方。
4結語
民歌是蒙古族歌曲的歌曲,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在這個具有悠久文化歷史的民族,“民歌是蒙古音樂之根,也是整個草原文化的主流?!奔醋屓肆w慕又讓人喜歡,歌的海洋,舞的故鄉(xiāng),哺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兒女的成長,正因為對這個民族的愛才會出現(xiàn)如此多的本土作曲家,來贊美自己美麗的家鄉(xiāng),例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已經被編入《亞太歌曲集》,這首歌曲無人能趕超,即使出來再來的本土作曲家,也不會超過這首歌在人們心中的地位,隨著各個國家的音樂的發(fā)展,人們慢慢的借鑒著西方的知識將蒙古族樂曲巧妙的進行結合,惟妙惟肖的展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這就是在進步,《還是那金杯銀杯》巧妙的應用了作曲的創(chuàng)作技法與民歌改編相結合,使人們是欽佩不已,向大師致敬!正因為前輩們的辛勤刻苦,才讓我們不斷的向前探索與創(chuàng)新,而歌曲本就是用來描述人們心中的愿望,難以忘記的故事,或是愛情,或是親情,或是友情等等,只要是人們喜歡的旋律,那就是最棒的歌曲,蒙古族風格的抒情歌曲盡管簡單,通俗易懂但是表現(xiàn)出了蒙古族人民對自己民族的熱愛,以及熱情好客,淳樸的民風,用美妙而又動聽的旋律歡迎遠方的客人來作客?!懊晒抛屣L格已不僅是一個音樂風格的概念,而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文化概 念,它既包含了蒙古族傳統(tǒng)音樂的形式和語言,還包含了 蒙古族的多種文化元素,如“駿馬”、“白云”、“藍天”、“羊群”、“氈房”、“馬奶酒”、以致蒙古族的 “狼圖騰”及其文化內涵??傊?,相對于“十七年”和 “文革”時期的蒙古族風格歌曲,新時期蒙古族風格歌曲 中的“蒙古族風格”更為寬泛,但也更為抽象和內在”。民族音樂的發(fā)展已經是民族文化發(fā)展與前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文明發(fā)展的重要標志,若要想讓蒙古族音樂有更大發(fā)展,得到更好的傳播首先一定要得到很好的傳承與傳遞,其次音樂的創(chuàng)作者一定要多聽,多看,多寫;無論是藝術歌曲還是藝術歌曲逐漸走為另一種表達更深層次的表達方式,只有更好的探索,它將極大拓展和豐富蒙古族音樂的表現(xiàn)力,使更多的人了解蒙古族音樂,對推動蒙古族音樂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