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麗霞
摘 要:通過測試卷、問卷調查和訪談,了解了獨立學院大學生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中西文化知識架構情況、文化教學情況以及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態(tài)度和價值認同。研究發(fā)現,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教學的缺失,影響了大學生對于中國文化英語表達的理解和輸出,不能形成正確的文化觀。
關鍵詞:大學英語;中國文化教學;現狀;調查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8)05-0130-03
2007年《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1]將文化教學列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大學英語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然而,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一個認識誤區(qū),許多人認為文化主要指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等[2]。我們認為,在英語教學中文化的交流是雙向的,大學英語文化教學不僅包含英語國家的文化,學習者主體國家所蘊含的文化也是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語言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習與感悟目標語言文化的過程。只有真正理解語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含義,才能夠真正掌握和駕馭一門語言,離開文化教育的語言教學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可能成功的。
一、理論基礎
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觀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文化觀是比文化意識更高的層次,如果說文化意識是關注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的差別的話,文化觀就是對這些差別進行一定的理性思考,認識到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既存在著相互關聯的生存關系,又存在文化之間的沖突[3]。只有具備了語言能力,認識到文化之間的差異并形成自己的文化觀以及自己的文化能力,語言能力才能最終轉化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缥幕庾R是學習者所特有的思維方式、判斷能力以及對文化因素的敏感性。傳授與學習文化知識只是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的開始,大學英語文化教學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使學習者有意識地、自覺地認識到中西文化的差異,懂得從多重角度判斷和理解中西文化的內涵,從而達到上面所述的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的終極目標,即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觀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文化內容教育的輸入,學習語言知識、進行聽說讀寫譯等各項訓練需與學生了解本土文化和異域文化同步進行和開展,培養(yǎng)學生的本土文化和異域文化意識。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是同步進行的。文化是社會學和其他人文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廣義的文化指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tài)在內的精神產品。語言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從各個方面總結了各文化領域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為了了解目前獨立學院大學英語中國傳統文化教學的現狀,并對所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觀,筆者進行了一次調查。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問題
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獨立學院大學英語中國文化教學的現狀,本研究嘗試探索以下三個問題:
(1)目前,獨立學院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如何?
(2)獨立學院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態(tài)度和價值認同如何?
(3)獨立學院大學生的中西文化知識架構情況及教學情況如何?
(二)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對象為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非英語專業(yè)二年級學生,共224名,其專業(yè)涵蓋管理學、教育學、文學、工學等4大學科。其中女生131人(占58.4%),男生93人(占41.5%)。調查對象中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學生為153人(占68.3%)。
(三)研究工具
此項研究采用測試卷、問卷調查和訪談三種工具。
測試卷為筆者設計的獨立學院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輸出能力測試卷,采用翻譯測試和寫作輸出的形式,測試內容包含思想文化、宗教、歷史典故、節(jié)日民俗、成語俗語等方面。測試卷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有關文化詞匯的翻譯(25題),第二部分為有關文化語句的翻譯(10題),第三部分為文化主題寫作(1篇)。測試隨堂進行,時間為1小時,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共發(fā)放測試卷224份,收回有效答卷213份(占95.0%)。
問卷為筆者設計的獨立學院大學生中國傳統文化英語表達能力問卷,含6道單選題和2道簡答題,主要調查了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態(tài)度和價值認同、中國文化的教學情況,以及大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的需求與方法建議等。共發(fā)放問卷224份,收回有效問卷213份(占95.0%)。
訪談涉及了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中西文化知識架構,設計了兩份訪談問卷,中西文化各一份,其中教師訪談5題,學生訪談6題,分別調查了獨立學院大學生中西文化知識架構情況、文化教學和中西文化的認同情況。此次受訪教師3人,受訪學生為10人。
三、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有關中國傳統文化英語表達能力測試卷答卷情況
在對學生的答卷統計中,正確率最高的文化詞匯翻譯依次為:光陰似箭、剪紙、天人合一、刀削面和春聯。正確率最低的文化詞匯翻譯依次為:文房四寶、論語、夏至、紅樓夢和臉譜。沒有一名學生翻譯出節(jié)氣和筆畫。在文化語句翻譯中,“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翻譯正確率最高,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翻譯正確率最低。在寫作中,多數學生知道“塞翁失馬”的故事,但只有13名(占5.8%)學生大致完整地用英語把故事表達出來。在表達寓意方面,只有少數學生寫到了a blessing in disguise,而多數學生使用lucky,good fortune等詞。
從總體上看,獨立學院大學生中國傳統文化英語表達能力較弱。多數學生不能準確有效地表達日常生活中的常用成語、習語,更不必說深層次的中國文化思想典籍和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習俗。然而,中國文化內容往往被排斥在大學英語日常教學之外,這一點在目前普及的大學英語教材中也有體現。
(二)獨立學院大學生中國傳統文化英語表達能力問卷調查結果統計
1.獨立學院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態(tài)度和價值認同
獨立學院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 項目1 指“你認為是否有必要學習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獨立學院大學生對于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態(tài)度不一。56%的學生認為很有必要,33%的學生覺得一般,9%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2%的學生覺得無所謂。項目2指“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如何?”僅有4%的學生精通中國傳統文化,84%的學生表示只是基本了解,還有12%的學生表示不太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項目3指“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如何?”僅有20%的學生表示對其興趣非常濃厚,有45%的學生表示對其興趣較濃,34%的學生表示興趣一般,僅有1%的學生表示不感興趣。項目4指“你認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對于外語學習的促進作用有多大?”多數學生不清楚中國文化對于外語學習的促進作用,有59%的學生認為有一點促進作用,9%的學生表示不知道,有28%的學生認為促進作用較大,只有4%的學生認為促進作用很大。
Krashen[4]的情感過濾假說(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認為,二語學習者的興趣、愛好、態(tài)度、動機等情感因素是語言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對語言輸入有過濾的作用。情感因素因人而異,學生的情感因素會阻礙或加速語言的習得。只有在最佳情感條件下才會產生真正的習得。其中最佳情感條件包含以下三點:學習者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學習者充滿信心;學習者心情舒暢,沒有過高或過低的情感焦慮。
我國大學生對母語文化的熟悉了解必然會增強他們學習用英語表達母語文化的信心,而且多數學生都表現了對中國文化的興趣。這兩點應當能夠促進文化語言的輸入,提高英語表達能力。但另一方面,中國文化在英語學習中的地位得不到普遍認同,經常忽略母語文化在二語習得中的重要地位,在英語教學一線的多數教師和學生缺乏將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納入英語語言知識和能力結構中去的文化意識,這勢必會降低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從而影響了英語語言的習得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2.獨立學院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情況
項目5指“你在英語學習中是否經常涉及中國傳統文化內容?”有78%的學生表示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很少接觸中國傳統文化內容,2%的學生表示沒有,僅20%的學生表示在英語學習中經常涉及中國傳統文化內容。項目6指“你所使用的英語課本中涉及中國傳統文化內容有多少?”這一項調查的結果明確顯示大學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的嚴重缺位,有76%的學生表示大學英語教材中很少涉及中國傳統文化,有4%的學生明確表明教材中沒有任何中國傳統文化,有20%的學生表示一般。從問卷調查中我們發(fā)現,中國傳統文化內容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是明顯缺失的。
Krashen[4]在其“輸入假說”理論中提出“i+1”,i代表習得者目前的語言能力,語言輸入需要略高于i,即“i+1”,而且必須要有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才能自然習得語言結構。語言使用能力不是教出來的,而是通過接觸大量的可理解輸入(sufficient comprehensible input)之后自然形成的??衫斫廨斎胧橇暤谜Z言的關鍵,也是“輸入假說”的核心,而大量的輸入也是必不可少的。
從問卷調查中我們發(fā)現,盡管大學生熟悉母語文化,但大學英語教師在中國文化中的角色缺位必然會導致學生對中國文化英語表達的理解不當或不充分,不能有效地習得文化語言。另一方面,教師對中國文化的漠視和忽略也必然會影響到學生對中國文化及其在英語學習中功能與作用的認識,從而對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的動機和興趣都造成負面影響,不能主動地把中國文化內容納入到英語學習中,這勢必會影響學生對中國文化英語表達的理解與輸出,造成惡性循環(huán)。就中國文化輸入量而言,中國文化在大學英語中的缺失現象恰恰違背了“大量輸入”的要求,根本無法滿足學生自然習得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要求。而學生多元化的文化能力獲得渠道,一方面反映了學生自主學習資源的多元化,也從另一方面反證了教材中的中國文化輸入缺失和教學中的教師缺位,無法實現“大量的可理解”文化語言輸入,這是造成大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癥”的重要原因。
3.獨立學院大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需求與建議
在問卷調查中,設置了兩道開放性的簡答題(項目7和項目8),旨在調查獨立學院大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需求和建議。項目7指“你認為還應該在英語課本中加入哪些中國文化內容?”調查顯示學生建議增加如下的中國文化內容:中國歷史知識、中國傳統民俗、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國社交禮儀、中國飲食文化及中國古典名著鑒賞等等。由此可見,中國大學生對于大學英語教材中有關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多層次、多方位的需求,而目前的大學英語教材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項目8指“你認為怎樣才能提高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調查顯示學生的建議如下:增加中國文化在教材和課堂教學中的比重,設置專門課程,增加實際交流活動,開設專題講座,進行自學等等。從整體上看,獨立學院大學生已經意識到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缺失的問題,但對于如何提高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目前的大學生只能提出一些零星的意見,所以亟須在這一方面進行引導和指導。然而,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教學卻面臨非常尷尬的現狀,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進而無法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達不到大學英語教學的文化目標和要求。
(三)訪談結果
1.獨立學院大學生的中西文化知識架構情況
總體來說,訪談對象均表示對西方文化知識的掌握和表達能力要高于對中國文化知識的掌握和表達。甚至有學生表示英語學習要比母語文化學習更為重要,表示“在研究生考試中英語分數至關重要,以及留學考試全是英文測試”。學生過分重視英語語言和文化的輸入與習得,忽視或不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了解,更不用說學會用英語表達和輸出中國傳統文化的能力了。在中西文化知識的架構上,學生對風俗習慣及流行文化了解得比較多,但是對歷史背景、宗教性仰等方面掌握得遠遠不夠,對于中西方文化的本質及兩種文化的思維表達更是不了解。
2.中西文化教學情況
在訪談中,我們發(fā)現多數英語教師和學生表達了側重于西方文化輕視中國傳統文化的觀點。有一位教師在訪談中表示,在教學中經常涉及西方文化教學,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西方文化知識結構與能力素養(yǎng),而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教學則不是教學重點。有一位教師在訪談中表示涉及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講解時只是通過泛泛介紹的方式進行,沒有把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與西方相關文化進行對比和比較。由此可見,大學英語課程中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教學缺乏意識和重視,教學手段失當。
四、結束語
根據以上對于獨立學院大學英語中國文化教學的現狀所做的調查,我們發(fā)現中國傳統文化在實際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是嚴重缺位的,存在著重西方文化、輕中國文化的中西文化輸入失衡,以及不注重對比和比較中西文化的形式與內涵,忽視當代大學生正確的世界文化觀能力的培養(yǎng)等現象。盡管多數學生熟悉母語文化,但中國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角色缺位必然會導致學生重西方文化輕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果,不能主動地把中國文化內容納入到日常的英語學習中,這勢必會影響學生對于中國文化英語表達的理解和輸出,不能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觀?;谠撗芯康陌l(fā)現,亟需在獨立學院的大學英語教學環(huán)境下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與學。關于此,另文再述。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5—6.
[2]曾欣悅.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8:112.
[3]陳紅,蔡朝輝,戴祝君.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研究、演進與變革[M].鎮(zhèn)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09:216—217.
[4]Krashen S.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 Pergamon Press Ltd, 1982:183—185.
(責任編輯:劉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