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霞
“今天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把中午吃不了的零食賣給了外國游客,一袋薯片賣1美金或者10元人民幣,最后掙了100多塊錢!”微信里,一位老師給我發(fā)來這樣一段話。看完后,我沉吟了一下,回道:“對此你怎么看?”
“這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節(jié)約意識,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口語交際能力!”
“這是積極的一面,那辯證地看,有沒有負面影響呢?”
“對景區(qū)管理不太好……”
“對!除了這個方面,學生高價售賣,助長了投機心理?;貋砗?,老師要加強引導,可以組織學生將這一百多塊錢用于公益活動?!?/p>
……
從這個事件中可以看出,我們的教師還習慣于線性思維,只看到了事情表面的好處——認為避免學生浪費,將吃不了的薯片賣給外國游客并無不妥,而且還可以鍛煉一下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初聽似乎有理,但細想?yún)s不然,隱含在背后的負面因素被忽略了。若不加防范,會助長學生的投機心理。高價售賣,唾手可得的“好處”帶給學生的不僅是一時的沾沾自喜,更多的是效仿和再“實踐”,隨著學生的成長,這種心理會反映在他們的處事哲學中,這顯然與我們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育人目標是背道而馳的。小小的“賣薯片”事件,背后凸顯的管理問題不容小覷。因此,經(jīng)過深思,學校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變。
一是讓辯證思維成為一種習慣。首先,要進一步轉(zhuǎn)變教育觀念,引導干部教師在事情發(fā)生時,辯證思考其利弊,要學會從多個角度全面思考,“做正確的事”。其次,要對接學校育人目標中的“四心”——童心、愛心、求知心、責任心,然后再做出具體判斷。
二是進行直接有效的行為干預。這需要進一步健全學校的管理體系,轉(zhuǎn)變管理模式。減少管理層級——中層干部下到年級、“包產(chǎn)到戶”,可節(jié)約管理成本,直接有效地對教師的“想不到”“做不到”進行干預。
三是讓學生經(jīng)歷美的過程。教育的本質(zhì)是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這應該是一切教育行為的出發(fā)點。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秉承“至美”的追求,在這一過程中還要善于發(fā)現(xiàn)、積累相關的案例、故事,在“理性的感性”中做好教育,培育具有美好人性的人!
一個“賣薯片”的行為引發(fā)的教育思考,其意義遠大于這一行為本身。作為學校的管理者,一定要學會透過事情的表象看本質(zhì),發(fā)現(xiàn)學校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改進,從而促進學??茖W管理,提升師生素質(zhì)。
編輯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