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慧玲
做教師做得越久,就越能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教師的能力是有限的。對孩子,家庭的影響力或許會遠遠超出我們教師。仔細觀察,班上很多成績不錯、品質好、情緒穩(wěn)定、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孩子,都是從教育素養(yǎng)較高的家庭出來的;相反,問題較多的孩子,多數(shù)都是從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有問題的家庭出來的,甚至其中很多家庭本身就不正常。對各式各樣有問題的孩子,老師們會付出更多的心血,孩子在學習、行為習慣上的每一點小進步都不容易,但就是這些小小的進步,往往也很快會被不利于教育的家庭氛圍或家長的錯誤教育方法所吞噬。這時,我們做教師的就會覺得自己的力量實在很渺小。
我常常會想,教師和家長本應是這個社會中目標最一致的兩類人,都希望孩子的將來能更好。但在具體的語境下,一些家長總是和教師擰著勁兒,他們內心堅信著一套落后、錯誤的教育觀念,這時,教師的教育教學努力常常會被家長否定,教師會有一種說不出的委屈和無力感。
到現(xiàn)在我都還記得剛進小學的那一年,帶的第一屆一年級。美術課上,一位學生跟其他孩子玩鬧,不小心把顏料涂到了臉上,沒多大點的事兒,結果卻讓他的奶奶無限放大,操場那響亮的一巴掌,不僅嚇到了孩子,也驚到了剛入職的我,怎么可能因為這么一點點小事就打孩子呢?這背后是多么錯誤的教育觀念,讓這位奶奶產生了何種的錯誤歸因,才產生了這樣極端的教育行為?
猶記當時我的不忿,腦袋一熱,就上去找她理論,結果她說:“我教育我孫子,關你什么事?!”她的神情自信得油鹽不進,不容我再分辯。你一巴掌扇掉的是你孫子以后做事和嘗試的勇氣,是你孫子的創(chuàng)造力,我想這么說,但那位奶奶根本不給我機會,帶著孩子轉身就走了,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當時自己的那種無措。
第二天我才知道,那節(jié)美術課,有此“創(chuàng)舉”的孩子還不止一個。我問另一個孩子,你媽媽沒有說你嗎?他開心地說,“媽媽給我買了本新的繪畫本,告訴我彩筆有毒,不可以放嘴里,要畫畫,就畫在新本予卜好了……對了,老師,你說彩筆真的有毒嗎?彩筆的顏色那么漂亮,怎么會有毒呢?會不會是媽媽搞錯了……”相較之下,我內心發(fā)出了一聲感嘆:孩子,老師很為你感到欣慰,能擁有這樣一個睿智的媽媽,是你今生的福氣。
我想,這兩位學生的未來,正在沿著不同的軌跡發(fā)展,當時或許并不怎么明顯,但是在不久的未來,高下立見??上?,有些家長卻并沒有意識到問題出在自己身上,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作用遠遠在我們教師之上。
每當接手一個新的班級,教師心中多少都會對家長有一些期望,希望他們能成為自己的同盟者,一起用良好的心態(tài)和正確的觀念迎接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不能不說,每位教師心中都有一些優(yōu)秀家長的模型,我也一樣,期待能跟這樣一些家長合作,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大計。
我更期望遇到那種把孩子的教育也當成自己責任的家長。有一些家庭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家庭教育的責任,認為孩子的教育就是學校的事,家長在家中一點表率作用也起不到,甚至會把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習氣帶給孩子,對孩子的基本督促都沒有,更別提對孩子行為、舉止的正向激勵了,總之,這類家長只對孩子活著負責。但孩子一旦犯了錯,他們就會對孩子大打出手,或者開始埋怨學校的教育不力,絲毫不反思孩子行為的源頭在哪里。這樣的家長現(xiàn)在不太多了,但他們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最嚴重的。一個基本合格的家長必須意識到自己也有教育的責任,甚至比教師的責任更重大,這是對家長最基本的要求,只有這樣,家長才會主動和教師共擔教育責任。
優(yōu)秀家長的另一個品質就是不固執(zhí)己見,愿意溝通,愿意學習,愿意接受新理念。一位家長如果有專業(yè)、先進的教育理念,那當然是孩子和教師的福氣,教師和家長可以配合得非常默契。然而,家長畢竟不是學教育的,這種要求有些苛刻,但只要他們愿意溝通和學習就是非常好的家長。前文中的那位奶奶,至今我依然想不通她為什么那么計較孩子的臉部衛(wèi)生,或者是不喜歡孩子太過頑皮?她如果能跟我溝通一下就好了,而當年我也太過年輕,沒經驗,這件事應該繼續(xù)跟進,多了解她的想法,多溝通交流,看看能不能讓她理解尊重孩子天性比那點點規(guī)矩更重要。教師不怕家長有一些錯誤的教育觀念,怕的是不給溝通的機會,死守自己的認識,不接受其他意見。
友善和理解也很重要。教育是慢活兒,是工夫活兒,是越長久越能見效的活兒,能給予更多的理解是教師們最盼望的。一些家長心底總是能從好的一面去思度他人,這時我們做教師的就能體會到一種溫暖和寬容,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我們也才會更有勇氣去實踐一些新的教育方法,改進我們的工作。如果家長發(fā)現(xiàn)了教師的問題或不足,我們也當然希望家長要提出來,但請一定相信我們的本意或動機是好的,只有家、師雙方都充滿善意和理解,以誠相待,我們才能結成教育同盟。我曾接觸過一位家長,她的做法就曾給過我很大的觸動。
作為一個語文教師,難免在教學中會遭遇孩子各種千奇百怪、回答不了的提問,比如最近我們在學《人類的“老師”》這一課,班級很多孩子都問我,“老師老師,最開始人類發(fā)明的飛機像什么樣子???是不是也跟小鳥一樣,長兩個翅膀?那人坐在哪里啊……”層出不窮的提問,讓我大呼受不了,學生思維太發(fā)散,老師好累?。〔贿^給孩子這一說,我也好奇起來,于是答應孩子們課后回去搜集資料,明天一起分享所得。結果那天學校教務、教科室各種忙亂,就忘了這件事。事后看朋友圈,發(fā)現(xiàn)有人@我,點開一看是位學生家長,她在朋友圈發(fā)文說語文老師上新課時,她閨女提了一個可愛的問題,卻沒有如約等到老師的回答?;丶液笈畠河彩抢p著她媽媽給個答案,媽媽沒辦法,只好搜了好一籮筐資料,滿足閨女的好奇心,還可愛地上傳了所查資料的圖片,之所以@我,是希望我明天能給她閨女一個展現(xiàn)的機會,我自是內心十萬個愿意!家長的理解和婉轉表達的智慧讓我感動,激勵著我會以更大的誠意對待往后的工作。當然,家、師關系是雙向的,教師也要盡可能地去理解家長,并且要先伸出友善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