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茂
【摘要】課堂教學效率衡量課堂教學實效的一個重要指標,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就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文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就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出了自己幾點思考,以期為從事小學語文教育的同行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效率 提高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6-0031-02
教學活動展開的主要場所是課堂,不管是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課堂教學都是我們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主要途徑。課堂教學效率就是師生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的教學任務,即投入的時間、精力與“產出”的關系。它是衡量課堂教學實效的一個重要指標,影響著學生作為社會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語文知識的學習、學生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yǎng)。有些老師想通過延長上課時間、大搞題海戰(zhàn)術來提高教學的質量,可結果對學生的心理和生理帶來很大的壓力,甚至危害到學生的身心健康[1]。用盡量少的時間與精力,讓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學習效益的課堂教學,是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提高自身素質的根本所在。向課堂要效率是我們教師一直關注并執(zhí)著追求的目標,我對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作了以下幾點的思考:
一、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深入解讀教材是基礎
教材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媒介,解讀教材成了提高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解讀教材即有效研讀教材,把握教材的內涵,以保障教學活動高效的開展。深入地解讀教材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吃透新課程的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shù)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新課程理念倡導“以生為本”的思想,就是讓學生在民主、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下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實現(xiàn)“人人學有價值的語文素養(yǎng);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語文;不同的人在語文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2]?!币龅竭@這些,一定要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觀念不改變,相當于換湯不換藥。
(二)領會教材意圖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課標要求教師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師不能認為讓教材再現(xiàn)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必須經過再加工重新創(chuàng)造,使教材“新鮮出爐”,更大程度上把知識的教學伴隨在培養(yǎng)態(tài)度、能力的過程之中。盡量讓學生主動的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經驗結合起來,體驗到語文學習是有價值的,并有意識的建立學生的學習習慣,滲透愛黨、愛國、尊重等德育教育。
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優(yōu)化教學過程是關鍵
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雙邊統(tǒng)一的活動過程。任何學生在走進課堂之前,都不是一張白紙。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知識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于世界的理解和賦予的意義每個人的領受是不同的,學習者在認知、解釋和理解世界的過程中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
(一)優(yōu)化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決定著教學活動的方向,決定著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的選擇,決定著教學效率的提高。傳統(tǒng)教學目標搞“一刀切”,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要為每個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學目標是不切實際的空想主義,但是制定分層目標是行得通的。這樣從學生的認知差異出發(fā)來設計差異化的教學目標,最終“促進所有學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應有的發(fā)展?!?/p>
(二)優(yōu)化教學手段
傳統(tǒng)教學使用的是粉筆、黑板。有人說:一支粉筆走天下。這種單調的教學手段,制約了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的發(fā)展。因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注意教學手段的優(yōu)化。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結合聲音、動畫、視頻等,更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求知欲。能夠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對于發(fā)揮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把“靜止”的內容變?yōu)椤盎顒印钡男蜗?,發(fā)展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維、解決問題等能力,實現(xiàn)課堂教學最優(yōu)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但在多媒體的選擇和使用上,要注意“度”的把握。曾經有一段時間,大家為了趕時髦每一節(jié)課都用多媒體。開始的時候,很有新鮮感,可在反思中覺得并不是每一節(jié)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多媒體,太多的刺激會讓學生疲憊不堪,降低課堂的教學效率。而只有適當使用,才會發(fā)揮的優(yōu)越性。多媒體技術畢竟是手段,而且只是一種手段[3]。
(三)處理好備課與生成的關系
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既要精心備課又要注重生成。備課是教師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環(huán)節(jié)等做出的設計性的展望。目的是為了讓課堂教學有序、有效的進行。生成是在課堂中自然出現(xiàn)的,這種出現(xiàn)與教材的精心設計是密不可分的,當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備課與生成是一對矛盾統(tǒng)一體。沒有充分的備課不會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礎。備課是預設的補充和拓展,兩者在教學過程中相輔相成,同樣重要。
(四)注重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1.小組合作學習要講實效性
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中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體現(xiàn)了新課程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什么都是小組合作學習,要根據學生和教學的需要而組織進行。內容簡單的不用小組合作學習,內容較難的先要給學生留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再組織小組合作。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相應的規(guī)則。合作學習的關鍵是教師要科學組建學習小組,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性格愛好、成績等進行分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優(yōu)化組合。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以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合作能力為目標的。
2.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的策略
在課堂學習中,合作小組常常表現(xiàn)出不善于合作的狀況。鼓勵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小組合作學習需要每個成員都能積極的相互支持和配合,進行有效的溝通,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清楚的理解對方的想法與觀點,積極承擔自己扮演的角色。指導學生學會傾聽。傾聽,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就有困難了。首先,要樹立傾聽的意識。教師應該告訴孩子們:如果你想得到別人的尊重,你自己就要先尊重別人,而傾聽是你尊重他人的一種方式。達成共識。讓學生對組內的認知沖突進行有效解決,從而解決問題,理解知識,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彼此信任。
三、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保證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我們都知道“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歡哪個老師就會對該老師上的課。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師生關系基礎上,學生會積極、主動地探索求知。所以,師生關系的和諧,既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能讓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一)充分了解學生
不僅要考慮語文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語文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具體生活,進而使學生獲得對語文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
1.備課從了解學生入手
備課從了解學生入手,有利于語文思想方法的滲透,有利于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有利于有效地解決教學難點。學習不是學生被動的接受信息的過程,而是在他們原有的知識基礎上知識的同化與順應的過程。
2.課堂上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
傳統(tǒng)的教學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F(xiàn)代的教學既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在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捕捉學生的眼神、表情、動作等。學生在課堂上想什么、說什么、探索到什么、體驗到什么等成了課堂評價的重點。在老師留給他們的廣闊的活動空間中,孩子們自己發(fā)現(xiàn)了多余的條件,體現(xiàn)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4]。
(二)營造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新課程對教育評價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視,課堂效率的提高與它有密切的正相關。和諧的教學評價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更有成就感,促進師生關系的發(fā)展。在課堂上我們都會使用評價。從評價主體上看,分為師生、生生、生師;從評價手段上看有口頭語言和稱贊的目光、親切的微笑等體態(tài)語言。有效的評價既能指明優(yōu)缺點,又是激勵學生學習的力量。學生的自我評價環(huán)節(jié)在課堂中比較單薄,老師可以讓它厚實一些。讓學生養(yǎng)成自我評價的習慣,掌握自我評價的方法。從而對自己在知識與技能、思維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及時發(fā)現(xiàn)并做出不斷的調整。
四、總結
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應該是深入解讀教材、優(yōu)化教學過程、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等方面一個有機的整體組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要研究的方面還很多,但最關鍵的還是教師,教師的基本素質、教學水平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著直接的關系。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要堅持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業(yè)務水平,勇于實踐,敢于創(chuàng)新,為了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踏踏實實做一名人民教師。
參考文獻:
[1]傅曉紅.淺談新課改下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J].中華少年,2017(33):70-71.
[2]馮芝榮.淺談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J].中華少年,2017(25):103-104.
[3]莫永明.營造良好氛圍,提高教學效率——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良好氛圍的營造[J].新課程(小學),2013(04):36.
[4]龐義.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高的對策探索[J].考試周刊,2016(69):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