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發(fā)芝?黃笑
[摘 要]初中的農(nóng)村留守兒童心理教育中,班主任應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因此施教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關愛,在學校感受到溫暖,填補留守過程中,由于家長的缺失造成的心理空缺,讓學生感受到學校的溫暖,班主任應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構建與學生的互通橋梁,在教學中了解學生的心理訴求,避免學生受到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而造成心理壓力,導致學習與生活的心理不良發(fā)展,初中階段學生已經(jīng)構建了自主思維意識,此時一些學生較為叛逆,在缺乏家長管教的情況下,做出偏激的行為,班主任即是學生的學習指導者,又是學生的心靈領路人,應擔負起培育人才的重任,做好心理疏導,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關鍵詞]農(nóng)村;初中班主任;留守學生;心理教育
農(nóng)村教學中,學生活動的范圍較為狹隘,接觸的社會層面較窄,一些留守兒童的認知始終較為淺薄,對待事物的思維單一化,同時在長期的學習跟不上進度中,一些農(nóng)村的留守兒童開始出現(xiàn)自暴自棄的心理,家長對學生的未來期望值不高,學生缺乏上進心,不僅如此,一些學生開始對未知的世界充滿向往,模仿社會上一些不良青年的言行舉止,難以分辨美丑,活躍在犯罪的邊緣,初中留守兒童中出現(xiàn)的問題不約而同,教師應關注這部分群體,以全面的心理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一、農(nóng)村初中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生活瑣事繁雜
初中時期的留守兒童,學習并非學生的第一要務,一些學生的家中還有老人需要照顧,自己要做飯劈柴,生活中事無巨細都需要料理,這些學生通常難有過多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年紀輕輕就承擔起了照顧一家老小的重任,自身對于學習不抱希望,一些留守兒童自身感受到來自于家庭的壓力,心中與身上的負擔較重。
2.心理教育的缺失
學生長時間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對于生活中一些事物的理解都較為淺薄,僅有的與家人的相處時間中,父母的文化程度較低,也難以給學生一些正確的指引,而且祖父母的年紀比較大,彼此之間存在代溝,許多初中生不愿意與他們說自己的想法,長此以往就會形成孤僻、內(nèi)向的性格,不愿意與人溝通交流,造成心理發(fā)展的不健全。
3.缺乏學習動機
留守的初中兒童在學習上缺乏必要的學習動機,許多學生沒有明確合理的學習動機,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沒有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對自己的學習也會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
二、農(nóng)村初中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建立“留守學生”檔案
留守學生心理比較復雜,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均會對他們造成很大的影響。對于這種特殊的社會群體,班主任應從入學起就加強關注,建立他們的個人檔案與成長記錄袋,是一個很好,也很有效的方法。班主任為每個“留守學生”建立檔案,把他們的家庭情況、人際關系、學習態(tài)度、學習動機、情緒意志、個性品質一一記載下來;全面了解掌握每個留守學生的家庭、學習、生活情況,關注學生成長中遇到的生理、心理問題;關注心理疏導、情感溝通、習慣養(yǎng)成。加強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行為和家庭情況的了解、跟蹤,以便及時地進行個別心理輔導;長成記錄袋收集學生學習、活動、日常行為表現(xiàn)、情感表現(xiàn)等材料,記錄學生發(fā)展過程中的有關評價。班主任及時將有關情況報告給家長。做到真正面向全體學生,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并且給予這些特殊的學生以特殊的關愛,真正成為這些學生尊敬和信賴的良師益友。
2.目標導航循循善誘
教育是雙邊活動的過程。在留守學生的心理教育過程中,遵循學生為主體,采用循循善誘的方法。教師要把握好三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在實踐教育過程中,要調動留守學生的積極性,激活他們的內(nèi)驅力,使教師的“教育”成為他們的“需要”。二是要掌握教育留守學生的“度”,不使教育活動成為他們心靈的拖累和負擔。三是努力培養(yǎng)留守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這是留守學生主體性發(fā)揮的最高表現(xiàn)。要引導學生用目標導航,讓每個學生確立三個目標:奮斗目標(考多少分)、競爭目標(找個對手比一比)、發(fā)展目標(個人想在哪個方面創(chuàng)優(yōu))。當留守學生把教師的教育以及他們受到的積極影響內(nèi)化為主觀形式的認識、情感、動機、態(tài)度之后,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才能發(fā)揮作用。
3.真情包容積極疏導
在對留守學生的教育活動中采取啟發(fā)、引導、疏通的方法,曉之以理、導之以法、疏而不堵。作為教師,首先要以滿腔熱情平等地對待留守學生,這是采用疏導手段的前提。只有建立起融洽、信任、真摯的關系,疏導才可能成為真正起作用的教育手段。其次,要多方啟發(fā)留守學生的自覺性,調動他們的主體積極性,這是疏導的基礎,它有利于他們主體積極性的發(fā)揮。再次,要做到實事求是,以理服人,這是疏導的核心。要使留守學生受到真正的教育,要使他們真正地提高覺悟,就必須堅持教育過程中的實事求是。最后,教師還要做到因勢利導、促進轉化,這是疏導的目的。
4.加強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
農(nóng)村初中許多留守學生平時都寄宿在學校,由于這些學生大多都年齡小,自理能力差。在學校生活指導師的精心指導下,學生在獨立生活中,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訓練和提高。寄宿制學校,師生長期在一起學習、生活,拓寬了小學生的群體交往,通過班級組織、課外活動等多層次多形式的交往,使學生在交往中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關愛他人,加速了社會化的進程。正如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如果沒有合理的,得到徹底實行的制度,沒有行為范圍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語言都彌補不了這種缺陷,制度越嚴格,越明確,它就越能形成內(nèi)部的動力定型,這是形成技巧與習慣的基礎”。我們圍繞養(yǎng)成教育的系列內(nèi)容,制訂了《寄宿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規(guī)范約束他們的行為。
三、結語
農(nóng)村初中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是當前我國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對于青少年今后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等各方面應積極努力,加強合作,共同為留守兒童創(chuàng)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促進其心理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云. 初中班級留守學生的心理特點及管理策略[D]. 蘇州大學, 2010.
[2]王明清. 用愛的陽光驅散留守學生的心理陰霾淺談農(nóng)村初中班主任怎樣做好留守學生的心理教育[J]. 科學中國人, 2015(12).
[3]岳慧梅. 淺談農(nóng)村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留守學生的心理教育[J]. 都市家教月刊, 2017(5):158-158.
[4]王靜. 農(nóng)村初中班級留守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管理對策研究[D]. 延邊大學,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