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彪
【摘要】“治理”一詞的提出是對傳統(tǒng)政府與市場二分的一種超越,可以彌補國家和市場在調控和協(xié)調過程中的某些不足,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它在高等教育的具體實際應用中,必須存在其發(fā)揮作用的社會條件或者載體,特別是在中國和西方的社會、制度和文化條件存在差異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重視外來理論的適用環(huán)境,找出差異性以達到本地化的目的。
【關鍵詞】治理 高等教育 環(huán)境 差異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3-0017-01
高等教育治理就是指在大學的管理過程中,政府以非行政手段參與到大學管理,加強大學的自主權和市場導向性;在大學利益主體多元化以及所有權與管理權分享的情況下,協(xié)調大學各利益相關者的相互關系,通過廣泛參與的形式共同管理大學,提高辦學效益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從現(xiàn)有文獻研究內容來看,學者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育治理模式、結構與改革探析;二是政府的角度轉變;三是他國教育治理模式研究;四是教育治理的問題與借鑒。據筆者考證,研究中西教育治理環(huán)境差異的相關文獻較少并不成系統(tǒng),更多的是屬于服務于其它方面的研究而淺嘗輒止的探討。這在一定的程度上說明了我們在研究高校治理差異并沒有引起重視,而在具體實際中,探討我國與西方發(fā)達國家高等教育治理的運行環(huán)境的差異,對于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與理論意義。
一、教育行政環(huán)境差異
1.外部教育行政環(huán)境差異
綜觀各國的教育行政制度,由于其外部行政的差異,因而表現(xiàn)形式各不相同。以西方的典型代表美國為例,美國是在政治上實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的聯(lián)邦制國家,各州在不違背聯(lián)邦憲法的前提下?lián)碛凶约旱牧⒎?、司法和行政管理體系。正是由于美國的行政體制的特點,其高教行政體制顯現(xiàn)了地方分權,管理松散的特點。而我國的行政體制的特點是中央集權制,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并存;行政干預、監(jiān)督多于法律監(jiān)督;一級管一級,下級對上級負責普遍存在。學者徐欽福曾強調,正是由于我國的行政體制,從而導致我國的教育行政體制也具有相同的特點,“中央教育行政機構以相應的職能部門(司局)直接干預教育的現(xiàn)狀沒變”。
2.內部行政環(huán)境差異
內部行政就是指高等教育組織內部一系列的領導體制與管理體制的總和。從領導體制角度來說,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大學治理結構由簡單變得復雜,現(xiàn)在大都采用董事會領導的校長負責制,董事會是最高決策和最高權力機構,下屬各委員會和校級領導是最高執(zhí)行機構,董事會一般是由關心教育的社會賢達及教育家組成,包括企業(yè)家、慈善家、教育家和社區(qū)內有影響力、有代表性的人士、社會團體的名人、大學生代表以及在任或卸任的政府官員。我國的領導體制相比西方發(fā)達國家,我國高等教育的內部治理結構,總體上來說,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校長負責處理學校的日常教學科研活動,完善學校的管理,校長全權代表學校并負責賦予校長決策權、指揮權、人事權和財務權,同時健全學校領導機構心機制。在具體操作層面,校長作為強有力的行政長官,代表主管部門行使權力,校黨委把握學校辦學的政治方向,在學校的具體性質和學術事務上很少干預。
二、社會環(huán)境的差異
從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社會環(huán)境來看,有完善的第三部門體系和共同參與治理的機制,全社會可以共同參與到大學的治理當中,政府與大學之間也有第三部門對大學加以監(jiān)督以免政府的過多干預。相比我國的社會條件,我們的社會法制還不夠全,法律的建設還有待完善;特別是我們的第三部門在對高等教育的作用方面還有待加強。
三、市場環(huán)境的差異
對于西方國家來說,高等教育的市場化主要表現(xiàn)為政府與大學不是上下級的契約關系,大學有自己的中長期經營目標,很多大學甚至可以自主設置招生標準;比如美國的私立高校運作已經表現(xiàn)得更像是普通的商業(yè)企業(yè),它們的產權明晰,提高學費主要是回應市場對優(yōu)質教育的需求;校際之間有激烈的人才競爭,各學校之間經費來源也存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機制。最主要的是在學校教育中,學生是消費者,教師和學校管理人員是生產者。學生與老師、學校就是消費者與生產者的關系,這就要求大學講求績效,講求客戶滿意度。
我國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和后大眾化,因為我國與國外的教育體制不同,教育的管理方式方法有差異,我國的高等教育的非自主性,以及產權國有化等問題,教育市場化的發(fā)展會與國外有所不同。
由于我國與西方發(fā)達國家在治理的內外部環(huán)境方面存在很多的不同,所以我們在研究高等教育治理方面,一定要注重考查“治理理論”所應用的環(huán)境條件,在不同的條件下,所產生的結果是不一樣,假如生硬的按照他國模式,則有可能產生不良的后果。
參考文獻:
[1]鐘云華.中外大學治理結構變遷比較[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0,(2):110—113.
[2]甘永濤.大學治理結構的三種國際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2):72—76.
[3]嚴明明.淺議治理理論本土化的可行性[J].法制與社會.2010,(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