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堃
摘要:以中國先鋒文學的代表作家余華作品中文化負載詞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功能對等理論下的歸化和異化翻譯策略對中國先鋒文學翻譯的指導作用。這既有助于譯者對中國先鋒文學中文化負載詞的運用和把握,在準確傳達原文本語言信息和文化內(nèi)涵的同時又助推了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
關鍵詞:先鋒文學;文化負載詞;文化傳播;功能對等
在全球化的時代,不同國家間的文化交流日趨頻繁。中國先鋒文學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在促進我國對外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余華作為中國先鋒文學的代表作家,其作品海外文學界獲得了較高的認可,獲得了諾貝爾新發(fā)現(xiàn)圖書獎、懸念句子文學獎、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等多個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文學獎項。本文將功能對等理論應用于余華在先鋒文學代表性作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并提出相應的歸化和異化的翻譯策略,為中國文學走向世界,促進國際間的文化交流提供借鑒。
一、先鋒文學的文化負載詞及其翻譯特點
文化負載詞是指特定文化范圍內(nèi)的詞匯,它是民族文化在語言詞匯中直接或間接的反映。(胡文仲,1999:64)文化負載詞是民族文化的標志,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而先鋒文學中的文化負載詞是指在在其原始意義或概念意義的基礎上,先鋒文學作品中體現(xiàn)著我國鮮明社會文化意義的詞語。我國先鋒文學作品中的文化負載詞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所特有的而國外文化中沒有的文化負載詞,或是國外文化所特有的而我國文化中缺少的文化負載詞;另一種是國內(nèi)外詞匯中都有的詞語,但在兩種不同的文化的詮釋中卻產(chǎn)生了截然不同的聯(lián)想意義。因此,我國先鋒文學中的文化負載詞是在我國民族的物質(zhì)文化、精神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的影響下,對漢語詞匯產(chǎn)生一系列影響和制約的產(chǎn)物。我國先鋒文學中的文化負載詞翻譯是把先鋒文學中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詞語轉(zhuǎn)變成另外一種語言信息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準確、傳神的翻譯,不僅使國外讀者獲得了大量的閱讀信息,而且還能使國外讀者在閱讀中獲得與本國讀者近似相同的文化享受。我國先鋒文學的代表作家余華的作品《兄弟》、《活著》、《第七天》等都蘊含著大量的文化負載詞,這些文化負載詞受到其我國歷史文化、風俗民情、審美取向等多方面的語言文化影響。先鋒文學作品中的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不僅是簡單的語言信息轉(zhuǎn)換的行為,更是一種文化模式的碰撞。因此,準確傳達出先鋒文學作品中文化負載詞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對于中國文學的海外交流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理論依據(jù)
尤金·奈達是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翻譯家、翻譯理論家。奈達提出了“動態(tài)對等”翻譯觀,即從語義到語體,在接受語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對等語再現(xiàn)源發(fā)語的信息。1969年,奈達對“最切近的自然對等”做了更近一步的闡述,他認為翻譯首先在意義上,其次在風格上,用接受語再現(xiàn)源語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的對應信息。因為每一種語言都可以用豐富的手段來表達,所以要盡量地發(fā)現(xiàn)接受語的表達方式,盡可能的使用譯者可接受的、符合接受語表達方式的言語形式。1986年在與瓦德合著的《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中奈達提出以“功能對等”取代“動態(tài)對等”這一說法,并指出語言的“功能”是指語言在使用中所能發(fā)揮的言語作用;不同語言的表達形式不通,然而它們卻可以具有彼此相同或相似的功能。作為一種承載著豐富民族文化內(nèi)涵的中國先鋒文學,其英譯本在海外的廣泛傳播正是其文本滿足西方受眾需求的一種表現(xiàn),而功能對等理論在強調(diào)目的語讀者與源語讀者相似的閱讀接受時與之不謀而合,這也使得將該理論對于中國先鋒文學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三、譯例分析
本文將先鋒文學文化負載詞的翻譯與功能對等理論全面結(jié)合起來,這在英語文本翻譯理論研究中是一個新的嘗試。根據(jù)奈達所論述的功能對等理論的具體含義,下面將以歸化和異化策略為基礎,系統(tǒng)分析漢學家對中國先鋒文學代表作家余華作品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方法,探討其譯本在文化上的對等程度以及對中國文學海外傳播的啟示借鑒。
(一)“歸化”的翻譯策略
基于奈達功能對等理論的歸化翻譯是以讀者為中心的翻譯方法。一方面注重對源語信息文化內(nèi)涵的準確傳達,另一方面關注目的語讀者的接受能力,最大限度地滿足目的語讀者的文化期待,從而削弱異域文本給讀者帶來的文化障礙。對余華作品中的文化負載詞采用適當?shù)臍w化翻譯策略,可以使其翻譯作品更加接近譯文讀者的言語形式。如作品《活著》中的“用唾沫洗洗手,心想千秋偉業(yè)全在這一擲了。(1998:18)句中的“千秋偉業(yè)”一詞具有濃厚的文化色彩,通常用來描述長久的、偉大的功業(yè)或事業(yè)。如果采用直譯的方法將失去該短語所富含的文化特色。譯者采用意譯法,盡量使譯文保持著與原文有著相似的語言功能,將該短語翻譯成“the fruits of a thousand springs”,使外國觀眾讀后就能立刻理解,這也完全的再現(xiàn)了原語的意思。再如《兄弟》中,描述余拔牙展開的嘴巴像是在等著“天上掉下來餡餅”。(2008:204)對于句中“天上掉餡餅”這一文化負載詞,譯者沒有按照字面語意進行翻譯,而是采用了能準確的將原語所包含的意思傳遞給譯文讀者的釋義法,將其譯成“a dumpling to drop down from heaven”。釋義法被廣泛的應用在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中,原因在于其能給譯者更大的自由并能保留原文信息。為了讓西方讀者感同身受,切合西方讀者的文化思維模式。
(二)“異化”的翻譯策略
翻譯中的異化是忠實于原作或作者的翻譯方法。翻譯中的異化策略有利于打破目的語規(guī)范,保留源語的異質(zhì)成分,消除文化交流中的不平等。異化翻譯是將源語文化生動地植入目的語文化的語言轉(zhuǎn)化過程。雖然中西方的文化負載詞有著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但是異化翻譯策略有助于抵制西方文化霸權(quán),準確傳達民族文化特色語言的內(nèi)涵,對促進文化之間的平等交流起到積極作用。在作品《兄弟》中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2008:203),是我國廣泛流傳的諺語,用來形容世事變化無常。譯者采用了直譯法“thirty years to the East,and thirty years to the West”,這樣既保留了原語的文化特色,又能使譯文讀者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原語文化并逐漸接受它。還有文中多次提到的“陰陽先生”。句中的“陰陽先生”是我國舊社會殯葬行業(yè)給人看陰宅風水推算吉兇的,其中的“陰陽”又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象征,代表著蘊藏在自然規(guī)律中推動各種事物發(fā)展的、相互對立且相互關聯(lián)的動力。這一承載著豐富中國文化內(nèi)涵的詞語在西方文化中找不到對應的詞匯,所以就要創(chuàng)造詞匯以保持它們的文化特性,將其譯成“YinYang”。因此,譯者用音譯法來譯這兩個詞,不僅保持了該詞原有的文化特色,又讓西方讀者在閱讀中了解了中國的文化內(nèi)涵。
四、結(jié)語
先鋒文學是我國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一個重要流派,同時也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余華作為先鋒文學的代表作家,其作品中的文化負載詞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充分展示了我國語言文化的特色。本文在功能對等理論框架內(nèi)對余華作品中的文化負載詞的翻譯過程和方法給予新的詮釋,在準確傳達出其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的基礎上,使譯本更加符合目的語讀者的語言習慣,以期為中國文學的對外交流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Berry,Michael.To Live[M].New York:Anchor Books,2003.
[2]Eileen Cheng-yin Chow and Carlos Rojas.Brothers[M].New York:Pantheon,200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4]余華.活著[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8.
[5]余華.兄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6]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