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齊林
【摘 要】作為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古代詩詞對語文教學的推動作用不可忽略。尤其是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古詩詞的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學生一生的學習方向和動態(tài)。因此,教師可從興趣培養(yǎng)、提問教學、誦讀教學、畫面教學等方面對古詩詞教學方法進行探究與實踐。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詞教學 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1.118
小學語文是學生的啟蒙學科,是學生將來交流和理解這個世界的基礎,它在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過程中起著奠基作用,是培養(yǎng)孩子綜合素養(yǎng),形成獨立品格、完美人格的重要學科。提高這個階段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掌握一定科學的、合理的方法。本文從分析加強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出發(fā),進而提出改進對策,以解決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高語文教學水平。
一、引導講解,理解古詩詞的意義
為了押韻、平仄的需要,古詩的詞序與現(xiàn)代漢語有很大差異,甚至有時一味按字詞順序根本無法講通。而且古詩語言簡練,以字作詞,隨著時代變遷許多詞意與現(xiàn)代漢語詞匯迥然不同,這些都給學生理解古詩造成了困難,教學中釋詞、順句、連篇,循序漸進,才會漸入佳境,才能品其妙處。
1.釋詞。對于難以理解或查不到的意思的詞,教師可以適當?shù)狞c撥。如《山行》一詩中,對“遠上寒山石徑斜”中“寒山”一詞的理解?!昂笔恰袄洹?,那“寒山”是什么意思?教學這個詞時應引導學生從具體事物描寫中去感知:時值深秋、草木凋殘、山石森森、秋風瑟瑟,冷不冷?所以,“寒山”指“深秋時,草木枯黃的山”。
2.順句。詞意通了,然后由學生獨立思考,練習順句。在順句時,除提醒注意詞序外,對一些初次接觸的修辭手法的運用也要提出來講,避免學生誤入歧途。如王昌齡《出塞》中“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按字面意思當為“秦朝時候的明月,漢朝時候的邊關(guān)”。但是眾所周知,明月千古一輪,邊關(guān)萬年不變,“秦漢”之說由何而來?若點明這是修辭手法中的“互文”,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邊關(guān)”,疑問則迎刃而解,學生也會恍然大悟。
3.連篇。讓學生用一段話,把詩句意思完整的說一下。但要注意的是,古詩中常常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決不可停留表面,而應深入內(nèi)里,究其實質(zhì)。例如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的最后兩句“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只按字面意思理解,學生很可能認為詩中“兒童”天真好客,詩句表現(xiàn)了詩人對“兒童”的喜愛。而詩中要表達的,實際上是作者重踏故土,江山依舊、人事全非的蒼涼慨嘆,笑中有淚。
二、合理的聯(lián)想是教學古詩詞的關(guān)鍵
聯(lián)想,是由當前感知的事物而回想或推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認識活動。通俗地說,聯(lián)想就是由此及彼聯(lián)系起來想。聯(lián)想是學習和智力活動的紐帶。在語文學習中,聯(lián)想與想象往往相提并論,把聯(lián)想作為創(chuàng)造性思維來看待。如在教學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時,這是一首著名的描寫春天景色的詩詞,作者從側(cè)面描寫了春天的景色。這里的“小扣柴扉久不開”,給學生制造了想象的空間,為什么敲不開門呢?教師可以讓學生設想一下,詩人敲不開門的原因是什么呢?學生開始積極探索這個原因,是外出了呢?還是在院子里干活沒聽到敲門聲呢?這樣一來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一枝紅杏出墻來”一句,為什么只看到一枝紅杏?院子里還有什么景色?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閱歷,逐一想象院子里的景色:生長茂盛的蔬菜,開滿鮮花的果樹,還有一群群的蜜蜂在采蜜,花間還有蜻蜓和蝴蝶的身影,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這是“一枝紅杏出墻來”引發(fā)的思考,由點想到面,由一只杏花想到了院子里看不到的滿園春色。
在這樣的想象過程中,一方面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在交流的過程中,還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梢姡?lián)想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在文學作品欣賞過程中要把握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及感情基調(diào),就必須把握作者的聯(lián)想,在文學作品教學中不僅引導學生把握作者的聯(lián)想,而且還要善于引導學生聯(lián)想,以此深刻感受文本的意蘊,體會作品的藝術(shù)魅力,訓練并發(fā)展學生的聯(lián)想力。古典詩詞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學的一顆璀粲的明珠,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新教材增加了古典詩詞的比重,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很有好處。要更好地教好古典詩詞,不妨以聯(lián)想為突破口。
三、提問式教學
提問式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上比較常用。提問式教學就是以一個問題作為切入點,引起學生的思考和求知欲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學習課文前、講解過程中、學習完之后均可以使用提問式的教學方法。并且,在學習詩詞前,教師引導式的提問有助于學生盡快進入詩詞的意境,所提的問題最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關(guān),同時符合古詩詞所表達的意境。
比如在學習李白的《靜夜思》時,教師可以先提出一個問題:“當你獨自在外鄉(xiāng)的時候,身邊沒有親人,也沒有朋友,你會有什么樣的心情?有什么樣的感想?”學生根據(jù)教師的提問會想象所處的環(huán)境或回憶有過的經(jīng)歷,從而說出自身的真實感受和想法。然后教師再根據(jù)學生的這些回答,結(jié)合《靜夜思》中李白當時的心情,使之在心理上產(chǎn)生共鳴。這些心靈的共鳴有助于學生快速進入詩詞所設定的情境,同時拉近了學生與詩人之間的距離。
四、重視拓展
古人留下的詩詞成千上萬,但是教材里選用的基本都是經(jīng)典,數(shù)量有限,學生如果只學習這些,那么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語文教學中的聽、說、讀、寫是連貫的,相輔相成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不僅要學習教材中的古詩詞,還要豐富自己的閱讀量,讀些課外古詩詞。如在學習王安石的《登飛來峰》時就可以在課外同時學習王安石的其他詩歌。如在講授《送元二使安西》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假設和親人離別的場面,是否可以寫出屬于自己的送別的詩文?也許部分學生就可以寫出屬于自己的第一首詩。
總之,古詩詞是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jié)晶,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優(yōu)秀古詩詞是小學教育的重要資源,優(yōu)美的詩詞,深刻的內(nèi)涵,高遠的意境,流傳的佳句,精湛的語言,是我們?nèi)≈槐M、用之不竭的寶藏。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走進詩詞歌賦的王國,享受美感體驗和揮灑才思的愉悅與幸福,是師生共同生成的大課堂,這是最令人歡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詩教學。
參考文獻
[1]楊素.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研究初探[J].教育現(xiàn)代化-知網(wǎng),2017(21):12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