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古詩詞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然而古詩詞教學卻是提升核心素養(yǎng)比較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固定的教學模式、乏味的字詞解析、反復的背誦默寫,讓學生產(chǎn)生厭學古詩詞的心理。本文從教學過程中的自主學習(學習方式)、反復誦讀(教學方式)、比較整合(教學策略)、趣味活動(學科活動)四方面談談如何在古詩詞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 古詩詞 自主學習 趣味活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8-0-01
古詩詞蘊含豐富,風格多樣,或豪放或婉約,或濃烈或淡雅,或熱情或清新,但在尋常古詩詞的教學中,卻體現(xiàn)不出多樣風格。特別是傳統(tǒng)教學中一些過于程序化的教學模式,往往不考慮體現(xiàn)古詩詞本身的韻味。這種教法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古詩詞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詩詞教學就應該體現(xiàn)傳承中華文化、吸收文化精髓的價值,然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往往按照“作者背景介紹——逐詞逐字分析——情感概括”的模式進行。教師只追求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只追求完成作業(yè),學習古詩詞缺乏體味,教學中難以體現(xiàn)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這種情況下,我認為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也應貫徹新課程理念,注重互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強調自主學習,注重探究能力
古詩詞因為遠離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所以成為教學的難點。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保證教學進度,確保教學成績,容易 “以教代學”。這樣導致教師教得辛苦,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學習效果并不佳。
古詩詞教學本應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由教師指導方法,讓學生自讀、質疑,從而探索、研究。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詩歌的規(guī)律,品味詩歌的韻味。
二、營造誦讀氛圍,培養(yǎng)詩歌語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詩歌就應該大聲地朗讀出來。讀多讀熟可以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在讀中理解文意,在讀中體味情感,在讀中感受作品意境,從而提高語言感悟能力。
有些古詩詞被配上現(xiàn)代流行歌曲傳唱,最有名的是王菲演唱的《水調歌頭》,還有鄧麗君的淡淡幽情專輯,安雯演唱的李清照的《一剪梅》等??梢宰寣W生學唱這些詩詞,有助于他們理解詩詞,還可以加強記憶。有時候我在指導學生誦讀古詩詞時,配上符合詩歌意境的音樂。音樂創(chuàng)作的意境可以營造特有的心理氛圍,把握詩歌的意境美,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熟讀成詠。
特級教師余映潮提出的“四讀”——吟讀,譯讀,背讀,說讀——值得我們借鑒。通過吟讀,“與詩人相遇”;通過譯讀,“與詩人同行”;通過背讀,“品詩人筆法”;通過說讀,“對詩人說話”。這樣的誦讀使我們可以與詩人進行心靈的對話。
三、嘗試整合比較,鍛煉思辨能力
學生從小到大學習的古詩詞篇目不少,若能通過比較整合,激發(fā)思考,培養(yǎng)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勢必能事半功倍,既提高教學效率,避免教學資源的單打獨斗,又增強課堂的思維力度,開啟學生思考的源泉。
1.整合內容相近之文,把握思想主旨。如教學《念奴嬌·赤壁懷古》,與《赤壁賦》進行比較。前者側重抒情,營造意境,后者側重敘事,情節(jié)曲折,這是由“詞”和“賦”的不同的體裁所決定的。詞中寫景雄奇壯麗,賦則描寫了空明柔美的赤壁秋江月夜;詞中以周瑜的年輕得志、建功立業(yè)反襯自己功業(yè)無成的失意,賦借失敗的英雄曹操抒發(fā)感慨;詞更多表現(xiàn)儒家輔君治國、經(jīng)世治民的政治理想,賦更多表現(xiàn)道家淡泊名利、遠離塵囂的人生哲學。二者相得益彰,極好地反映了作者寄托其中的人生理想和美好情趣。
2.整合相同之意象,把握人文情感。在古詩文中,意象因為滲透了作者的情感而具備了獨特的內涵。相關的意象,會在同一篇詩詞里反復出現(xiàn),也會出現(xiàn)在不同的詩詞中。通過比較這些看似相同、含義卻不同的意象,就能夠幫助學生把握作者情感的變化,感受古詩詞獨特的人文情感。
比如《醉花陰》中的“黃花”,寄托了女詞人思念丈夫的離愁和悲秋情緒。重陽時節(jié),她一邊飲酒,一邊賞菊,本應雅致的生活卻因思念染上了閑愁?!坝邪迪阌洹被昧恕豆旁娛攀住分械摹败跋阌瘧研洌愤h莫致之”,暗寫她對丈夫的思念?!叭吮赛S花瘦”寫出簾內的少婦因思念而消瘦、憔悴?!堵暵暵分械摹包S花”則成了女詞人幽凄、孤寂的象征。“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殘損的菊花無人欣賞,女詞人無人可思,無人可念,面對此情此景,撫今追昔,怎不令詞人悲從中來?菊花一朵朵枯萎凋落,成了一地的哀愁、一地的凄涼、一地無可奈何的消亡。
四、開展趣味活動,加強學習興趣
我在班里讓學生成立“詩詞學習小組”,取一個有詩意的組名。有時舉辦“古典詩歌我來講”的活動,提升興趣。我們班利用午餐時間看《中國詩詞大會》被刷屏,也趁熱打鐵在班上玩了“飛花令”。學生興致高,為了競賽自覺地背古詩詞。
我偶爾開展講座、賞析課、讀書交流會,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發(fā)現(xiàn)古詩詞的美,激勵學生繼承與發(fā)揚古代文化精粹;可利用小練筆或周記讓學生談自己的看法,增進對古人古詩的了解與認識。還要充分發(fā)揮日常作業(yè)、作文、積累、摘抄等常規(guī)活動的作用,有計劃地綜合運用,讓它們圍繞課堂知識講授的中心,在思想和認識上作進一步的鞏固和深化。例如學習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可讓學生課下閱讀《蘇軾傳》,結合已學詩文《浣溪沙》、《水調歌頭》等,撰寫讀書報告《我眼中的蘇軾》。
我國是一個詩詞的國度,“不學詩,無以言”,我始終認為,中國人就應該從詩詞中吸收營養(yǎng)、獲取力量。身為語文教師,我要不斷地挖掘、傳承,感染我的學生,使詩詞融入他們的血液,內化為“核心素養(yǎng)”,外化為氣質形象。培養(yǎng)詩心,滋潤詩情,這一生能詩意地棲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