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蕊 鄭志君 馬立梅 李嘉
[摘要]目的:分析心力衰竭患者腦鈉肽、C反應蛋白和患者心功能之間的關系。方法:選擇我院在2016年5月-2017年9月診治的心力衰竭患者38例進行研究分析,測定患者的心功能分級、血漿B型腦鈉肽和血清C反應蛋白濃度,觀察腦鈉肽和C反應蛋白與心功能之間的聯系。結果:患者腦鈉肽水平和C反應蛋白水平隨著患者心功能分級的增加而顯著提升。結論:心力衰竭患者的腦鈉肽水平和C反應蛋白水平隨著患者心力衰竭程度加重而顯著提升,臨床治療需注意。
[關鍵詞]心力衰竭;腦鈉肽;C反應蛋白;心功能;關系分析
臨床研究發(fā)現,心力衰竭患者帶有明顯的炎性反應和神經內分泌激素的活動,其在疾病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C反應蛋白( CRP)是一種急性發(fā)病時期血清反應蛋白,其能夠預示患者心力衰竭的嚴重程度,血漿B型腦鈉肽( BNP)是由心室合成并分泌的肽類物質,是診斷心力衰竭病情最客觀的指標[l]。本文分析了心力衰竭患者腦鈉肽和C反應蛋白與心功能之間的關系,為臨床診斷提供參考。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在2016年5月-2017年9月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38例進行研究分析,患者均符合臨床上關于心力衰竭的確診標準,同意進行心功能、腦鈉肽和C反應蛋白的測定。患者經過臨床檢查后排出有急性心肌梗死、心絞痛、免疫系統(tǒng)疾病、慢性炎癥感染性疾病、腫瘤等與本次研究無關的疾病。對患者進行心功能測定:II級12例,III級17例,Ⅳ級9例?;颊咧心?2例,女16例,年齡為(53.9±0.7)歲?;颊叩哪挲g、性別等數據可比。
1.2 檢測方法 患者入院后4h進行靜脈血采集,制作檢測2L全血檢測標本,BNP和CRP水平均采用專用測試儀和生化分析儀進行測定[2]。
1.3 檢測結果評價分析心力衰竭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級與BNP和CRP之間的關系。
2 結果
心力衰竭患者BNP和CRP水平隨著患者心功能分級的提升而顯著提升,呈正相關關系,具體數據見表1.
3 討論
心力衰竭是臨床上高發(f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臨床癥狀表現為呼吸困難、潴留和乏力等。關于心力衰竭的確診帶有一定難度,需要對患者的癥狀、既往病史、超聲心電圖和胸部X線片檢查等進行綜合判定,但對于心功能等級和后續(xù)治療較難預測。
心力衰竭的發(fā)病與神經一內分泌系統(tǒng)激活有一定的聯系,神經激素和細胞生長因子長期、慢性炎性反應使得心肌受損,導致患者心功能惡化。CRP是屬于急性期炎性反應物質,當身體受炎癥、感染或組織損傷而出現高敏反應時,CRP含量提升。大量CRP是導致患者心血管內皮受損,加重心肌缺氧、缺血等組織,凝血系統(tǒng)被激活,使患者心功能進一步惡化。從本次研究數據可見,隨著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級的增加,CRP水平呈現正增長狀態(tài),因此臨床檢測時可參照CRP水平來評估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為治療提供更多準確數據[3]。
BNP由心室所分泌,具有較好的排尿、排鈉功效,能夠舒張血管,同時拮抗腎素一血管緊張系統(tǒng),是人體面對過負荷壓力而產生的急性期反應。患者心功能不全時,左室舒張末壓會顯著提升,直接刺激心室分泌BNP。因此BNP指標的檢測能夠更加直接的反映出患者心室容量和心功能紊亂程度[4]。臨床檢測同時發(fā)現,對呼吸困難患者進行BNP檢測能夠判斷呼吸困難是否由心功能不全所導致,提升疾病診斷的準確率。
當前臨床上診斷心力衰竭主要根據患者的癥狀表現、體檢結果、心電圖和超聲檢查等,采用NYHA方法對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心功能評定,但這種確診方式帶有一定主觀性,易出現誤診。心力衰竭最常見的癥狀是呼吸困難,缺少特異性癥狀,臨床診斷帶有一定難度。本文分析了心力衰竭患者腦鈉肽、C反應蛋白與心功能之間的關系,CRP指標會患者的心功能明顯正相關,BNP檢查能夠作為輔助診斷,對患者心衰嚴重程度進行準確、客觀的評價,為超聲心電圖診斷提供重要補充。
綜上,心力衰竭患者腦鈉肽和C反應蛋白與心功能均有正相關的關系,臨床確診病情時可將腦鈉肽和C反應蛋白作為評價患者心功能的指標,輔助心電圖和超聲檢查對患者治療提供更多準確信息,
參考文獻
[1]王曉壘,趙國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漿腦鈉肽、尿酸及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與心腎功能的相關性[J].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學報,2017,34(08):762-765+768.
[2]劉宏平,李濤,劉曉.血漿腦鈉肽、C反應蛋白在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評價中的作用分析[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7,30(09):1361-1362.
[3]施宗明,潘誠志,侯麗華.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漿腦鈉肽、超敏C反應蛋白的變化特點[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28):107-108.
[4]盧敏,張夢璽,曹軍香.心力衰竭患者腦鈉肽、C反應蛋白與心功能的關系[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7(05):658-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