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琴
【摘 要】素質教育著眼于提高全民族的整體素質,充分發(fā)展學生的潛能,是在全面發(fā)展基礎上逐漸成為我國教育理論界凝聚力強、覆蓋面大的一面旗幟,是教育整體改革的必然歸宿。所謂語文素質,其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包括思想政治、語文情趣、語文交際應用能力即聽、說、讀、寫能力以及交際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識。
【關鍵詞】小學語文 素質教育 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3.050
素質教育的實施關鍵在于教師能否真正的落實教育方針,能否在各種不利環(huán)境下堅持一切從學生出發(fā),一切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著眼點。小學語文作為基礎教育中的一門重要學科,教師應該在教學大綱的指導下,針對學生的情況,設計教學內容,來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一、教師要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
“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是在語文教學中實踐素質教育的前提。”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更是任重而道遠。我們必須在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同時,拋棄糟粕,吸取精華;必須充分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媒體,優(yōu)化課堂教學,改變講授法、串講法、滿堂灌的教學格局,改變教師牽著學生走、我講你聽的被動關系,改變“重知識、輕能力,重學習結果、輕學習過程,重獲得知識本身、獲得知識的方法”的應試教育觀,在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樹立正確的素質教育觀,貫徹推進素質教育。
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固然離不開教師的講授和指導。但是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講得太多,三尺講臺是教師神圣的領地和舞臺,學生以聽講為主,即使教師講得眉飛色舞、頭頭是道,學生卻往往感到收效不大。對語文教師的授課,學生往往是始而欣羨,繼而倦怠。我從事語文教學的多年中往往陷入這樣尷尬的境地——“我講得這樣好,你們?yōu)槭裁磳W不好?”當教師變成了演員,學生變成看戲的觀眾之后,再精彩的節(jié)目留給別人的也只不過是一種享受與回味,永遠不會變成知識和能力。因此,教師必須樹立新的、適應素質教育的小學語文教育觀。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要作一點換位思考,語文教學的課堂應當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意識的學習知識的地方,而不是教師展示風采,夸夸其談的舞臺。
二、德育教育應貫穿知識教育始終
小學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初始階段,對于他們而言,學習知識是一方面,而建立健全的人格品質,培養(yǎng)各方面能力同樣重要。所以在小學各個學科的教學中,都應該滲透德育教育。而對于語文課程而言,具有實現(xiàn)德育教育的優(yōu)良土壤,教師更應該利用有利條件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基礎之上完成德育教育。
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雖然知道語文教學“文道統(tǒng)一”的道理,但是往往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注重學生的知識教育而忽視德育教育,甚至認為德育教育影響了教學效果。這種教學方法對于學生的素質發(fā)展很不利。
素質教育在語文教學中體現(xiàn)的重要方面就是真正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文道統(tǒng)一”。教師在進行語文知識教學的同時將德育教育滲透在其始終。教師在和學生分享優(yōu)美篇章的同時,要引導學生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而學生在掌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的過程中,恰恰就是思維的提升過程。
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可以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利用這個過程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來促進他們的思想健康發(fā)展。關于德育教育的落腳點,小學語文德育教育注重在以下幾個方面來提升學生的思想教育,一為愛國主義教育,這個方面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占據(jù)較為重要的低位;二為學會感恩,關愛他人,與人交往;三為意志力培養(yǎng)。
三、積極探索,大膽改革課堂教學
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要減輕學生的課余負擔,就必須提高課堂效率,因此,傳統(tǒng)的、呆板的教學方式是急需改變的。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勇于探索、大膽改革創(chuàng)新,尋求一套新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教學方法。
(一)尊重學生,創(chuàng)造愉快的教學環(huán)境
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為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主動感知、應用、思考,才能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達到提高素質的目的。所以,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從培養(yǎng)學生自覺學習的積極性出發(fā),不以學生為“敵”,而以學生為“友”,使學生能在一種和諧、輕松的環(huán)境中愉快地學習,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一環(huán),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一步。
(二)重視學生語文興趣的培養(yǎng)
由于小學生語文基礎差,對語文抱有畏難情緒,所以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此,應要重視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授課時,教師可以運用歷史故事或成語故事等來吸引學生,引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還可以把語文知識編到游戲中讓學生邊玩邊學或提出一些趣味性濃、現(xiàn)實性很強的問題讓學生舉手搶答,最后教師訂正,總結結果。這些做法激發(fā)和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發(fā)生了“要我學”到“我要學”這一質的轉變,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對實施素質教育起到了鋪路搭橋的作用。
(三)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彼刭|教育的特征之一是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其中包括識字能力、聽說讀寫能力等。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中以教師講述為主,使學生過分依賴于教師而失去了主動性,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也沒有大的作為。所以,我認為應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發(fā)揮各自的想象力。如看圖課文可以讓學生海闊天空的去聯(lián)想,并用自己的話去表述出來……這樣,在教學實踐中,不但讓學生掌握了知識,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聽說能力、觀察能力、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等。
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無論從學科性質還是從教學目的看,語文教育就應當是素質教育,通過語文教學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語文素質、心理素質、審美素質。甚至憑借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提高身體素質和其他素質。
撥開片面追求高分數(shù)、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云霧,我們看到的語文教學本來面目就應當是為全體學生打好思想道德和聽說讀寫的基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是語文教育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語文教學的目標和應做的全部工作。
總之,實現(xiàn)小學語文的素質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作為教師,要首先從我做起,成為改革的前鋒,才能使素質教育真正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張華.淺談小學語文素質教育課堂教學[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S1):32-33.
[2]葉獻萍.小學語文素質教育教學的目標與方法[J].科教文匯(下半月),2006(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