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娟
內容摘要:教研是教學活動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目前語文教研現(xiàn)狀卻不容樂觀,教研組處于松散的組織狀態(tài),語文教研沒有主題、沒有系列,語文教師迫于學校的行政壓力,在固定的時間里匆匆應付教研任務,更有甚者,將教研活動變成了集體聊天。因語文教研流于形式,難以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本人所在教研組老師深感教研之重要,藉學校實行校本教研之機,嘗試主題式教研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的實施應用,以期對中學語文教研改革提供借鑒。本文首先對教研組進行定位,并總結出目前學校語文教研存在的問題。接著對主題式教研的性質和目的進行界定,從課堂診斷和課型構建兩個主題進行研究實踐,通過本人及本校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實際案例,總結提煉主題式教研對改進語文課堂、強化教研組主體功能、優(yōu)化語文教材等方面的作用。
關鍵詞:語文教學 主題式教研 課堂診斷 課型構建 實施 反思
教研組的定義是,教師基于自主發(fā)展需求而主動形成,以改變自我職業(yè)意識、提高自我職業(yè)能力、激發(fā)和維持自我職業(yè)情感為目標的學術型群體。教研組是中小學開展教育教學研究的基層組織,應該是集學術性、專業(yè)性和自發(fā)性為一體的。但是由于歷史傳承和當下學校教育體制的制約,教研組在運行上出現(xiàn)了價值追求上為學校管理服務的功利化傾向,在教研活動的組織上出現(xiàn)了管理的行政化傾向,在教研活動的實施中出現(xiàn)了重形式、輕過程的形式化傾向,在教研組的關系上出現(xiàn)了教師之間競爭而不合作的關系。這些問題成為當下制約教研組進一步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也最終會導致教研組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開展主題式教研,使教研系列化、課程化,根據(jù)不同年級學科、學生的特點,以分層走班教學、課堂診斷、教材研究、課型探討、專題設置為主題,發(fā)揮教研組“教”和“研”的作用,凸顯教師協(xié)作功能,使教學研究成為常態(tài),教師之間建立合作性同事關系,從而扭轉甚至改變中小學教研組的困境。
一.探索實施以“課堂診斷”為主題的教研
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在課堂,語文教研組在明確“課堂診斷”主題的教研任務后,從課堂診斷的具體內容和如何進行課堂診斷兩個維度進行教研,從教師個人匯總問題、備課組商議討論、教研組確立三個梯度進行分析總結,最終明確語文課堂所需診斷的內容有兩個模塊:教學方法、教學流程,課堂診斷的方法是聽、評課,診斷形式則借助學校統(tǒng)一組織的“人人公開課”、“同課異構”等活動。
以學年上學期為例,一學期5個月或5.5個月,計20-22周時間,每周一開展語文教研活動,每次活動三節(jié)課,兩名教師分別授課一節(jié),全體教師評課一節(jié),約10周時間結束一輪次課堂診斷。
在主題教研引領下,將語文課堂診斷的兩個模塊進行細化,從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教學評價三個維度入手,將教學方法分解為8個子主題:情境導入藝術、課堂提問梯度、文本解讀深度、課堂生成處理、學生參與程度、合作探究開展、多媒體結合應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現(xiàn)。將教學流程分解為6個步驟: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點突出、師生互動科學、板書設計巧妙、課后練習適度、教學反思深刻。
本學期47中語文教師確立的診斷主題之一是課堂提問的梯度呈現(xiàn)。在閱讀教學中,設計問題是搭建支架的過程,主問題的設計必須要求教師研讀文本、確定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同時要指向文本的深層理解和整體解讀,這樣才是有效的,才可以引領學生去解讀文本、生成知識。七年級的童隨雪老師和王改寧老師以《最后一課》的課堂教學為范本,用“同課異構”的形式解讀自己對課堂提問梯度的處理。她們兩人在“深入文本,賞析人物”的教學流程中對于問題的設計各不相同,具體如下:
王改寧老師設計了5個問題:1.圈畫出文中第一部分描寫小弗郎士的語句,思考:小弗朗士是個怎樣的孩子?2.在最后一節(jié)課上,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發(fā)生了什么變化?3.小弗朗士情感態(tài)度的變化是什么?4.合作探究:結合文本中對韓麥爾先生的描寫,總結韓麥爾先生的特點。5.探究一個問題:小弗朗士和韓麥爾先生的形象是相互獨立的嗎?
童隨雪老師也設計了5個問題:1.在上最后一節(jié)課前,小弗朗士是個什么樣的孩子。從文本中找到相關句子。2.在上最后一節(jié)課后,小弗朗士變成了一個什么樣的孩子。3.小弗朗士發(fā)生這么大變化的原因是什么。4.從文中看,韓麥爾先生是個什么樣的老師。5.給本文加個副標題“一個阿爾薩斯小孩子的自述”,討論小弗朗士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真正有效的聽課、評課,應該具備合作研修的主題,即通過課堂展示、課后研討來呈現(xiàn)相關的教學理念、探討急需突破的問題。展示課后,兩位老師分別在教研會上闡述她們設計的緣由和思路,并對本節(jié)課提出自己的評價。然后,教研組老師開始評課,一致認為這兩位老師在本節(jié)課堂上,品讀文本精細深入,把握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人物形象分析較為全面透徹,教學三維目標基本完成。但是,針對教研的主題“課堂提問的梯度”,二者處理優(yōu)劣盡顯。王改寧老師的5個問題太大,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也有些大,同時,問題的設計呈現(xiàn)并列狀態(tài),使文本閱讀成為割裂的、碎片的,缺乏有機整體的統(tǒng)一性,缺乏梯度,從而會影響學生對文本的整體學習。童老師的5個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問題的提出切入點小,學生能夠結合文本快速找到依據(jù),并通過師生的互動引導,生成對文本的個性理解。
二.研究適合教情、學情的課型構建主題教研
課型構建以備課組為中心進行。備課組是學校教學活動最基層的組織,凝聚力強,靈活機動,有很強的操作性。課型探討則根據(jù)初中三個年級教材、學情的不同,探討文體課、復習課的教學模式。文體課側重于七、八年級,學生對于文體知識、特點及運用需要了解和練習,因此,七、八年級的語文備課組進行課型探討的主題教研時,分階段、分層次設計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文言文的課堂模型,從文體概念、閱讀方式、解析角度、語言運用等方面入手,由淺入深、由點到面。專項復習課則側重于九年級學生,基于他們熟悉各種文體特點,需要不斷強化、細化的要求,九年級語文備課組的老師要在文體課的基礎上,主題研修專項課堂模式。以記敘文為例,九年級教師在備課時,結合中招考試試題特點,歸納總結記敘文??碱}型,再整理歷年各地語文中招考試記敘文,選擇典型文章,依據(jù)學生實際學情,設計專項課。不僅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更深化了學生對應題型的準確解析能力。
七、八年級記敘文和說明文閱讀,我們探討出關于兩種文體應該達成的學習目標。例如記敘文,學校教師強調回答三個問題即“這篇文章寫了什么?”“作者如何是如何寫的?”“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在此方向引導上,根據(jù)不同課文,教師可以采用不同方式來設計自己每節(jié)課的具體內容,語文教師以課型構建為主題教研,但絕不強調千篇一律,而是給于方向引領,在這一指導思想下,再根據(jù)不同記敘文設計形態(tài)各異的問題和方法進行教學。例如在回答“一篇課文寫了什么”這個問題時,教師就根據(jù)不同課文設計出了以下方式:1.概括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情?例如《傷仲永》這類故事內容較為單一的課文。2.結合記敘文六要素請復述文章內容,例如《蘆花蕩》這類小說類作品。3.找出文章都講了哪些事情?例如《爸爸的花落了》文章講述多件事情的文章。4.依據(jù)文章內容填空,例如《我的叔叔于勒》我們設計的填空是(盼)于勒(遇)于勒(躲)于勒,這類文章往往有清晰的線索。5.找出主人公心情變化的語句,例如《走一步 再走一步》這類文章是依據(jù)情感變化來寫文章的。
說明文閱讀,學校教師更重要地引導學生注重這一文體的實用性。主要解決四個問題,第一說明文和記敘文的不同,第二說明文都介紹了哪些知識,第三作者都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來介紹,第四說明文語言的特點。這是說明文課型構建伊始,通過教研確定基本框架,然后每一問題下同樣地采用不同方式去解決,通過集體教研和研討設計不同的方法。例如回答記敘文和說明文不同這一問題時,就有以下方式:第一種學生提前為家里的某一物品寫一個使用說明書,通過和記敘文的比較就很直觀地感受到兩種文體的不同;第二種介紹作者經歷,例如《中國石拱橋》作者茅以升是一位橋梁研究學家和橋梁設計專家更是主持建造者,這樣的專家寫橋會寫什么呢?同學們通過設想就發(fā)現(xiàn)說明文和記敘文寫作內容和目的是不同的;第三種,在學完一篇文章之后再做比較。這些方法在實際教學中都很適用,只是不同老師可以根據(jù)師生情況自己選擇和設計。
初三復習課,在課型構建伊始,47中語文教師的指導思想是圍繞中招考點,利用不同方式引導學生經過練習,摸索出做題方法。這就是課型總綱,根據(jù)不同題型經過三年初三專項復習課的實踐,經過多次評課和打磨,設計出圍繞考點的一系列專題復習指導。內容涵蓋“仿寫”“圖文轉換”“成語運用”“材料概括”“病句修改”這些小專項,以及記敘文閱讀中概括故事內容、重點段落的作用、重點語句賞析等記敘文具體考點內容,還涵蓋了說明文閱讀和議論文閱讀的多個考點,將其制作成微課的形式,年級共享。
議論文寫作,是初中階段學生重點需要掌握的內容,能否提煉出準確獨到的論點,能否建立大容量的論據(jù)庫以供使用,能否巧妙使用論證方法充分證明,能否達到邏輯思維清晰語言組織嚴密,這些都是議論文寫作課程范式需要突出的重點。在組織學生大量閱讀、集中積累的基礎上,教研組老師們以議論文三要素為主線,分解議論文寫作任務,逐個攻破難點。比如論點的確立,我們將它分解成三個主要方面:開門見山提出論點、運用論題引出論點、結尾總結概括論點,然后要求學生在作文訓練中體現(xiàn)運用成果,再加以評點、反饋、修改。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議論文寫作課程范式,讓絕大多數(shù)學生熟練運用議論文寫作,也為日后學習工作中議論文的表達鋪設道路。
李政濤教授指出,“重心下移”是現(xiàn)代型學校建立的主要標志,也是新基礎教育實現(xiàn)整體性學校轉型的策略之一,其結果是教研組成為當代學校變革和轉型的重心。教研組要完成這種轉型,就必須要充分發(fā)揮集體教研的優(yōu)勢,分析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梳理,以此確立改進課堂的教研計劃。同時深入課堂教學,通過系統(tǒng)的聽評課活動診斷問題,取長補短,從而進一步改進語文教學方式。
(作者單位:鄭州市第四十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