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霖
摘 要:本文從終身體育的含義及其包含的原則出發(fā),通過分析三大原則,即預見性原則-適應性原則-不間斷性原則,得出了終身體育現(xiàn)有觀念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以及改革的具體措施,提出了以轉變體育教學觀念為基礎,完善教學目標及調整教學內容為核心的教學方案,以期可以提升體育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意識,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終身體育 高校體育 教學改革 問題 措施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6(b)-0099-02
終身體育教學理念是根據(jù)我國的整體國民體質情況提出的,將這種理念融進高校體育教學中,不僅能夠提升課堂的質量,也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終身體育教學理念的提出是為了提高整個國民的綜合健康素質和心理素質。將終身體育理念融進高校體育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運動能力,使學生學會主動參與到體育教學中,進而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習慣。將終身體育觀念貫徹落實到以后的學習工作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身邊的人,讓更多的人注重體育鍛煉的修養(yǎng)和具有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
1 終身體育理念包含的原則
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基礎。一般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都有一定的教學目標,最終達到系統(tǒng)化的全面鍛煉身體,從而促進學生自身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終身體育所包含原則的制定目的都是為了增強個人體質,具有體育意識。
1.1 預見性原則
預見性原則就是以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為依托,運用科學高效的方法,達到鍛煉身體和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在如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中,一些觀念意識我們應該有所預見,這種預見是可以提前預知看見的結果,然后進行實踐活動。就像我們的終身體育理念不僅是在高校教學中可以實踐運用,在未來我們生活中也是不可更替的觀念[1]。提前預見終身觀念對我們的重要性和意義,明確奮斗目標,才會在增強自身體質下得到強有力的實踐活動。
1.2 適宜性原則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老師將明確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所要達到的標準以及所學內容,嚴格把控各個方面的動態(tài)信息,及時進行調整和完善教學計劃,向學生引導式的傳授鍛煉身體的方法,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切身體會[2]。有時候,也要讓學生學會休養(yǎng)生息之道,不是說一味地鍛煉身體就是好的,凡事都講求一個適度、適宜,老師應多向學生傳達一些科學合理的體育教學法則,由基礎性的體育鍛煉出發(fā),再慢慢上升到高難度的鍛煉,這樣有助于學生身體機能的健康發(fā)展,也有利于學生的基本能力的提升。
1.3 不間斷性原則
從小學我們就有體育課,一直延伸到大學甚至工作中,這種持續(xù)、不間斷的過程就是終身體育理念的傳承,就像終身體育所定義的一樣,一生都要進行身體鍛煉和接受體育教育。這種不間斷、持續(xù)的狀態(tài)是需要我們堅持和秉承的重要原則,只要自身有強烈的體育意識,沒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辦不到。我們在這種終身體育實踐過程中,不應有“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的錯誤觀念,產生這種錯誤觀念的時候應該及時調整自身存在的問題。
2 終身體育觀念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
2.1 傳統(tǒng)體育教學觀念根深蒂固
在傳統(tǒng)體育教學過程中,一般都是利用一大節(jié)課的時間強調一些技術動作和運動的技巧,使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實踐活動。如在一些高校體育教學中,經常將課堂當做運動會競技比賽模式講解,使大部分同學都沒有興趣參加,這樣自然就降低了課堂教學質量。而且,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總是自身就先放棄,給一些文化課“讓路”,導致每周僅有的課時數(shù)都在一點點地缺失,這種情況下,難免學生的上課積極性有所減少,也無法滿足體育理論教學在實踐活動中的真正需求。
2.2 體育教學內容過于老套
體育教學的內容關乎到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以及氛圍的煽動性。對于體育教學內容的設置,往往也是學生需要掌握和了解的一些技能,而目前部分高校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都是將理論化為重點講解,對于一些時事體育新聞、體育進展、體育比賽等體育動態(tài)信息直接選擇忽視,讓部分學生腦中只有概念性的理論知識。在體育教學內容上也沒有什么創(chuàng)新,也無法引導學生具有一定的體育意識,長時間以來,體育沒有像其他學科一樣有自己獨立的知識體系結構,因此就會導致學生的重視程度過低,從而失去了學習積極性。
3 終身體育觀念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如今國家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在體育教學中有明顯的改革痕跡。高校體育教學雖然存在著一定問題,但是一些改革措施也在相繼完善。
3.1 轉變體育教學觀念
目前為了適應新課改的教學改革,高校及時從傳統(tǒng)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素質發(fā)展,如學生的知識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在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在這一時期應具備的價值觀等。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讓新課改的改革發(fā)展在學生身上真正有所體現(xiàn)。如在課堂中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通過學生的發(fā)散性、創(chuàng)新性思維模式創(chuàng)造出一個活躍度較高的學習氛圍,只有老師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學生自身發(fā)展中去,就可以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學生才能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各項目,以此提升自己,從而達到教學改革和終身體育理念的目的。
3.2 完善教學目標
完善教學目標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激勵和導向,對于一些體育能力較差的學生,老師應該予以鼓勵和引導,避免出現(xiàn)一些逃避、厭棄等現(xiàn)象發(fā)生。制定較為完善的教學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個體差異整合成為整體性,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制定多角度的教學計劃目標,不僅可以提升老師自身的教學水平,也有利于灌輸學生集體主義觀念,加強體育意識。如學生一般喜歡做游戲,老師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慢慢灌輸一些體育知識或者體育常識,讓學生在較為輕松環(huán)境中得到發(fā)展,老師在這種輕松氛圍下可以展現(xiàn)自己的教學能力,進而完成教學目標,學生的主動性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教學質量上也就隨之提升。
3.3 及時調整教學內容
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過程中,應該加強對教學內容的調整和完善,充實學生頭腦的同時也要充實老師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內容上可以選擇讓學生在掌握一些基本的生存能力基礎上,對強身健體有一定的了解和運用。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老師可以從各個角度對教學內容進行闡述,通過靈活的手段將所講內容進行傳輸。如在一些教學內容上游戲環(huán)節(jié)改變以往競爭的思維方式,多增加一些與體育相關的知識又能進行游戲比賽的內容。如蹲跳式起跳,這個鍛煉學生的肌肉和身體協(xié)調能力;翻滾過山車,這個游戲要求就稍微較高一些,要求團隊之間的合作和學生基本的體育掌控能力等,在游戲設定環(huán)節(jié)要簡單明了,不要過多地復雜化,這樣教學效果才能更好。
4 結語
終身體育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不僅要在學校做到體育鍛煉,在社會、生活中也要加強鍛煉身體。在不同時期鍛煉的要求不同,鍛煉的內容和方法也不一致,鍛煉身體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過度地急于求成,要適度、適量地完成教學目標和未來鍛煉身體的奮斗目標。終身體育理念成為人們提高生活質量、防止疾病發(fā)生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 崔兵.終身體育理念下的高校體育教學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12(2):166-167.
[2] 殷征輝.終身體育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淺析[J].高等農業(yè)教育,2015,6(4):67-69.
[3] 李卓嘉,雷學會,王崗.學校武術教育務實推進的路徑選擇[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39(9):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