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潔
摘 要:“習慣性懷疑”與信任危機、批判性思維不同,是現代非理性思維的典型表現,其產生原因與特有的歷史背景、公共危機、網絡文化以及不良媒體相關,它是歷史文化的產物,也是現代化的產物。“習慣性懷疑” 擾亂了整個社會的良性運行,這種思維常態(tài)歸根結底來源于社會信任體系的受損與破壞,因此問題最終還是要集中到對社會信任體系的恢復上。
關鍵詞:“習慣性懷疑” 社會信任 理性 批判性思維
西美爾(Georg Simmel)作為研究“信任理論”的先驅,他將交換作為構成社會的最根本互動關系,而交換的一個重要前提則是信任,因此西美爾指出信任是貨幣最初得以流通的基本條件,是社會運行的基本紐帶[1]。西美爾所提出的信任理論中強調社會信任的重要性,對社會迅速發(fā)展的今天也具有著重要意義。當下在經濟大發(fā)展背景下,科技力量逐漸顯現其威力,生產力的增加帶來的是財富的增長,網絡的產生帶來的是信息交流的全球化以及信息獲得與傳播的便捷化,但是與此同時類似于生態(tài)危機、食品安全以及政府腐敗等字眼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人們在享受豐富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遺失了以往所擁有的安定感與信任感,那種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互相愛護、弘揚誠信的田園詩般的生活漸漸離我們遠去,取而代之的是相互猜忌、懷疑權威以及懷疑政府等。一方面人們學會了置疑固有思維,打破傳統(tǒng)以尋求新的發(fā)展,另一方面人們也逐漸走向了盲目懷疑與盲目跟風的道路?!傲晳T性懷疑”由此產生,并逐漸成為常態(tài),這種盲目懷疑一切,否定一切的思維方式,不利于社會交換的正常進行,阻礙了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因此有必要對“習慣性懷疑”進行概念澄清,剖析成因,并進一步探尋解決路徑。
一、“習慣性懷疑”概念的模糊性
“習慣性懷疑”作為一種社會問題已經在許多文獻中出現,但是目前尚未廓清其基本概念,在這方面的專項研究相對較少,目前對于“習慣性懷疑”的概念界定尚不成熟,且由于概念層次不清,經常與信任危機相混淆,因此在深入研究“習慣性懷疑”之前,需要先澄清概念,然后通過分辨層面來對其重新定義。
“習慣性懷疑”的概念是由徐艷紅以及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同時提出,徐艷紅在《當前社會病態(tài)調查分析報告》指出“習慣性懷疑”成為當下十大社會病態(tài)之一,并認為:‘習慣性懷疑是指社會誠信危機導致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和安全感,從而懷疑一切的現象[2]。夏學鑾進一步指出:‘習慣性懷疑是說‘懷疑行為的慣常性與習慣性,具有以懷疑為能事、只對積極的正面事物懷疑(懷疑的逆向性)、單對占主流的統(tǒng)治觀點懷疑(懷疑的反向性)、懷疑無終點論、懷疑產生懷疑、懷疑終結于懷疑六大特征[3]。此外,韓升在其《當前網絡大眾文化的犬儒主義批判》中指出“習慣性懷疑”是當前網絡大眾文化犬儒主義的表現現象之一[4],并對習慣性懷疑的進行簡單分析,但是對于什么是“習慣性懷疑”這一問題并沒有清晰的回答。夏學鑾雖然進一步補充了“習慣性懷疑”的六大特征,但是也并未對“習慣性懷疑”的概念做出明確界定。徐艷紅將習慣性懷疑產生的原因歸于誠信危機,而僅僅將作為客觀因素的信任危機當作“習慣性懷疑”產生的依據是不準確的,其忽略了個體本身導致“習慣性”的主觀思想因素,同時也并未明確指出“習慣性懷疑”中懷疑的屬性——定型性與非理性。徐艷紅關于“習慣性懷疑”概念的界定除不完整外,還存在著混淆“習慣性懷疑”與“信任危機”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大辭典》中明確定義了“信任危機”的概念:“表示社會人際關系產生了大量虛偽和不誠實,人與人的關系發(fā)生了嚴重危機的用語,指一定社會或群體的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不被人們所遵守,人與人之間缺乏一種道德的聯系和約束,彼此都無法相信對方的真誠和忠誠,因此不敢委以對方以重任的現象 [5]。”這里“信任危機”的概念包括兩個要素,一是社會規(guī)范不被遵守;二是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可以看出徐艷紅關于“習慣性懷疑”的概念并沒有脫出“信任危機”的這兩個要素的范疇,完全可以將兩者等同起來。如果“習慣性懷疑”與“信任危機”的概念高度重合,并無區(qū)別的話,兩者只保留其一即可,但是“習慣性懷疑”與“信任危機”存在著本質區(qū)別。信任是聯系社會成員的重要紐帶,“信任危機”體現了社會道德對個人的約束力的下降,“危機”在此所表示的是有機體乃至一個社會、一種文明的衰落衰亡[6]。所強調的傾向于一種狀況或過程,屬于倫理學的研究范疇,而“習慣性懷疑”雖然有倫理的部分,但是其側重點在于強調一種思維模式,“懷疑”所關注的是判斷是非的問題,“習慣性懷疑”雖然與“懷疑”不同,但是兩者都是關于“疑”的一種思維活動,因而與“信任危機”存在本質區(qū)別。雖然兩者存在區(qū)別,“信任危機”只是“習慣性懷疑”產生的因素之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們都是社會規(guī)范約束力下降的產物,且存在緊密的聯系。
二、“習慣性懷疑”概念的澄清
“習慣性懷疑”作為一種思維習慣,是由三個要素共同界定的:一是產生的條件;二是“習慣性懷疑”的基本屬性;三是懷疑的對象。首先,“習慣性懷疑”的產生一方面是由于信任危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個體惰于思考盲目跟風而導致社會信任體系受損或破壞。包括食品安全危機以及政府危機在內的信任危機是民眾產生懷疑的源頭,除去客觀因素外,個體內在惰于思考、盲目跟風的思想也是形成“習慣性懷疑”主要因素之一;其次,“習慣性”作為懷疑行為的性質,體現了懷疑行為的定型性與非理性的屬性。從“習慣性懷疑”構成要素的角度分析,包括“習慣性”與“懷疑”兩個部分。懷疑通常有存在疑惑與猜忌兩個含義,“習慣性懷疑”中的懷疑指的是猜忌,而習慣性指的是個體并未通過理性思考判斷是非,而是根據個人偏見、過往經驗以及個人立場進行判斷,并經過反復的固化變?yōu)槎ㄐ托缘姆抢硇运季S習慣。非理性思維是指違背思維規(guī)律而對客觀事物進行無事實依據的主觀臆測。正常理性的思考應該包括提出疑問、提出假設、驗證假設以及得出結論幾個步驟,而“習慣性懷疑”的思考過程則僅僅包括提出疑問與得出結論,跳過了最為重要的驗證環(huán)節(jié)。因此“習慣性懷疑”又可以被稱為“習慣性非理性懷疑”;最后,“習慣性懷疑”的表現形式是對一切抱有懷疑,具體體現為對既有認知的逆反、對權威的懷疑、對政府的不信任以至于動搖整個社會信任體系,其懷疑的對象包括權威、政府部門、社會主流文化以及基本道德價值觀等既有普遍性認知。
“習慣性懷疑”的三個要素中分別闡述了“習慣性懷疑”的主觀與客觀因素,基本屬性為定型性與非理性,以及懷疑對象,三者構成了“習慣性懷疑”的完整概念,即社會個體由于信任危機以及個體惰于思考盲目跟風而導致社會信任體系受損或破壞,從而否定權威、政府部門、社會主流文化以及基本道德價值觀等既有普遍性認知的定型性非理性思維習慣。
要徹底理解“習慣性懷疑”的內涵,還需要分辨“習慣性懷疑”與“懷疑”以及“批判性思維”之間的區(qū)別。
“懷疑”雖然常常被當作貶義詞使用,但其實它是一個中性詞,包含多條釋義,通常在中性語境下選取的是對事物懷有疑問這一釋義,是對既有觀點、理論學說的疑惑與是非分辨,不僅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開端,也是認識不斷發(fā)展的前提,中國《論語》載:“子入太廟,每事問?!泵麝惈I章說:“疑者,覺悟之機也 [7]?!?,而“習慣性懷疑”中的“懷疑”表示的是不同含義,所指的是猜忌,通常用于貶義語境,同時由于其定型性與非理性,因此“習慣性懷疑”帶有明顯的貶義性??梢姟皯岩伞彪m然與“習慣性懷疑”同屬于思維范疇,但從性質上存在本質區(qū)別。正如《墨經》的《經上》篇曰:“慮:求也。慮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必得之,若睨 [8]。”即是說人們即便具備認知能力,并且愿意謀求知識,但是如果使用了錯誤的認知方式,就好比斜著眼睛看事物一樣,并不能真正認識到事物的本質。“習慣性懷疑”產生于疑問終結于偏見,這種非理性的論證方式恰恰表明“習慣性懷疑”不能正確認識事物,不是科學的認知方法,并且?guī)в忻黠@的虛無主義傾向。虛無主義通常用來表示盲目否定文化,否定一切思想的一種人生態(tài)度,nihilism(虛無主義)中虛無出自拉丁文nihil,《麥克米倫百科全書》中將虛無主義界定為:“一種否定人類傳統(tǒng)價值觀和社會制度的思想 [9]?!逼浔举|與其說是尋求社會進步,不如說是一種為否定而否定的思潮,而“習慣性懷疑”的定型性屬性恰恰與虛無主義中相吻合,如果說對西方文化盲目信奉提出的“全盤西化”主張是虛無主義的表現,那么一旦政府提出某項政策,一些民眾毫無根由地懷疑其政策并非以群眾為受益者的思想也必然是虛無主義的表現,歷史已經證明虛無主義的消極性與錯誤性,那么“習慣性懷疑”同樣也應該被社會所淘汰。
如果說“習慣性懷疑”是一種非理性的錯誤思維方式,那么“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則被認為是促進人類認識發(fā)展的理性思維方式。或許從字面上常常有許多人會誤將“批判性思維”中的批判性解釋為否定性,從而將“批判性思維”與“習慣性懷疑”相等同,以“習慣性懷疑”代替“批判性思維”得到所謂的“科學”結論,這其實是對“批判性思維”的一種歪曲,是一種經過喬裝的偽科學?!癱ritical”來源于兩個詞,分別為“kriticos” 以及“kriterion”,“kriticos”表示辨別判斷,"kriterion”表示標準,因此critical的深層含義應該是基于某種標準的辨別與判斷,而并非批判即否定?!哆壿媽W大辭典》中給“批判性思維”以明確定義:“一種主動地、富于技巧地對隱含于推理和論證中的結構要素(目的、爭議、假定、概念、證據、推理、隱含和后果、從其他立場出發(fā)進行的反駁以及標準、參照系等)給予審查的思維過程 [10]?!痹谡J識過程中,批判性思維秉持著理性判斷的標準,對事物進行辨證思考與評估,實事求是地追求真理,促進科學發(fā)展與人類發(fā)展。
“懷疑”、“習慣性懷疑”以及“批判性思維”常常被人們混為一談,拉著“批判性思維”做大旗的錯誤言論比比皆是,通過界定 “習慣性懷疑”的概念以及澄清其與“懷疑”和“批判性思維”的區(qū)別,對于破除謠言,還原事實真相有著重要意義。
三、結語
“習慣性懷疑”不利于個人客觀公正地還原事實真相,破壞了維系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紐帶,給個人帶來不安全感與孤獨感以及導致極端事件的發(fā)生等等,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激化了矛盾,擾亂了整個社會的良性運行?!傲晳T性懷疑”這種思維常態(tài)歸根結底來源于社會信任體系的受損與破壞,因此問題最終還是要集中到對社會信任體系的恢復上。目前常見的社會信任體系建設措施與應對信任危機的方案大致雷同,主要集中在法律與道德輿論方面,一方面通過頒布相關法律措施補充誠信建設的法律空缺,加強我國政府、企業(yè)與個人之間的信任度,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比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11]通過加大對不實言論的懲罰力度來加強網絡信息管控效果;另一方面則通過媒體的輿論宣傳加強群眾的誠信意識與道德素養(yǎng)。雖然處理公共事務是防止社會信任體系被破壞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社會信任體系的建設是一套完整的系統(tǒng),它既包括對信任危機的處理,也包括對個人思想方面進行建設。除了已有的法律與輿論宣傳道德教育外,還需要從個人的理性建設、倫理道德建設以及對媒體的規(guī)范出發(fā),進一步恢復與發(fā)展社會信任體系,維護社會穩(wěn)定與和諧。
參考文獻
[1] (德)西美爾,著. 陳戎女,譯.貨幣哲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101-133.
[2] 徐艷紅,袁靜,譚峰.當前社會病態(tài)調查分析報告[J].人民論壇,2014(25):16-20.
[3] 夏學鑾.習慣性懷疑危害不容小視[J].人民論壇, 2014(25):36-37.
[4] 韓升,劉曉慧.當前網絡大眾文化的犬儒主義批判[J].新疆社會科學,2016,02:115-119,162.
[5] 金炳華,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大辭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653.
[6] 蔣大椿,陳啟能,主編.史學理論大辭典[Z].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612-613.
[7] 金炳華,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大辭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195-196.
[8] 雷一東.墨經校解[M].濟南:齊魯書社,2006:44-45.
[9] (英)艾倫·艾薩克斯,主編.郭建中,江昭明,毛華奮,等,譯.麥克米倫百科全書[Z].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841.
[10] 彭漪漣,馬欽榮,主編.邏輯學大辭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724.
[11] 中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EB/OL].http://www.cac.gov.cn/2013-09/07/c_1331422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