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娟[四川師范大學,成都 610068]
《風土什志》于1943年9月創(chuàng)刊一直到1949年11月停刊,歷經(jīng)六年戰(zhàn)亂歲月,共出3卷14期,刊登文章共計204篇。①編輯部先后設在成都東門紅石柱正街五十六號、金沙寺街二十六號。社長是著名作家李劼人,發(fā)行人是為以犀利文風著稱于成都新聞界、有“小鐵錘”之號的樊鳳林,主編之一的謝揚青是李劼人的秘書,另一位主編為向宇芳??卓小栋l(fā)刊旨趣》,可以窺出創(chuàng)辦者立志高遠而又腳踏實地的行事作風,其文曰:“……本志的性質為‘研究各地人生社會既往與現(xiàn)實的人文地理及地理知識,收集各方風土人情資料,作詳確廣泛的調查報告,且客觀的描述當時社會環(huán)境,闡述其衍變等歷史與地理的因果關系,作現(xiàn)實問題之參考。’內容方面,屏除空泛的理論,力求真實,趣味;行文盡可能地達到生動化,故事化的原則;既是說我們將以‘雅俗共賞’的姿態(tài),貢獻于讀者之前,從而獲得一些宇宙間森羅萬象的知識……”②
《風土什志》創(chuàng)刊的1943年正值國際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國內抗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國家正處于內外交困之時。四川深居腹地,周圍崇山峻嶺,在抗戰(zhàn)時期庇護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的文脈。以重慶為中心的中國西部,包括四川、重慶,拓展到云南、貴州、廣西作為抗戰(zhàn)的大后方,給予反法西斯戰(zhàn)爭有力支持。李劼人1939年參加并發(fā)起成立了全國文藝界抗戰(zhàn)協(xié)會成都分會,先后擔任文協(xié)的理事、常務理事、總理事及《筆陣》主編等職?!讹L土什志》與同期李劼人參編的《筆陣》不同?!豆P陣》是以文藝為武器,為抗日戰(zhàn)爭服務的。而《風土什志》則是用風土學的理論創(chuàng)編的刊物。中國地大物博,各地風俗迥異。人類生存的多樣形態(tài)是在漫長的與自然相處中逐漸形成的。在這一歷史過程中形成了特定的地域文化,換句話說歷史和文化的基礎就是風土。正因風土是人類為抵御外界自然而形成的生活習慣及民族精神烙印,因此風土也就成為人類了解自我的一種認識角度。
從刊物刊載文章的內容來看,涉及國內外多地風土民俗,如果從數(shù)量上看,有關西南地區(qū)的文章占多數(shù)。根據(jù)該刊物刊載文章的文體和內容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四類:一是民歌類,如,謙弟的《川西情歌》等;二是游記散文類,如陳寄生的《大涼山的邊緣:去西寧溝程途上》、邵譚秋的《峨眉三游談》、董品瑄的《黑水河畔二三事》、周太玄的《錦屏山下》等;三是民俗類,如王慶源的《成都平原鄉(xiāng)村茶館》、潘泰封的《西南特族之婚姻習俗》《采風錄:四川喪禮,可以成都為代表》、于式玉的《普陀五臺峨眉:蒙藏佛徒對三山的信仰》等;四是學術類,如《成都惠陵昭烈帝武侯祠考》(上、下)、馮漢驥的《明皇幸蜀與天回鎮(zhèn)》、王冰洋的《成都琴書文詞研究》、李劼人的《二千余年成都大城史的衍變》等。
為了深入研究,將范圍劃定在四川歌謠。全刊共登載了四篇歌謠,分別是:《川西情歌》《四川民歌·門口大田插錯糯……》《四川童謠》《四川民歌·星宿出來……》。這四篇文章中涉及的詩歌并不是刊于同一年,也不是由同一作者收集,放在一起進行研究,目的是通過對《風土什志》中四川歌謠文本的分類解讀,對現(xiàn)有詩歌文本進行注釋、歸類、分析,考證歌謠中的民情風俗。探究民歌作為風土學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的功能,從側面來了解四川人民的人文生活和精神生活,追憶西南地區(qū)詩歌采風的傳統(tǒng)以及創(chuàng)編人員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晒W者們做民俗學、社會學和民間文學之研究。
地理條件影響著人類最基本的生活活動和文化活動。民歌是民間口頭文學,以管窺豹可以看到當時四川底層民眾的生活和精神狀況。四川地貌特征是盆地,東為大巴山,南為云貴高原,北是秦嶺山脈,西部是青藏高原。《風土什志》里這四篇文章中所有的歌謠根據(jù)內容可以分為:農事歌、愛情歌、習俗歌、勸誡歌、生活歌及其他。歌謠,分為民歌和兒歌兩大類。歌謠這種藝術形式起源于勞動。魯迅先生曾指出:“在文藝作品發(fā)展的次序中,恐怕是詩歌在先,小說在后的。詩歌起源于勞動和宗教。其一,當工作勞累時邊歌唱邊勞作可以轉移注意力,將集中于歌的情感抒發(fā)繼而忽略其因工作而產(chǎn)生的辛苦。”③歌謠流傳于民間,貼近大眾生活。這些歌謠內容上反映真實生活,藝術上自然質樸。周作人在《中國民歌的價值》一文中寫道:“民歌的特質并不偏重在有精彩的技巧與思想,只要能真實表現(xiàn)民間的心情,便是純粹的民歌?!雹?6世紀末法國的博丹認為個人的行為是受“自然因素”決定的。而自然因素因風土而異,所以具有特殊的風土的各自會塑造出特殊的民族性格,尤其是風土的不同會引起勞動方式的不同。
農事歌是民間歌謠的常見的題材,代表作有裴君牧編輯的《秧歌三首》。
秧鼓鼕鼕響
農夫著了忙
兩腳停不住
快快來薅秧
薅了秧,換衣裳
我們還要去趕場
吃杯酒喜洋洋
年年愿豐不愿荒
回家去對娘子講
今日很占主人光
秧鼓兒不住響鼕鼕
田邊站的是主人翁
手打鼓,坐當中
打得鼓兒死不通
慢慢的,不用攻
主人家無非是催工
兄弟們,快用工
每天有好多錢
我們做好多工
主人家望的是年歲豐
早早起,把田耕
薅秧兒,聽鼓聲
牛兒去吃草
秧兒漸漸深
今年莊稼總是好
哥哥們,弟弟們
大家齊努力
相愛更相親
光陰莫把活路混
一寸山河一寸金
這是一首秧歌組詩,第一首描寫了農忙,第二首描寫的是主人催工,第三首寫了希望同伴弟兄能珍惜時光,早起耕田、努力團結種好莊稼。這首歌很大的一個特點是沒有以往農事歌中描寫的地主和農民尖銳的矛盾,地主壓迫、盤剝農民,而是農民勤勞,努力上進,理解地主催工,希望能珍惜時間,努力賺得更多的錢財,一派和樂融融景象。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和四川地區(qū)素有“天府之地”良好的農業(yè)資源相關。
愛情歌在四川民歌中占數(shù)量的大多數(shù),代表作有《川北情歌三首》。
遠望小妹白蒿蒿
好比田中嫩谷刁
心想變個油蚱蜢
二下飛去抱住腰
太陽落坡往下梭
留郎不住用手拖
心想留郎歇一晚
米篩抵門眼睛多
梔子花兒順墻栽
墻矮花高現(xiàn)出來
心想摘花與郎戴
郎多花少散不開
這是三首川北的情歌,第一首以男子口吻將心上人比作“白蒿蒿”“嫩谷刁”,將自己比為“油螞蚱”,想象自己像油螞蚱那樣飛到白蒿蒿和嫩谷刁上。第二首以女子口吻寫了想留心上人歇一晚但又怕人多口雜招閑話。第三首寫了一位追求者眾多的女子不知道該將花兒摘給哪一個人。
民歌中的習俗歌有很高的民俗學價值,它記載著相關地域的民情習俗,是社會學、民俗學珍貴的資料,代表作是《十月歌》《喊門的》和《韓湘子九度文公十度妻》。如《十月歌》:
菜頭大到正月正 正月十五鬧花燈
菜頭大到二月二 二王老爺催谷豆
菜頭大到三月三 地丁菜兒賽牡丹
菜頭大到四月四 一個銅錢六個字
菜頭大到五月五 端個粽子敬丈母
菜頭大到六月六 打開箱子曬衣服
菜頭大到七月七 七個娘娘乞巧節(jié)
菜頭大到八月八 八月十五敬月華
菜頭大到九月九 家家戶戶蒸甜酒
菜頭大到十月十 十個娘娘偷雞吃
這首歌謠從正月寫到十月,以菜頭引出。每一月有一事,正月元宵節(jié)鬧花燈、二月二龍?zhí)ь^民間有吃豆豆的習俗。三月地丁菜開得最旺(地丁菜又叫紫堇)。四月四清明節(jié),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農歷六月初六,漢族民間稱為“洗曬節(jié)”。家家戶戶翻箱倒柜,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曬。特別要將自家保存的皮大衣、皮套子、毛衣之類統(tǒng)統(tǒng)拿到太陽底下曝曬,又稱“曬伏”,據(jù)說這樣可以一年之內不生蛆,不返潮。七月初七是乞巧節(jié)。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九月九重陽節(jié)登高賞菊飲酒。十月十是“十全十美”的吉日,是慶豐收的日子。從一月到十月將節(jié)日、習俗編成歌謠,從農人口中唱出,既利于記憶,又便于傳唱。這里的農事歌既有和中原地區(qū)一樣的習俗,也有四川特有的,例如,起興的菜頭、地丁菜都是四川西南地區(qū)的特殊物產(chǎn)。九月九蒸甜酒和十月十吃雞確是南方習俗。
地方描寫歌是民歌中有一類民歌直接白描某一地域的特點,代表作有《興文縣》和《重慶城》。
好個興文縣
衙門像豬圈
大堂大板子
四門都聽見
好個重慶城
山高路不平
口吃兩江水
笑貧不笑淫
這兩首歌分別寫了興文縣與重慶城各自的特點。興文縣是四川省宜賓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緣,川滇黔結合部?!杜d文縣》用了一個比喻將官府縣衙比作豬圈,以顯示縣衙的貧窮?!吨貞c城》描寫了重慶這座城市的地貌特點:地勢高低有起伏、飲長江和嘉陵江的水、喜歡嘲笑貧窮的特點。
生活歌是四川民歌中最能體現(xiàn)四川地區(qū)人民生活的特點,這里包含的內容也很多,例如這首《進屋的》吆喝歌:
一個豆子圓又圓
推成豆腐就賣錢
人人說我生意小
小小生意賺大錢
典型的賣豆腐的吆喝歌。寄托了勞動人民希望通過辛勤勞動賺大錢,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生活歌里還有一類在內容上最市井粗俗。周作人將其定義為猥褻歌。猥褻歌是否在內容上比較猥褻是比較有爭議的。周作人說“民歌的中心思想專在戀愛”對于猥褻歌謠的概念而言,周作人說“非習慣地說及性的事實者為猥褻”。對于猥褻歌,周作人持開放的態(tài)度:“其一是他認為民間詩歌表現(xiàn)、反映的是真實的情感,其中既具有生活,也有使用之語言的聯(lián)系,同時也是本色中真誠與自然的展現(xiàn);其二是他對道學的深惡?!雹葑鳛槊耖g的口頭文學輯錄,民歌中有粗俗的話,也說明了成都作為西南地區(qū)與中原地區(qū)的不同,它遠離中心,禮教松弛,束縛較少,蠻性和野性尚存,青年男女直爽熱情之外,有些越軌之舉也不足為怪。如《田野的》:
一二開花二二黃,幺姑出來收衣裳。衣服搭在手腕上,光見衣裳不見郎。
吃了飯來飯脹腰,何年何月才得消?對門有個王么嫂,解了羅群松了腰。
一二黃,小姐媳(注一),不周堂。貓兒跳到菜板上,看到ㄍㄚㄍㄚ(注二)不得嘗。
太陽落土四山?jīng)觯匣⑾律浇胸i羊。要吃豬羊叫個□,莫咬奴家少年郎。
山歌喊在土地堂,土地公公坐中樑。土地婆婆跟人走,土地公公回來哭一場。
山歌喊在大橋頭,手摸欄桿望水流,水流長江歸大海,歸了大海永世不回頭。
新郎生的黑又黑,新娘生的白又白,白對黑來黑對白,這對鴛鴦了不得。
新郎生得拉又拉(注三)。新娘生的胖又胖,拉對胖來胖對拉,今夜不想涼大光(注四)。
全家請我來陪郎,陪郎我就要送郎,送郎送到床當頭,手捧紅燈倒了油。
送郎送在五里坡,再送五里不為多。再等三年你來看,引個么兒喊你喊哥哥。
清早起來霧層層,擔挑水桶出龍門,水桶擱在井坎上,就只見水桶,不見我的人。
一二花,一二花,放牛娃兒引娃娃。快去請你主人來看,恭喜你引了一個好娃娃。
高粱稈,節(jié)節(jié)甜,老板娘子偷長年,遇著放牛娃兒衣碰倒,扯三尺紅布拿一百錢。
高粱稈,節(jié)節(jié)空,高樹子,逗馬蜂,高腳雞兒逗雞子,好看婆娘逗老公。
桐子開花朶天朶年長偷到主人婆,一下主人曉得了,背起包包就打落(注五)。
高高山上插黃旗,我有一個美嬌妻:哪怕你黃金堆百斗,你有錢難買我少年妻。
十七十八女裙釵,未出閨門懷了胎。自從那日見一面,不覺得肚子漲起來。
人人說到正月有個子,家戶戶有對子。望到門前紙,振到(注六)后頭吃了兩個湯圓子。人人說到二月有個子,二月清明報蠶子,喊個娃娃出壩找葉子,拿回家來喂蠶子。
注一:小姐媳,即童養(yǎng)媳。
注二:ㄍㄚㄍㄚ,即肉。
注三:拉又拉,意即肉。
注四:涼大光,大天亮。
注五:打落,辭工的意思。
注六:振到,做到。
這是一首以婚戀為主的歌謠,內容上講“偷主人婆”的不雅事件,可以從中看出底層勞動人民基本的食色需求和受到的道德約束較少。高山的阻隔,妨礙了中原文明的傳播速度,封閉之余少了儒家禮制,多了人性天然的情感欲求。
從選取的上述民歌來看我們可以看出以下幾點:一是四川地區(qū)雖周圍多崇山峻嶺,受儒家正統(tǒng)思維較少,但中原傳統(tǒng)文化也有浸潤。比如,人民受中原地區(qū)的影響《十月歌》中的節(jié)令,還有八仙典故。二是四川地域特色。比如,幽默調笑、閑散自適的地域特性。所謂風土一言以蔽之,既是地球上各塊土地固有的,而且是唯一的東西,它能夠經(jīng)過敏銳的觀察之后被敘述出來。
民歌語言簡短,以五言、七言為主,穿插三言。用詞率真、質樸,貼近底層民眾日常生活。在簡短的語言中,描摹日常生活,傳遞愛恨情仇,張揚喜怒哀樂。本文考察的這幾篇四川歌謠帶有明顯的四川地域特色,例如:《和和?!?/p>
幺兒和和海 上街去打牌 提起半升米 拖起兩片鞋 幺兒和和海 上街去打牌 老娘看見你棒棒有你挨
這首詩里的“幺兒(yao er)、打牌(pai)、兩片鞋(hai)、去打牌(pai)、棒棒(bang)”等詞明顯是四川方言,塑造了一個喜歡打牌、作息懶散的幺兒形象?!伴e適”一直是四川不同于中國其他地方的城市文化。“安逸”也是四川人日常追求的生活態(tài)度。
開朗、活潑、豪放是四川歌謠語言的另外特點。上文分析過的《秧歌三首》在處理農民與地主的關系上呈現(xiàn)一派和樂融融的景象,這與四川人樂天、豪爽的性格有關。
民歌沒有經(jīng)過文人刻意的技巧錘煉,呈現(xiàn)出語言自然質樸的狀態(tài),語言在這自然中脫口而出,會不經(jīng)意保留漢語特有的表情達意的手法,比如起興。起興是詩歌發(fā)生時就有的一種歌詠技巧,宋代朱熹的“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起興所描述的物與所要描述的物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例如下面的這首《對門山上一棵槐》:
對門山上一棵槐 槐枝槐椏掉下來 風不吹來槐不動 你不起頭我不做 唱歌老么身穿白 你的家事我曉得 剛剛三間茅草屋 還有兩間不是得對門山上一棵槐 槐枝槐椏搭起臺 早來三日有戲看 遲來三日戲么臺
此處的“對門山上一棵槐 槐枝槐椏掉下來”與“對門山上一棵槐 槐枝槐椏搭起來”開頭結構相似,后面接續(xù)的內容與槐樹無關。但此處用了槐樹起興,目的在于歌詠起來朗朗上口。
歌謠的音律主要體現(xiàn)在斷句與押韻上。七言的節(jié)奏斷句是2-2-3,例如,《莫笑窮人》中的“莫笑/窮人/穿破衣”。五言的節(jié)奏斷句是2-3,例如,《重慶城》“好個/重慶城”。
在押運方面表現(xiàn)為如《和和?!罚?/p>
幺兒和和海 上街去打牌 提起半升米 拖起兩片鞋 幺兒和和海 上街去打牌 老娘看見你棒棒有你挨
《和和海》這首詩壓的是“i”韻,海(hai)- 牌(pai)-米(mi)- 鞋(hai方言)- 你(ni)- 挨(ai)。
此外,如《進屋的》中賣豆腐的吆喝聲壓的是“an”韻,圓(yuan)-錢(qian)。
一個豆子圓又圓 推成豆腐就賣錢
人人說我生意小 小小生意賺大錢
押韻使歌謠有了和諧美,斷句使歌謠有了節(jié)奏美,這種美出自于民間和民眾之口,表達了民眾的精神需求和生活實踐,體現(xiàn)了民間原初的審美情趣。
“采詩”是一種中國古代詩歌的收集方法,中國古代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的《國風》就是記錄了十五個地方的民間流行樂歌。而這些歌謠是靠采詩官到民間采集的?!安稍姟弊鳛橐环N詩歌收集方法成為傳統(tǒng)在現(xiàn)代文學里得到傳承。20世紀早期,北京大學發(fā)起了“征集全國近世歌謠”的運動。1938年春天,在高校內遷組建西南聯(lián)大途中,聞一多帶領二百人組成的“湘黔顛旅行團”沿途對少數(shù)民族的習俗語言、服裝、山歌、民謠、民間傳說做調查,親自指導同行的原南開大學學生劉兆吉沿途搜集民歌民謠,到昆明后整理成《西南采風錄》,并為之作序?!讹L土什志》中《川西民歌》的收集整理者謙弟說:“我們這樣研究社會科學的學生……就是得實地研究……不是空頭文學家”,又提出希望文學家走出文學界的“象牙之塔”,不再徘徊于“十字街頭”,而是踏進廣大的民間社會去調查民間文學。周作人在《歌謠》一文中明確指出:“民歌的最強烈最有價值的特色是它的真摯與誠信,這是藝術品共通的精魂?!雹迯拿窀柚形覀兛梢陨钊豚l(xiāng)野,觀風辯俗?!讹L土什志》中對民歌的收集整理既是對民歌的保護又是對古已有之采詩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繼承,更是對當代四川社會生活的一種記錄。
以謙弟、徐雪樵、裴君牧為代表的詩歌采集整理者,他們作為知識分子深入市井、茶樓、鄉(xiāng)間、田野,將民間流傳的歌謠收集編撰,真正做到了走出象牙塔在生活中找尋文學。他們將自己與民眾融為一體,以文化者獨特的視角為民眾代言,即保留了鮮活的民間文化,又為做學問者提供了優(yōu)秀的范本。以李劼人、樊鳳林、謝揚青為代表的《風土什志》編輯,在主旋律抗戰(zhàn)的氛圍中,另辟蹊徑,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基本的風土意識來創(chuàng)編刊物,為抗戰(zhàn)時期保留民間文化做出了貢獻。戰(zhàn)亂中不忘保存文脈,是知識分子的一種遠見卓識,而民歌作為土生土長的出自民眾的口頭歌謠,它帶著鮮活的生活氣息。
這四篇四川民歌的收集從歷時性看,它們是對古已有之采詩傳統(tǒng)的承繼;從共時性看,它們的收集是對當時戰(zhàn)火中文化的保存。這既是對歷史的回應,又是對當代生活的記錄。民歌這時的功能不再拘于傳唱者的審美享受,而是擴展到成為一個地域民情民風的集中展現(xiàn)。
本文以風土學視角研究了四川民歌的題材內容和藝術審美特點,這些只是《風土什志》中的冰山一角,《風土什志》中還存有大量的、未被整理的、有價值的文章有待深入研究,例如,西藏??取!讹L土什志》的辦刊特色是關注各地風土人情,以希望增進各民族間了解,而學者們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也不忘扎下心來收集民歌,實在難能可貴,今對其中四篇關于四川的歌謠稍作分析,也算是對前人所作辛苦工作的致敬。
① 李國太:《一份不該遺忘的民國雜志——成都〈風土什志〉以其“風土情節(jié)”》,《百色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第66頁。
② 李劼人:《風土什志》1943年第1卷第1期,第4頁。
③ 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魯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年版,第302—305頁。
④ 周作人:《中國民歌的價值》,《歌謠周刊紀念增刊》1923年版,第115頁。
⑤ 周作人:《猥褻的歌謠》,《歌謠周刊紀念增刊》1923年,第115頁。
⑥ 周作人:《歌謠》,《周作人民俗學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