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朝霞
[摘 要]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缺位、學生不適應、材料脫離現(xiàn)實等問題,導致歷史題材內容的教學困難重重。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師要根據(jù)德育目標,尋找歷史節(jié)點,精選歷史敘事,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挖掘歷史價值,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使學生融入歷史之中,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歷史題材;教學現(xiàn)狀;德育目標
[中圖分類號] G623.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24007302
一、課堂失位的現(xiàn)狀分析
作為一門綜合性課程,品德與社會包含了相當多的歷史題材教學內容。盡管經過多年的實踐,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綜合性特點已被廣大教師熟知,但是我們仍然感覺有關歷史題材的品德與社會課很難上,教學效果不容樂觀。
1.“我們都是外行”
目前,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師主要有三類:一類是課改前思想品德課的教師;一類是課改前小學社會課的教師;還有一類是語文教師兼任或改行的教師。第一類教師由于沒有接受過歷史知識的系統(tǒng)學習和培訓,缺乏歷史知識的積累;第二類教師雖然在小學社會課的教學中教過相關的歷史知識,有足夠的知識積累,但由于慣性,在執(zhí)教中明顯帶有原學科的教學痕跡;第三類教師在“語文是主課,品德與社會是副課”的觀念影響下,無暇顧及品德與社會課,也不愿花時間和精力研究其中的歷史教學。
2.“太突然了”
學生之前并未接受過系統(tǒng)的歷史知識學習,缺乏知識儲備。品德與社會教材中散點式的歷史內容是突然“跳”至眼前的,學生不了解前因后果,感覺陌生,出現(xiàn)難感知、難產生共鳴、難認同等問題。
3.“材料太多了”
以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我們?yōu)樽嫦榷湴粒ㄉ希窞槔?,教材共編寫?1種材料,其中文字材料19種,圖片材料20種,圖表材料2種。這些材料起到了示范與開闊思路的作用,為教師教學提供了一些靈感,且不要求學生完全掌握,所以教師可根據(jù)需要選取一部分材料進行教學。但是,有些教師不理解編者的意圖,認為教材中呈現(xiàn)的材料都需要講解,因而如何取舍材料便成為他們的難題。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我們?yōu)樽嫦榷湴粒ㄏ拢分薪榻B敦煌莫高窟的文字,主要說明了敦煌莫高窟的地址、面積、數(shù)量、意義,這些內容只能用說明的形式呈現(xiàn)在教材中,枯燥乏味,學生學起來興趣索然。
4.“離學生生活太遠了”
歷史也有其局限性。學生學習歷史是今人看古人,卻無法真正看清楚古人,歷史的過去性特點決定了學生無法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直接的觀察。因此,對學生來說,歷史遙遠又陌生,缺乏生活味。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讓久遠的歷史現(xiàn)實化,成為有生命的歷史,如何讓歷史教學變得有血有肉、靈活生動、富于生活氣息,成為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歷史題材教學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課程德育目標
歷史是有生命的。早在1923年,李大釗先生在《研究歷史的任務》一文中就明確提出:“歷史是有生命的、活動的、進步的,不是死的、固定的。面對歷史,我們可以哭,也可以笑;可以追思,也可以戲說;可以歌唱,也可以怒罵?!睆墓胖两?,歷史一直被當作道德教育的手段?!皻v史是永恒的建設性的道德遺產?!保ǘ磐Z)在歷史教學中,滲透道德教育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品德與社會教材中加入歷史內容便是這個原因。
1.支撐中國心的形成
愛國主義情感和信念,對一個人、一個民族的生存與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愛國情感的培養(yǎng)和信念的樹立需要學生從了解祖國的歷史開始,形成一顆中國心。在品德與社會教材中,歷史內容的選取跳出了學科邏輯,以散點式呈現(xiàn),為相關德育主題服務,使歷史成為德育的激活因子。要使學生產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就要讓學生在歷史的時空隧道中穿梭,在傾聽歷史聲音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歷史。古代史內容的呈現(xiàn),在于使學生了解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及其對世界文明的貢獻;近現(xiàn)代史內容的呈現(xiàn),在于讓學生了解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爭取民族獨立自強不息的歷程。
2.開闊“世界人”的視野
教學中,在使學生擁有一顆中國心的同時,教師還要讓學生具有世界意識。世界意識與愛國并不矛盾,但是世界意識不是人與生俱來的。作為一種思想意識,它隨人類社會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是一種歷史范疇。因此,學生要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逐步形成面向未來的世界意識,就必須對世界歷史這幅多姿多彩的文化畫卷有所感悟。如蘇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冊第七和第八課介紹了古印度與古埃及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學生通過學習,了解佛教文化、印度的標志性建筑——泰姬陵以及奉牛為神的風俗,其中埃及的木乃伊、金字塔、獅身人面像以及數(shù)學、歷法同樣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品德與社會課程滲透世界歷史知識,使學生有機會發(fā)展其對世界文化及不同生活方式的整體理解,形成多元文化觀念和世界意識,帶著一顆中國心走向世界。
3.發(fā)揚傳統(tǒng)美德
傳統(tǒng)美德經過歷史的考驗流傳至今,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學生道德生活的必需品。如何使傳統(tǒng)美德為學生所認同和接受,真正地在學生心靈深處扎根,活在學生的心靈中,活在學生的生活中?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歷史內容的呈現(xiàn)使傳統(tǒng)美德有了可依靠的歷史背景。傳統(tǒng)美德以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為載體,通過有血有肉的描寫,使傳統(tǒng)美德豐富起來、鮮活起來。學生被豐富的內容吸引,在與歷史人的對話中產生情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由豐富的歷史內容所承載的傳統(tǒng)美德。
三、課堂實施的有效途徑
1.尋找歷史節(jié)點,拉近歷史距離
歷史中的人物、歷史中發(fā)生的事件對今天的學生來說,實在是太遙遠、太抽象了,他們無法深刻感知,而缺少了感知,學生的道德發(fā)展也就無從談起。要讓學生對歷史中的事產生興趣,教師就必須創(chuàng)造條件,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將歷史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如教學《摧不跨的隊伍》時,教師可以從學生熟悉的“七一”建黨節(jié)、“八一”建軍節(jié)入手,觸及學生的興奮點,并沿著這個興奮點,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了解南昌起義的背景和經過,激發(fā)學生對歷史內涵的探索興趣,挖掘教材中的隱性知識。
2.精選歷史敘事,融入歷史時空
歷史敘事,指的是教材中呈現(xiàn)的有關歷史的事件或人物的故事。這些歷史的片段承載著鮮活的生命表達和生動的細節(jié)描述,特別是那些流淌著真情和飽含辛酸的真實人物故事,尤其能打動學生的心靈。教材編選了許多生動的歷史故事和名人軼事,教師要對教材中的歷史素材進行活化,把教材變?yōu)樽约航虒W的活性因子,根據(jù)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品德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對教材中的素材進行篩選和組合,挖掘能夠深入人心、發(fā)人深省的歷史敘事,并且貫通課內與課外的學習。
如《南湖游船》一課涉及“長征”這一主題,呈現(xiàn)了一些故事,但比較零散,教師可以收集整理一系列關于長征的故事,如《豐碑》《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金色的魚鉤》《草地夜行》等課文中的故事,并把這些故事進行簡要分類,在課堂上讓學生自己閱讀、感悟。大量的長征故事豐富了學生的感知,故事中所包含的情境和情感,引發(fā)學生的自我想象和聯(lián)想。在小組交流、大組匯報中,學生充分感受到紅軍同甘共苦、自我犧牲、團結友愛、英勇無畏的長征精神,通過分角色朗讀、唱歌鼓勁、吟誦詩詞等方式,把自己當作長征途中的一員,與戰(zhàn)士們同呼吸共命運,在敘事情境的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感染,真真切切地融入這段歷史的時空之中。
3.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對接歷史情感
情境有喚起學生情感的作用。情境教學即教師通過語言、文字、圖畫或音效等手段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使學生有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之感,以達到以史動人、以史育人之功效。如在《摧不垮的隊伍》教學中,教師可呈現(xiàn)二萬五千里長征圖,通過紅軍長征途中爬雪山、過草地、飛奪瀘定橋等素材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師生共同置身于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情境,不知不覺中被紅軍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染和打動,引發(fā)強烈的情感共鳴,對紅軍的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另外,學生被置于一種特定的歷史情境中時,會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揣摩歷史人物的心理和行動,探究歷史發(fā)展的秘密。如在《南湖游船》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學習長征故事等補充材料,再通過分角色朗讀《豐碑》、扮演小紅軍朗誦詩、唱紅歌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展開想象,加入創(chuàng)造性理解,進一步體會長征的艱難和紅軍的大無畏精神。
4.挖掘歷史價值,回歸歷史精神
教學歷史,并不只是為了讓學生記住一些歷史事實,更要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和分析問題,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激發(fā)探究歷史的興趣,了解歷史的價值。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材料,提出問題,讓學生結合材料進行探究、討論,自主感悟。如教學《摧不垮的隊伍》一課中,為了讓學生了解長征的緣由和背景,教師可向學生呈現(xiàn)紅軍反圍剿的圖表,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第五次反圍剿遭到了慘敗,引導學生從人員懸殊、武器裝備懸殊以及領導人的戰(zhàn)略差異等方面進行分析。用歷史客觀事實揭開籠罩客觀事件的迷霧,才能得出科學、正確的結論,這是辯證歷史唯物主義的要求,是學習歷史最基本的立足點和態(tài)度,也是認識真理的基本方法。
歷史是過去了的今天,今天是將來的歷史。我們解讀歷史,就是賦予它生命活力,使枯燥的歷史生動起來,還原為學生所熟悉的、能理解的現(xiàn)實,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情感,促使他們做出有價值的判斷,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如《摧不垮的隊伍》的教學,教師可引導學生把長征精神升華至“八一”精神,并用1998年抗洪救災和“五一二”抗震救災的兩段視頻,加上慷慨激昂的解說,向學生展示人民子弟兵大無畏的革命斗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讓學生充分感受“八一”精神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傳承和發(fā)揚。學生經歷“相遇——感悟——理解——升華——內化”的過程,情感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就是把過去時態(tài)的歷史精神轉變?yōu)楝F(xiàn)在進行時態(tài)的現(xiàn)實精神的過程。
(特約編輯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