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 彭紅衛(wèi)
摘 要:從《藝概》文本探尋劉熙載獨到的“以豪放為正”的詞體正變觀,能夠發(fā)現(xiàn),這個“正”字涉及詞作的形式、內容、風格、情韻等多方面內容,并且主導了劉熙載推尊詞體、區(qū)分詞風、推崇本色、辨析詞品、知人論詞的詞學審美思想。
關鍵詞:劉熙載;《藝概》;詞體正變觀;詞學審美
作者簡介:杜娟(1992-),女,湖北松滋人,碩士,研究方向為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彭紅衛(wèi)(1966-),男,湖北紅安人,教授,文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1-0-02
有著“中國古典美學最后一位思想家”之稱的劉熙載,其文藝理論專著《藝概》也被學界推崇至與劉勰《文心雕龍》相媲美的地位,尤其是書中的《詞曲概》部分,更是充分體現(xiàn)了劉熙載獨到的詞論思想。關于劉熙載詞論部分的研究,學界的研究重點一直放在其詞品論的深度研究或比較研究上,其中不乏有對劉熙載詞體正變觀的討論,但探討范圍寬泛且宏大,因此還有不少可以深入闡述的余地。筆者認為,劉熙載獨出己見的詞體正變觀不僅是其文藝理論的集大成者,也是其詞學審美的文本燭照,因此通過深入分析其詞體正變觀中“正”的多項含義,在正確把握其詞體正變觀的基礎上,就可以發(fā)現(xiàn),劉熙載詞學審美與其詞體正變觀一脈相承。
一、劉熙載的詞體正變觀
劉熙載顛覆了詞體傳統(tǒng)主流正變觀,率先提出“以豪放為正,以婉約為變”的詞學主張,可謂獨出浙西、常州兩派而自成一家。主流詞人多以“花間”為典范,其緣由為晚唐五代詞產生最早,并奠定了“詞為艷科”的基本風貌。為論證詞體豪放的本色,劉熙載明確肯定李白《憶秦娥》的正源詞風?!疤住稇浨囟稹?,聲情悲壯。晚唐五代,惟趨婉麗。至東坡,始能復古。后世論詞者或轉以東坡為變調,不知晚唐五代乃變調也?!盵1]劉熙載認為詞在梁、陳時期就已產生,及至唐李白《菩薩蠻》《憶秦娥》兩首得以發(fā)展成熟。當代學者本齋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也得出了和劉一樣的結論,認為李詞為詞體發(fā)生的標志。[2]雖《憶秦娥》是否為李白所作仍存有質疑,但卻可以肯定為中唐時的作品。由此可見劉熙載論據(jù)在時間上的準確性。
在為詞體正源的基礎上,劉熙載進一步提出了他的詞體正變觀。即以《憶秦娥》之“聲情悲壯”為正,以晚唐五代詞之“婉麗”為變。而傳統(tǒng)詞學觀卻以情切婉麗為宗,以蘇詞為變,可見劉熙載詞體正變觀的開拓性。但其詞體正變觀又不僅限于“聲情悲壯”這一層面,雅正之詞在聲律上是有一定要求的。“樂,‘中正為雅,多哇為鄭。詞,樂章也。雅鄭不辨,更何論 焉!”[3]劉熙載認為詞與樂章密不可分,要把握詞體的“正”首先就要從音律上把握其正聲,只有在識律的基礎上,依據(jù)中正之音得出的詞方為雅。
從“倚聲”的角度辨別了中正之聲后,劉熙載進一步闡述詞體形式內容上的雅正?!霸~尚風流儒雅。以塵言為儒雅,以綺語為風流,此風流儒雅之所以亡也?!盵4]周邦彥詞的富麗精工一直為人所稱道,劉熙載也直覺看到了其作的精巧特質,然而從其詞作的內容來看,卻有用詞不“貞”而“旨蕩”的現(xiàn)象。周邦彥詞多涉及妓女戀情,雖體制精美,但卻耽于淫情蕩意,品格不高。史達祖詞喜用“偷”字,同樣不為君子之詞。另外,劉熙載認為詞作內容既要反映現(xiàn)實生活,如蘇、辛詞般題材廣闊,同時又要把握溫柔敦厚,含蓄蘊藉而有所寄托。
詞除了尚“風流儒雅”,還要在風格上以蘇詞的“豪放”為正。劉熙載認為蘇、辛皆是至情至性之人,所以詞風也是瀟灑卓葷,出于溫柔敦厚。但傳統(tǒng)的觀點一直認為蘇、辛為變調,劉熙載不囿于傳統(tǒng),認為正是由于蘇、辛為“至情至性”之人,因此二人詞作更是出于“溫柔敦厚”,并用胡明仲的話來論證蘇詞“一洗綺羅香澤之態(tài),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乎塵埃之表”,以此來說明蘇詞的本真。[5]
情韻上的“正”即為“真”。劉熙載認為“情”在詞中非常重要,詞家先要辨得一個“情”字?!八F于情者,為得其正也?!盵6]并且將“情”與“欲”做了清楚的區(qū)分。世間忠臣孝子、義夫節(jié)婦的感情大多誠懇真摯,因其出于內心最真實的體悟,和欲念無關。劉熙載認為流俗以欲為情,而莊騷之作則是少欲而多情,只有明辨情欲之分,才能明白這兩家的相同之處。
劉熙載不僅辨正 體,而且對變中之正,也有所闡述?!拔奈纳皆~有‘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之意,不知者以為變聲,其實乃變之正也?!盵7]“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出自《詩經(jīng)·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痹趧⑽踺d看來,文天祥的詞同樣具有“開闊的氣息”和“悲世的情懷”,文天祥抗戰(zhàn)被孚 英勇就義,堪稱民族英雄的楷模。其詞雄渾蒼秀,屬于豪放一派,可以說是與李白《憶秦娥》的“聲情悲壯”一脈相承。劉熙載從知人論世的方法入手,對文天祥詞的內容和思想境界很是贊賞。
總之,劉熙載在判定詞體正變時從儒家溫柔敦厚的背景出發(fā),首先從詞體源頭的角度,確定太白詞《憶秦娥》《菩薩蠻》的正源地位,并一反傳統(tǒng)主流觀點,以東坡詞為正,晚唐五代詞為變,可謂是學界的先聲。而其詞體的“正”又不僅僅體現(xiàn)在風格的“豪放”上,更是涉及聲律的“正”、形式內容的“貞”、情韻的“真”等諸方面內容。劉熙載以“豪放”為正,以“婉約”為變的獨到見解,不僅是其詞體正變觀的理論主張,更是其詞學審美的現(xiàn)實燭照。
二、劉熙載的詞學審美
在闡述詞體正變觀時,劉熙載首先從字源上推尊詞體,旨在消除“詞為詩余”的偏見,《詞概》開篇指出:“樂歌,古以詩,近代以詞。如《關雎》《鹿鳴》,皆聲出于言也;詞則言出于聲矣。故詞,聲學也?!盵8]劉熙載將詞提高到了與詩對等的地位,他認為詩、詞都屬于樂歌,因為二者都是伴樂而歌的,它們的區(qū)別僅在于表達方式上詩是“聲出于言”,而詞是“言出于聲”的。接著,劉熙載又引用《說文解字》對詞“意內而外”的注解,來說明詞是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體裁。
在確認以“豪放”為正的基本概念后,劉熙載又將詞的風格分為“陽剛”和“陰柔”兩類,并以“陽剛”為正,以“陰柔”為變。劉熙載眼中的“陽剛”即為豪放,“陰柔”即為婉約。《藝概》中提及的32位詞家,屬于陽剛的有蘇軾、辛棄疾、晁補 之、姜夔等,屬于陰柔的有晏幾道、賀鑄、柳永等。劉熙載對豪放詞頗多贊譽,將蘇詞視為老杜詩。南宋詞人張炎贊賞姜夔,卻不看重辛詞,但是劉熙載卻認為姜夔是才子之詞,稼軒是豪杰之詞,二人各有千秋,不可強論得失。而對“變”的“陰柔”詞風,劉熙載則頗多微詞。如廣受盛贊的柳永詞,在劉熙載看來卻是惟“綺羅香澤之態(tài)”,因此他覺得柳詞在風度品格上遠遠未達遒上的境界。
在豪放詞中,劉熙載更為推崇自然本色之作,并標舉詞的“奇創(chuàng)”與“沉厚”。劉熙載認為本色詞如太白詩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但他的本色觀也并非全然否定雕琢的痕跡,反而更強調千錘百煉,由工巧轉至本色?!霸~尚‘清空、‘妥溜,昔人已言之矣。惟須 妥溜中有奇創(chuàng),清空中有沉厚,才見本領。”[9]“妥溜”二字源于張炎,意指句法與章法的圓熟融貫,劉熙載在吸收前人觀點的基礎上,又融入自己的“奇創(chuàng)”觀,強調詞家在章法圓融時,自我創(chuàng)造的重要性。劉熙載引黃庭堅評論蘇詞《卜算子》的話,認為“清空”是指詞家具有清空的悠然心境,在寫作中發(fā)揮自身的卓識曠論,使作品富有豐厚的意象和人文內涵。
在詩教觀的影響下,劉熙載明確提出“論詞莫先于品”,認為人品與詞品息息相關,并提出“詞進人亦進”的觀點,與傳統(tǒng)儒家“知人論世”的看法一脈相承。劉熙載借用陳亮《三部樂》詞,以人品喻詞品,將“元分人物”定為詞之上品,“崢嶸突?!倍橹衅罚皨娚翰@”定為下品。[10]“元分人物”為自然本色且溫柔敦厚的人物,只有蘇、辛二人能達到這個標準;“崢嶸突?!笔侵缸髌纷繝柌环?,如秦觀、姜夔等;詞之下品則最為人所不齒,指在詞中極盡諂媚之態(tài),如高觀國、劉過等。劉熙載進一步用詞的品格與詩比對,將蘇、辛詞比作詩中李杜,將柳永比作白居易,以吳文英為詩中李商隱,而姜夔、張炎則類比為大歷十才子,頗有創(chuàng)見。[11]
從其詞體正變觀來看,詞之中上品當屬詞體之正,這些詞作家也具有優(yōu)良品格。他認為作家的主體修養(yǎng)一定會映射到作品中來,只有品格高超的詞人,才能在詞中表現(xiàn)超邁卓絕的思想。劉熙載將詞品嚴格分為三等,雖然有失偏頗,但處在清末這樣一個內憂外患的特殊環(huán)境下,婉約詞已不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劉熙載對具有言志功能的豪放詞的推崇,可以說既有充分的理論依據(jù)和文學傳統(tǒng)憑借,又有經(jīng)世致用的現(xiàn)實功用。
“以豪放為正,以婉約為變”的詞體正變觀是劉熙載獨到的見解,作為封建末世的文學理論家,他在評價詞體的過程中,自然無法擺脫傳統(tǒng)儒家色彩,將豪放詞也打上溫柔敦厚的烙印,但他又能突破傳統(tǒng)來建構自己獨特的詞體正變觀。在細讀《藝概·詞概》文本過程中,可以看到,劉熙載眼中的“正”涉及詞體形式、內容、風格、情韻等多方面內容,同時,他也能辨析變中之正,是以豪放詞為正的先聲。從劉熙載詞體正變觀中,我們又能總結出他推尊詞體、區(qū)分詞風、推崇本色、辨析詞品、知人論詞的詞學審美主張。可以說,劉熙載詞體正變觀決定了他的詞學審美。
參考文獻:
[1][3]~[11](清)劉熙載著 .袁津琥校注.藝概注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9,497.485.576.559.576.525.483.564.574.526
[12]本齋.論李白詞為詞體發(fā)生的標志[J].中州學刊.200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