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長安
西安市大雁塔
每到黎明時分,當大雁塔下慈恩寺的鐘聲響起,寺里的僧人開始打掃禪房,誦經(jīng)打坐。古城西安在沉睡之中蘇醒,官員們要去罩朝,郊野的農(nóng)人準備下地,行商坐賈們要盤估當天的經(jīng)營……新的一天開始了。
千年以來,位于西安南郊慈恩寺的大雁塔。都以這樣的方式開啟吉城西安新的一天。而大雁塔自己,歷經(jīng)千年風雨,依舊巍然屹立在現(xiàn)代化都市之中,周圍花木綠蔭。厚重滄桑。
2014年6月22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在卡塔爾多哈召開。大雁塔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lián)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一天山廊道”中一處著名遺址。被列入聯(lián)合國世界遺產(chǎn)名錄。
大雁塔是古都西安的都市地標,也是這一歷史文化名城的名片,黎明中的“雁塔晨鐘”被稱為關中八景之一。
大雁塔所在的慈恩寺,在唐長安城內的東南角,因其僧多宇廣,又稱大慈恩寺。寺院最早建于隋代,當時叫無漏寺。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唐高宗李治還是太子時,因追念母親文德皇后之恩,將寺院改為慈恩寺,進行了擴修。擴修后的寺院很大,共有十多個大院,近兩千間房舍,僧眾之多可想而知。
文德皇后13歲嫁給李世民冊封為秦王妃?!靶溟T之變”前,秦王妃為了夫君的事業(yè)竭力爭取李淵和后宮的支持,事變當天還去鼓勵部下諸將士?!靶溟T之變”發(fā)生,李世民登上帝位。冊封秦王妃為文德皇后。文德皇后不干預朝政,卻很有政治頭腦,常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的失誤。
貞觀二十一年,李治在父親太宗皇帝的支持下擴修城南無漏寺,在寺內新修譯經(jīng)院,改寺名為大慈恩寺。
新建的寺院極為壯觀,玄奘法師盛贊新寺“壯麗輪奐,今古莫儔”。修成之后,在此舉行大規(guī)模佛事,文武百官也列隊陪同,京城長安一時萬人空巷,爭相觀看這一盛況。按照太子李治的意愿。由朝廷特別下旨,任命取經(jīng)歸來的玄奘法師任大慈恩寺主持,太宗皇帝為玄奘舉行了盛大隆重的入寺升座儀式。
后來高宗即位,玄奘上奏表童說:大慈恩寺是陛下為皇太后追恩所建,這樣對母親的孝敬應當樹碑記述,以便流傳后世。高宗皇帝聽從玄奘的建議,親自書寫碑文,在宮內的芳林門制作了《慈恩寺碑銘》。
石碑做好送往大慈恩寺時,玄奘覺得對這件大事萬不可怠慢,他親自率眾僧去內宮迎接,說“慚荷圣慈,不敢空然待送,乃率慈恩徒眾及京城僧尼,各營幢蓋、寶帳、幡華,其至芳林門迎?!备咦诨实圻€派了長安、萬年兩縣的樂隊一起奏樂陪送。
這個迎送的隊伍有多盛大呢?有人形容說最矮的幢蓋已經(jīng)高過云層,最短的旗幡可和天空相接,如此高大的儀仗器具共達三百多件,樂隊所用車輛一千多乘。從芳林門到寺院的三十里路上,但見佛光時現(xiàn),璀璨奪目。高宗皇帝親自登上了安福門觀看,一路之上參與迎送和圍觀的男男女女,傾城出動。
在唐代,大慈恩寺是京都長安一處佛教和文化圣地,這里藏有佛門圣物,香火熾盛,經(jīng)久不息。大雁塔是大慈恩寺內的主要建筑之一,作為大唐長安重要標志的這座著名磚塔是怎么修成的?
永徽三年(652),玄奘法師原打算在大慈恩寺內端門旁建一座高30丈的石砌佛塔,安置自己從印度迎請回來的經(jīng)卷、造像,這樣可以使之安全保存,流傳萬代。玄奘對建造這一佛塔的造型,以及什么風格、用什么材料、費用開支等,都有自己詳盡的思考。
高宗皇帝知道這件事情后,對玄奘的構想作了修改。大雁塔以磚砌成,方形,高一百八十尺,每一層的中心都安置佛舍利,總數(shù)達一萬多粒。塔內藏有經(jīng)卷、造像等佛教圣物。早先太宗皇帝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高宗皇帝所撰《述三藏圣教序記》兩碑。移入塔下。
大雁塔最初建五層,后來加蓋到九層,再后來改修為七層,即今天我們看到的大雁塔。通高為64.7米多。底層每邊長25.5米。此塔最早仿照印度最著名的禮佛高塔佛陀伽耶塔制作。有種說法是,武則天臨朝后,肆意“創(chuàng)新”,將塔增為十層,再后來到五代時又恢復到七層。
大慈恩寺內的這座佛塔為什么叫做大雁塔?
一般認為之所以稱大雁塔,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來源于印度傳說。因佛教中分為大乘和小乘,據(jù)說最早大乘一直吃素食,小乘可以吃葷。一天,在一所小乘寺院,僧人沒有為方丈準備好肉食,連連嘆息。此時正好有一群大雁從空中飛過。做飯的僧人想,如果這時有只大雁給方丈吃該有多好啊。他正在思索間,突然一只大雁掉到了院內的地上。僧人告訴了方丈,方丈說:這是菩薩顯圣,犧牲自己布施呢,哪是大雁??!這讓所有的僧人都十分感動,從此以后,大家便不再吃肉了。僧人們在大雁墜地的地方建造了一座五層磚塔,叫做雁塔。后來這個故事傳入中國,大慈恩寺的僧人便把寺內佛塔稱作大雁塔。
第二種說法和佛祖釋迦牟尼有關。傳說他在成佛之前,曾像好多人一樣苦苦修行。有一天,他在樹下打坐,已經(jīng)十分饑餓和疲憊不堪,幾乎無法支撐自己了。一群大雁從這兒飛過,為了考驗釋迦牟尼的意志,有只大雁故意突然掉在了他的面前,但他絲毫不為所動,照樣打坐。僧人們?yōu)榱思o念這件事。就將寺院供藏佛經(jīng)的佛塔稱為雁塔。
第三種說法則來源于玄奘法師取經(jīng)的故事。據(jù)傳他在西行取經(jīng)的路上,有一次在大沙漠里遇到了大風沙。遮天蔽日,法師迷失了方向。這時他已經(jīng)瀕臨絕境。水和食物所剩無幾。法師盤膝而坐,心無旁騖,念著佛經(jīng),呼喊著法號。此時飛來一只大雁,法師跟隨著大雁飛的方向,竟然走出沙漠,找到了水源。絕處逢生的玄奘法師此后對大雁充滿了感激,后來在大慈恩寺修塔,便命名為大雁塔。
三種說法究竟以哪種為準,似無定論。
大慈恩寺的雁塔之下,供藏著幾件堪稱國寶的珍貴佛教文物:其一,佛舍利;其二,貝葉經(jīng);其三,玄奘法師頭骨舍利。2000年11月,寺內“玄奘三藏院”建成之后,供奉著這些珍寶。
今大雁塔所供奉的佛舍利,是印度高僧釋悟謙法師所贈。據(jù)說法師是印籍華裔高僧,陜西咸陽人,自幼出家,上世紀40年代初,他為玄奘法師的精神所感動,執(zhí)意要去印度求法拜佛。后來他研究佛法十分努力,在印度的玄奘寺?lián)沃鞒帧?/p>
1998年6月10日,悟謙法師回到西安,贈給大慈恩寺一個紅紙袋,袋里精心包裹著的兩顆珍貴佛舍利子,其中一顆直徑3.5毫米,另一顆直徑1.5毫米。這讓寺里的僧眾十分感動。大慈恩寺的僧人將兩顆珍貴的佛舍利陳列在大雁塔內,以供僧俗各界人士瞻仰。
大雁塔內另一種珍貴佛教文物就是貝葉經(jīng)。古代的印度沒有紙張,佛教徒常把經(jīng)卷寫在貝樹的葉子上。即貝葉經(jīng)。玄奘法師取回的幾百部經(jīng)書,也都是貝葉經(jīng)。寺內供奉有兩片貝葉經(jīng),兩片各長40厘米、寬7厘米。寫滿了梵文經(jīng)卷,現(xiàn)今能夠認識這些梵文的學者,已經(jīng)十分罕見了。
大雁塔下玄奘三藏院還藏有玄奘法師靈骨。2000年,大慈恩寺的玄奘三藏院建成,南京的靈谷寺將所藏玄奘法師的靈骨,分給西安大慈恩寺供奉,寺院落成典禮上,大慈恩寺住持接受了靈谷寺的法師靈骨。
唐代是一個詩的國度,唐代詩人每每游覽大雁塔、慈恩寺,都會有佳句妙詞出現(xiàn)。先后在此吟詠的詩人眾多,上到皇帝后妃,下到落第文人,佳作不斷。
唐高宗李治寫有多首有關慈恩寺的詩,包括《謁慈恩寺題玄奘法師房》等。上官婉兒巾幗不讓須眉,她在重陽這天隨高宗來游,其《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圖,群臣上菊花壽酒》寫道:“帝里重陽節(jié)。香園萬乘來。卻邪萸入佩,獻壽菊傳杯。塔類承天涌。門疑待佛開。睿詞懸日月,長得仰昭回?!?/p>
天寶十一年(752)秋,杜甫、岑參、高適、薛據(jù)、儲光羲等人相約,登大雁塔,游慈恩寺,憑欄俯瞰京城長安和曲江美景,遠望八水縈繞,終南秀峰盡在咫尺,每人賦五言一首。
高適反應敏捷,第一個吟出《同諸公登慈恩寺浮圖》:香界泯群有,浮國豈諸相。登臨駭孤高,披拂欣大壯。岑參、儲光羲、薛據(jù)等詩人接著佳句迭出,最后收尾的是大詩人杜甫,他當仁不讓,脫口而出詠《同諸公登慈恩寺塔》二十四句。一百二十余言。
此外,其他名士登塔游寺的詩作也連綿不斷。如宋之問的《奉和九日登慈恩寺浮屠應制》,白居易的《三月三十日題慈恩寺》等。賈島也寫有多首。如《寄慈恩寺郁上人》等。
唐中宗時,每到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实鄱家暑I一幫文人親臨慈恩寺登高遠望,親自吟詩作賦。學士們就紛紛唱和,后來編有四十卷詩集,雁塔詩會一時蔚然成風。唐代流傳下來吟詠大雁塔和慈恩寺的詩作,不下數(shù)百篇,是唐詩中的一個亮點。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边@是唐代詩人孟郊在四十六歲那年進士及第,按捺不住自己得意欣喜之情,認為由此便可飛黃騰達了,寫下這首七言詩。“春風得意馬蹄疾”和“一日看盡長安花”后來成為經(jīng)典佳句被歷代所引用。
在唐代,曾經(jīng)興盛新科進士在大雁塔下題名。文人們“到此一游”的用意非常明確,就像孟郊所寫的詩一樣,彰顯自己即將仕途無限的喜悅。
據(jù)傳最早在大雁塔下題名的是進士張菖。唐中宗神龍年間,進士張莒在慈恩寺閑游,忽然一時高興,將自己名字題寫在大雁塔下。后來不少文人覺得這樣傲還挺瀟灑的,于是紛紛效仿。特別是那些新科進士,更是把在大雁塔下題名看作是一種極大榮耀。這些文人儒士們在科舉結束之后,互邀友好相聚,先是在曲江邊舉杯痛飲。然后成群結隊地來到大雁塔下,推舉一名書法絕佳的同好將自己的姓名、籍貫和及第的時間等書寫在塔下的墻上,以彰顯于世。
2006年10月15日,西安人慈恩寺舉行了盛大的“玄奘之路·世界和平祈福典禮”,高僧恭迎內奉玄奘法師頂骨舍利的舍利塔步入典禮現(xiàn)場
在雁塔題名的進士當中,如果后來有人位至卿相,就要再次來將自己的題名改為朱筆書寫。顯得鶴立雞群,與眾不同。
大詩人白居易是大雁塔下題名的文人中最為顯赫的一位了。詩人在二十七歲時即一舉中第。如何也掩飾不了自己春風得意的喜悅。在此題寫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這樣傲視群雄的句子。
如此年復一年,大雁塔和慈恩寺的墻壁上到處題寫,紛亂一時。據(jù)說到了唐武宗時,宰相李德裕并非進士出身,對在此題名極為反感。下令禁止曲江宴飲,派人將新科進士的雁塔題名也統(tǒng)統(tǒng)除去,這樣的“文人沙龍”方得休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