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禎祥
【摘 要】目的:研究脾胃濕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用中藥調(diào)中平胃合劑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選92例脾胃濕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將其以隨機分組法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45例,治療組47例。。對照組采用西藥多潘立酮進行治療;治療組在多潘立酮基礎(chǔ)上加用中藥調(diào)中平胃合劑進行治療。結(jié)果:治療組患者藥物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3.5%,高于對照組的73.9%(P<0.05);藥物不良反應(yīng)僅有出現(xiàn)3例,少于對照組的10例(P<0.05);消化功能恢復時間和用藥總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脾胃濕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用中藥調(diào)中平胃合劑進行治療,能夠減少藥物相關(guān)不良反應(yīng),使消化功能在短時間內(nèi)迅速恢復,從而使病情的控制效果提升。
【關(guān)鍵詞】脾胃濕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調(diào)中平胃合劑;治療
【中圖分類號】R256.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6-03--01
目前臨床對功能性消化不良進行診斷以“羅馬Ⅲ”標準為主,屬于排他性診斷的一種,臨床診斷相對較為復雜,且所需費用較多,其病程時間較長,且遷延難愈,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1]。本文研究脾胃濕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用中藥調(diào)中平胃合劑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現(xiàn)匯報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9月-2017年9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92例脾胃濕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將其以隨機分組法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45例,治療組47例。對照組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齡19-65歲,平均36.8±6.5歲;患病時間1-8個月,平均3.2±0.4個月;治療組中男性28例,女性19例;年齡21-68歲,平均36.3±6.1歲;患病時間1-10個月,平均3.5±0.7個月。上述自然資料數(shù)據(jù),兩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得數(shù)據(jù)可以進行科學比較分析。
1.2 方法
對照組:在餐前30min口服多潘立酮片,每次10mg,每天用藥三次,連續(xù)治療一個月;治療組:在餐前30min口服多潘立酮片,每次10mg,每天用藥三次,同時服用中藥調(diào)中平胃合劑,主要方劑組成為,藥物組成:黨參15g,茯苓20g、滑石10g、炒建曲10g,法半夏15g、枳實15g、九香蟲、木香、蒼術(shù)、白芍、厚樸各10g,敗醬草30g、蒲公英20g、黃芩5g,陳皮各5g,炙甘草、生姜、桂枝、黃連各5g,吳茱萸3g水煎服,每日服用100mL,每天用藥三次,連續(xù)治療一個月。
1.3 治療效果評價標準
本次研究中按照2010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醫(yī)結(jié)合診療共識意見》和2002 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提出的療效評定標準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價。臨床治愈: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癥狀表現(xiàn)、陽性體征治療后消失,癥狀積分的減少程度達到甚至超過90%,停藥之后2個月病情沒有再次復發(fā);顯效: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癥狀表現(xiàn)、陽性體征治療后的改善程度超過2級,癥狀積分的減小程度達到甚至超過70%,但沒有達到90%;有效: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癥狀表現(xiàn)、陽性體征改善程度在1級以上,或癥狀積分的減小程度達到甚至超過30%,但沒有達到70%;無效: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癥狀表現(xiàn)、陽性體征沒有任何改善,癥狀積分的減小程度不足30%[2]。
1.4 觀察指標
(1)藥物治療效果;(2)藥物不良反應(yīng)情況;(3)消化功能恢復時間和用藥總時間。
1.5 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18.0軟件,計數(shù)資料進行檢驗,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并以()表示,P<0.05認定為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藥物治療效果
治療組患者藥物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3.5%,高于對照組的73.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藥物不良反應(yīng)情況 治療組患者藥物不良反應(yīng)僅有出現(xiàn)5例(10、63%),少于對照組的10例(21.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消化功能恢復時間和用藥總時間
治療組患者消化功能恢復時間和用藥總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功能性消化不良近年來已經(jīng)成為臨床常見功能性胃腸疾病的一種,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胃和十二指腸生理功能出現(xiàn)紊亂而導致的一種無器質(zhì)性疾病的臨床綜合征[3]。導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發(fā)病的具體原因相對較為復雜,胃腸動力障礙、內(nèi)臟高敏感性異常,是目前臨床上公認的該疾病出現(xiàn)的病理學基礎(chǔ),幽門螺桿菌感染、胃腸激素異常、心理因素使導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發(fā)病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4]。調(diào)中平胃合劑的方劑組成藥物共有十五味,分為君臣佐使,各司其職,可以達到辛開苦降、理氣調(diào)中的治療效果,使胃腸運動速度加快,使餐后飽脹、早飽食少、惡心嘔吐、噯氣反酸等癥狀在短時間內(nèi)得以解除,又具有較為理想的清熱燥濕、益氣健脾的治療功效,兼可以對頭身困重、四肢乏力、口干口苦、大便不爽、小便黃赤等癥狀進行控制,同時作用多靶點,兼顧標本主次進行治療,使治療效果提升[5]。
參考文獻
馬繼紅.香砂六君子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虛弱型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4,41(1):79-80.
蔡利軍,范一宏,呂賓,孟立娜,馮雯.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治療脾胃虛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療效觀察[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4,12(8):1974-1975.
郝燕生,曹守冬.加減柴胡桂枝干姜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4,23(7):1337-1338.
梁子鈺,丁霞,李俊德,龍子弋.調(diào)肝和胃方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研究[J].世界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14,9(10):1101-1104.
譚華梁,肖麟.肝胃百合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證患者的臨床觀察及對CCK的影響[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4,6(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